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

隆冬

隆冬:到了“三九”,由於地面接受太陽熱量較少,使夜間散熱超過白天所吸收的熱量,這時地面儲存的熱量已消耗殆盡,由於熱量入不敷出,造成地面溫度逐漸下降,天氣越來越冷。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變得嚴寒了。因此,“三九”天氣最寒冷。 隆冬就是冰箜隆意、大雪深數尺。

基本解釋

隆冬隆冬

[midwinter;the depth of winter] 嚴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時期。

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枯樹。--《晉書·王獻之傳贊》

引證解釋

2、指深冬。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其南則隆冬生長,踴水躍波。" 宋楊萬里《初食太原生葡萄時十二月二日》詩:"隆冬壓架無人摘,雪打冰封不曾拆。"明袁可立《陳發兵出海之期疏》:"至隆冬凍合,則皇城島又為大兵出入歸著之處,東西策應之沖。" 清 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隆冬無裘,挺身而過。"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詩:"永遠記住這個時間吧:一九五四年隆冬時分,北風早已吹裂大地,冰雪正封閉著古老的柴門。"

清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中窮冬也釋義為隆冬。

2、連續5天滑動日均溫度小於等於-10℃,進入隆冬。連續5天滑動日均溫度大於等於-10℃,結束隆冬。

lóng【形】

(形聲。從生,降省聲。本義:高)

豐大;高〖grand;high〗

隆,豐大也。——《說文》

宛中隆。——《爾雅·釋山》。注:“山中央高。”

雖隆薛之城。——《戰國策·齊策一》

隆準而龍顏。——《史記·高祖紀》

段乾木之隆。——《呂氏春秋·秋期賢》

降沖以攻。——《淮南子·泛論》

德隆望尊。——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隆窮(隆起的樣子);隆頹(高低不平的樣子);隆岳(高山);隆恩(皇帝給予的特大的恩典)

國家逢勃發展;隆盛〖prosperous〗

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漢室之隆。——諸葛亮《出師表》

又如:興隆(興盛);隆替(興廢);隆替無步(即好壞各不相關)

豐厚〖rich;abundant〗。如:隆殺(指尊卑、厚薄之別);隆眄(即厚顧,器重);隆愛(厚愛);隆遇(優厚的待遇)

指程度深〖deep〗

隆冬,貧者席地而臥。——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隆情厚誼(情誼深厚);隆寒(嚴寒,酷寒);隆冬

相關天氣

何時入九

冬至這一天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

人說"冷在九、熱在伏",數九雖冷,但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冷也冷得不一樣:

黃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 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開河,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古代的一種樂器,意指寒風吹得籬笆噼噼響聲);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宿(晚上寒冷象白鶴一樣捲曲著身體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袖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凍死狗,在江蘇則是"三九四九拾糞老漢滿街游",可見氣溫相差很大。

三九天氣

三九解釋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為什麼最冷呢?這要從當時地面吸收和散發熱量的多少來看,冬季這時候雖然白晝短,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但此時地面散發的熱量還多於吸收的熱量,近地面的空氣溫度還要繼續低下去,當地面吸收到的太陽熱量幾乎等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氣溫才達到最冷。到"三九"以後,地面吸收的熱量又將多於地面散失的熱量,近地面的空氣溫度也隨著逐漸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冬至後的"三九"前後。

"數九"和"數伏"一樣,都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衡量冷暖變化的傳統方法。所謂數九,即從冬至日(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為一個:"九",並依次排出"一九"、"二九"、"三九"……。

實踐證明"數九"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它真實地反映了天氣、氣候冷暖變化的特點,如以冬至前兩個九天為起點看天津的氣溫變化,第一個九天極端平均最低氣溫為-6.5℃,第二個九天為-9.0℃,而"一九"為-11.2℃,"二九"為-11.9℃,"三九"為-12.7℃,"四九"為-12.0℃,"五九"為-10℃……。從上述情況明顯看出,"三九"氣溫最低,"三九"、"四九"低於冬至前的兩個九天氣溫,"五九"以後氣溫回升。

三九天三九天

那么不禁要問,為什麼最冷的時期不是出現在白天最短的冬至以前的時期,反而出現在冬至後的大約一個月左右的"三九"時節呢?

這是因為冬至時期,雖然白天最短,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鐘。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時節才達到最大值。由於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時節氣溫最低。

另外,"三九"前後,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也發展到極為強盛的階段,強冷空氣的頻頻入侵也是造成氣溫低的原因之一。

最冷天氣

作為對寒冬的記時方法,中國民間將冬至後的81天劃分為9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為9天,稱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說的數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後的第19天至27天稱為"三九"。

最冷天氣最冷天氣

一年中,冬至這天白晝最短,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最小,地面得到太陽熱量最少,應該說最冷在冬至了,但是事實卻不然,倒是"冷在三九"。這是為什麼呢?

氣象專家說,地面的氣溫冷暖,不僅是受太陽光線照射強弱的影響,而且還與地面散熱有關。由於夏至以後,晝長夜短,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較大,地面獲得的熱量最多,而且夜間散熱較少,使地面的熱量儲存逐漸增多,到了冬至,雖然太陽照射時間較短,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最小,但是地面在夏秋儲存的熱量還可以補充,所以天氣不見得很冷。

隆冬就是冰箜隆意。

三九的意思是:"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中國農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經全部過完,春天就來到了。

三伏天氣

三伏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夏九九歌謠

"冬至"數九過冬寒,有的地方也有"夏至"數九過酷暑的歌謠。

"夏九九歌":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渾身汗濕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半夜尋被子;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