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州

隰州漢河東郡地,今屬平陽府,春秋時晉地,七國時屬魏。土產:蜜,蠟等。

簡介

隰州:(隰 xí 低濕的地方:“山有榛,隰有苓”。新開墾的田。)
隰州漢河東郡地。隋曰隰州。唐因之,亦曰大寧郡,領隰川等縣六。今屬平陽府。
山西平陽府,隰州屬縣二:大寧縣永和縣
————《讀史方輿紀要》
隰州,大寧郡,今理隰川縣。《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晉地,七國時屬魏。《左傳》曰:“晉驪姬使外嬖梁五與東關嬖五,言於公曰:‘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乃使重耳居蒲城。”注曰:“蒲,平陽蒲子縣也。”按重耳所居,今州北四十里,隰川縣界北蒲故城是也。七國時屬魏,《史記》:“魏地東盡河東、河內,又曰西河,魏文侯所興,吳起為西河守,政化大行。文侯旣卒,公叔譖之於武侯,吳起曰:‘吾恐西河將為秦有。’遂奔楚,未久,西河果入於秦。”按魏西河,今勝州富昌縣所理。秦為河東郡地,在漢為蒲子縣,屬河東郡。後魏初屬仵城郡。孝文改蒲子為長壽縣 。太和十二年,於此置汾州。周宣帝大象元年,於今州東百步置龍泉郡。開皇五年,改為隰州。大業三年,又改為龍泉郡。武德元年,又為隰州。領:隰川、溫泉、大寧、石樓四縣;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三年又置北溫州屬焉。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溫四州,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隰州。《爾雅》云:“下濕曰隰。”以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
領縣六:隰川,蒲縣,溫泉,永和,石樓,大寧。
州境:東西二百九十四里。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四至八到:東至東京一千一百四十里。南至西京七百五十里。西南至長安九百九十里。東至汾州靈石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延水縣界一百三十四里。南至慈州文城縣界一百二十八里。北至石州平夷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晉州臨汾縣界一百八十五里。西南至慈州文城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石州界平夷縣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綏州界延福縣黃河一百八十五里。
戶:唐開元戶:一萬八千五百八十三。皇朝戶:主八千七百五十八;客七百七十三。
風俗:其人本號部落,久歸漢法。
人物:無。
土產:蜜,蠟,胡女布,已上舊貢。龍鬚席,出溫泉縣。蕪荑,甚佳。不產絲蠶。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八》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隰州,大寧。下。開元戶一萬八千五百八十三。鄉四十八。元和戶二萬三千三百四十九。鄉二十四。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為晉地,七國屬魏。秦為河東郡地,在漢為蒲子縣,屬河東郡。後魏初屬仵城郡。孝文改蒲子為長壽縣,太和十二年於此置汾州。
周宣帝大象元年,於今州東百步置龍泉郡,隋開皇五年改為隰州,大業三年又改為龍泉郡,武德元年又為隰州。《爾雅》曰“下濕曰隰”,以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南取慈州路至上都八百八十五里。東南至東都八百八十里。東南至晉州汾西縣一百六十里。西至延州三百六十里。北至石州二百五十里。南至河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汾州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河中府六百里。
貢、賦:開元貢:蠟,白蜜,麝香,胡女布。賦:麻,布。
管縣六:隰川,蒲,大寧,溫泉,永和,石樓。
隰川縣,中。郭下。本漢蒲子縣地也,屬河東郡。魏少帝分河東置平陽郡,蒲子縣屬焉。劉元海僭號稱漢,初理於蒲子,後徙平陽,又於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屬焉。周宣帝改置長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隰川縣,南有龍泉下隰,因以為名,屬隰州。
蒲水,源出縣東北石樓山。
黃櫨水,出縣東北黃櫨谷。
故橫城,在縣南三十五里。隋仁壽四年,楊諒作逆,遣偽將吳子通屯兵築城於此,橫絕蒲州道,因以為名。
蒲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蒲子縣地,後魏於此置石城縣,後廢。
周宣帝於石城故縣置蒲子縣,因漢蒲子縣為名也,屬定陽郡。隋開皇五年改屬隰州,大業二年改為蒲縣。
五禿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五禿,周回七十七里。
常安原,在縣西南四十里。東西廣四十里,南北長二十里。
仵城故城,在縣西南六十三里。後魏仵城郡也。
大寧縣,中。東北至州八十六里。本漢北屈縣地也,屬河東郡。後魏於此置仵城縣,尋廢。周武帝又於廢縣西三里置大寧縣,屬南汾州。隋大業二年省。武德二年,於此置中州,復置大寧縣以屬焉。貞觀元年廢中州,以縣屬隰州。
孔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穴如車輪三所,東西相去各二丈,其深不側,因以為名。
黃河,北去縣六十八里。
蒲水,一名斤水,去縣六十步。
浮圖鎮,齊河清四年築,隋移大寧縣理此,即今縣理是也。
溫泉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土軍縣地也,後魏於土軍故縣東七十里置新城縣,屬吐京郡,太武改為嶺東縣,孝文改為新城縣。武德三年,於縣東南四十里置北濕州及溫泉縣,因縣南溫泉為名。貞觀元年省北溫州及新城縣,以溫泉縣屬隰州。
遠望山,一名可寒堆,在縣西七十里。高五里,周回七十五里。
西陽泉,源出縣東北,去縣十里。
永和縣,中下。東至州八十里。本漢狐訁聶縣,之涉反。屬河東郡,後漢省。
魏初復置狐訁聶縣,屬河東郡,魏廢。高齊後主於其城置永和鎮,周宣帝廢鎮置臨河郡及臨河縣,屬汾州。隋開皇五年改屬隰州,十八年改臨河為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關為名也。
樓山,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黃河,東去縣六十里。
狐躡故縣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石樓縣,中下。東至州九十里。本漢土軍縣也,屬西河郡,晉省。後魏孝文帝於此城置吐京郡,即漢土軍縣,蓋胡俗音訛,以軍為京也。隋開皇五年又以吐京屬隰州,十八年改吐京為石樓縣,因縣東石樓山為名也。
石樓山,在縣東南六十里。《水經注》曰:“蒲水出石樓山。”
黃河,東去縣九十九里。
龍泉水,出縣東南,去縣十里。山下牧馬,多產名駒,故得龍泉之號。
縣理城,漢土軍城也。其城圓而不方,故謂之團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