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孜縣

地理 農業 隆孜縣是產糧大縣之一,年產糧食9000餘噸。

地理
隆孜縣位於西藏高原南緣,喜馬拉雅山北側。地理位置為北緯28度7分至28度52分,東經91度54分至93度6分。本縣東臨朗縣,西靠措美,南接錯那,北倚加查、曲松、乃東。
隆孜縣四面環山,中間為隆孜河自西向東穿過縣境,河流上游(列麥以西)為一開闊平壩地帶,海拔3800-4000米,是本縣的主要糧油產區;河流下游(加玉以東)為狹窄的谷地,海拔2900-3500米,是本縣的主要林區;西北部的高山、半高山,海拔4200米以上,是本縣的主要牧區。
氣候
隆孜縣大部分地區屬半乾旱溫帶高原氣候,但海拔2900-3400米之間地區已呈現出半濕潤的暖溫帶高原氣候特徵,海拔4000-5000米之間地區已屬亞寒帶高原氣候,5000米以上地區屬寒帶高原氣候。本縣的氣候特徵是: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較低,四季不分明;乾(冷)濕(暖)季節明顯,降水少,蒸發大。
隆孜縣城年日照時數3015小時,年太陽輻射量7523兆焦耳/平方米,年降水量270毫米。三安曲林、加玉、準巴、隴等海拔3500米以下地區,年平均氣溫7.0- l0.0℃,≥0℃的80%保證率初終期260-293天,積溫2700-3650℃,適宜於冬小麥生長;新巴、松巴、日當、俗坡等海拔3800-4200米之間地區,年平均氣溫3.5-5.4℃,≥0℃的80%保證率的初終期212-232天,積溫l750-2150℃。適宜於青稞、油菜的生長。
隆孜縣冬季(12-2月)寒冷少雨,季平均氣溫-3.0℃,降水量僅占年總量的0.5%,時有寒潮、冰凍、大風天氣;春季(3-5月)氣溫逐漸升高,有利於喜涼作物的播種與出苗,但雨量僅21毫米,遠遠不能滿足作物的需求,且大風較多,加劇蒸騰;夏季(6-8月)雨季開始,熱量水平達到最高,光熱水配合較好,有利於農作物和牧草的積極生長,但旱災頻繁,嚴重地影響了作物產量;秋季(9-11月)降水驟然減少,溫度驟然降低,易受霜凍危害,對麥類作物的籽粒灌漿和牧畜育肥抓膘不利。
歷史
隆子藏語意為“萬事順利,實力雄厚”,古稱“涅”。吐蕾時期屬約茹的涅東遊(千戶所之意),設千戶長,藏語稱為“東本”;帕莫竹巴政權時期建宗。噶廈政府時期曾把隆子宗列為山南6個一等宗之一;隆子宗直屬洛容(山南)基巧管轄;1956年8月成立隆子宗辦事處,由山南分工委派領導;1959年5月成立隆子縣人民政府,屬山南專區領導。
行政
隆子縣轄隆子鎮、日當鎮、準巴鄉、加玉鄉、列麥鄉、熱榮鄉、雪沙鄉、三林鄉、扎日鄉 、玉門鄉共2個鎮、8個鄉。總人口3萬人。
農業
隆孜縣是產糧大縣之一,年產糧食9000餘噸。全縣總土地面積l359萬畝,其中耕地9萬畝,占總面積的0.8%;草場800萬畝,占總面積的60%;荒山220.9萬畝,占總面積的19.1%;森林227.8萬畝,占總面積的l9.7%;荒灘3.5萬畝,占總面積的0.3%;河流l.2萬畝,占總面積的0.1%。
本縣以農為主,牧林兼作,主要種植青稞、小麥、油菜、土豆、豆類等作物,其青稞種植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90%左右。
本縣的種植制度大多為一年一熟制,春播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始,冬播在9月中下旬進行。青稞(春小麥)全生育期l40天左右,冬小麥全生育期320天左右,其收穫期均在9月上中旬。
本縣草場面積800萬畝,主要牧畜為氂牛、藏綿羊、山羊、黃牛等,牧畜總頭數24.4萬頭(只),草場類型以山地草原(草甸)草場,灌叢草甸草場,林問草地為主,草場生產能力低。
工礦業
境內主要礦產資源有砂金鉛、硫磺、鐵、水晶石等。工業以民族手工業為主。生產道德、地毯、卡墊、藏被、銅器、銀器、酥油桶、竹器、藏刀、木碗、藏式鞋帽等。現有中小型水電站5座,糧油加工廠1個。
旅遊
隆子縣風景優美,有茂密的森林,眾多的珍貴野生動物,更有巨大的溶洞。三安曲林寺屬白教寺廟,該寺不僅是西藏本區佛教徒的朝聖之地,而且在印度、不丹等國佛教徒中也有較大的影響。境內還有寺廟16座,佛殿12座。這些寺廟、佛殿歷史悠久,是西藏燦爛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
交通
境內主要公路70公里,一般公路500餘公里,基本實現了鄉、村通汽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