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就醫

階梯就醫

階梯就醫是針對大醫院與社區醫療機構之間發展不平衡,設施和人才不配套狀況提出的一種就醫模式。具體方式是由大醫院主管轄區內一定數量的社區醫療機構,實現大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之間的互相轉診,真正實現民眾看病“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

簡介

階梯就醫 階梯就醫

階梯就醫,指的是“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的社區首診、社區與醫院雙向轉診”的就醫模式。該模式是由全國人大代表、保定市衛生局副局長郭淑芹在2013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提出的。實現階梯就醫,目的就是使社區醫療走出軟硬體不配套、有設備缺人才的困局。

提出背景

截至2012年12月,中國大部分大醫院仍然人滿為患,而社區服務站的患者沒有太大增加,有的甚至比較冷清。雖然目前(2013年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比過去面積大了,設備有了,環境好了,但依舊得不到居民信任,病人數量上不去,而大醫院卻人滿為患,一床難求。

出現以上狀況的原因是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沒有讓居民特別信任的醫生,因此,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效能仍處於低水平、低層次階段,國家投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錢尚未見到預期效果。

診療方式

階梯就醫階梯就醫

實現階梯就醫模式的一個方法是每個大醫院主管轄區內一定數量的社區醫療機構,一方面可以使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從根本上走出困境,提升實力、提高效能,實現優秀醫生進社區;另一方面,大醫院將一些壓床慢性病、術後患者、康復期病人轉回社區,可以提高醫院的床位周轉率。

如一般的疝氣、闌尾炎腹腔鏡等術後病人三天就可以出院,需要的話回來拆線。但由於存在院外感染、家庭護理不專業等問題,病人一般要住到拆線後。如果醫院有自己辦的社區,醫護人員可放心將其轉到社區,醫院為社區急、危、重症患者的向上轉診開設綠色通道,術後及康復期患者可轉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接受後續康復服務。真正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階梯就醫形式。

管理方法

每個大醫院主管轄區內一定數量的社區醫療機構。大醫院管辦社區醫療管理形式視投資主體的不同可分為兩種:

1、大醫院接管,人事管理、財務管理、醫療管理等一體化。

2、由醫院託管或與醫院掛靠,共享技術、統一管理。

大醫院在管理社區醫療機構中,國家給社區醫療機構的撥款單設賬戶,專款專用,按照各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統一配備設施設備等硬體,保證建設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的錢用到社區醫療服務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