隱蔽色

隱蔽色 普遍存在於動物界,以昆蟲最為發達。體色和體形常常與枯葉、綠葉、樹皮、樹枝、地衣、鳥糞等所棲物體相似,造成一定的隱蔽效果,有時甚至使近在咫尺的捕食者也無法辨認。

簡介

隱蔽色 普遍存在於動物界,以昆蟲最為發達

昆蟲的

體色和體形常常與枯葉、綠葉、樹皮、樹枝、地衣、鳥糞等所棲物體相似,造成一定的隱蔽效果,有時甚至使近在咫尺的捕食者也無法辨認。大量試驗證明:如果昆蟲放在與體色不一致的背景上,就很快會被鳥類吃掉,而放在與體色一致的背景上則被吃掉的速度就很慢,被吃的數量也少。例如有人把綠色、黃色和褐色3種螳螂各20隻放在枯草上,結果有11隻綠色螳螂和12隻黃色螳螂被鳥吃掉,而褐色螳螂只被吃掉4隻。動物的行為也影響隱蔽效果,如很多蛾類停息在樹皮上時習慣地使它們翅上的黑斑和樹皮的深色裂紋相平行,以達到最佳隱蔽效果。捕食者可以通過學習來辨識隱蔽色;所以如果某被捕食者個體經過突變而獲得與其他個體不同的色斑,那么被吃掉的機會就會減少,因為捕食者尚未熟悉這種稀少的色型。所以隱蔽色有趨於變異和分化的傾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