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頭村

陽頭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陽頭古稱察陽,緊挨韓城,是長溪河道當中一個長條形的沙洲。陽頭最具文化韻味的是這裡的街巷和古民居建築。

基本信息

村情概述

陽頭古街又稱為察陽街(路)。過去,這裡的鋪面都是木結構,布莊、魚行、旅社、診所、首飾店、國藥店、雜貨店、糕餅店、點心店……一間挨著一間;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光是茶莊就多達9家。舊時這裡是福安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每天上午,溪對岸的山民挑著柴炭山貨匆匆地聚集這裡,換取自己需要的食鹽鹹魚、針線布匹,午後又悄悄地倏然歸去。每天都是如此。趕上墟日,這裡更是熙熙攘攘,人多得簡直可以說是水泄不通。商貿的繁榮決不亞於當時的城關、賽岐、穆陽等市鎮。
陽頭共有六條比較長的路巷,和察陽古街一樣,都是東西走向,直通溪邊。陽上有三條:李厝巷、登善里、棲雲巷;陽下也有三條:陳厝巷、黃厝上巷、黃厝下巷;中間是察陽街。以這一街六巷為“經”,又有許多較短的路巷為“緯”,與之相連。這樣一個網狀的“迷宮”,不諳地理的生人一旦闖入其中,左轉右轉,很快就無法分清西北東南:如果沒有人指引,是很難走出來的。陽頭的路巷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的曲徑通幽,穿來轉去,最後還是與“一街六巷”相連;有的貌似寬闊,走著走著,到了盡頭竟是一戶住家。
舊時察陽街兩邊一般多有過街樓,二樓以上沿街處向前伸出,雨天避雨,晴日遮陽;平時還常有人在樓下擺攤做營生。這些過街樓的外牆還有許多精美的木刻木雕,多是花鳥走獸之類,可惜這些人工的生靈在上個世紀後期“你死我活”的“大革命”中也難逃劫難,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大多只能是它們的“殘骸”。街巷的路口轉角處多建有雨亭,這是附近街坊們聚會的好場所。夏季的夜晚鄉親們在這裡納涼,評話藝人也常在這裡說書,《三國》《水滸》《西廂》《紅樓》,吸引了多少期待著“下回分解”的聽眾;雨亭下的條座又留駐了多少濃郁的鄉情。
路巷臨溪的一端大多建有牌樓,上面裝飾著很精美的泥塑石雕。保留至今的有李厝巷的“環溪門”石刻,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作品,青石刻就,很有些文物價值;還有登善里的牌樓,上面“風崇仁讓”四個大字敦厚端莊,平靜地向人們袒露著儒家的處世理念。
陽頭路巷的路面過去全部是用溪石或石板條鋪砌,近些年幾乎全部改成了水泥路面。路是好走了,可是昔日古樸的風韻也全被這些善於討好現代人的混凝土蓋掉了。然而,幽巷青瓦仍然是歷史遺落在這個古老村鎮的動人畫卷。
就在這迷宮一般的路巷兩旁,坐落著許多明清時代的傳統民居。在三十多年前史無前例的“興無滅資”、“破舊立新”和近十多年喜新厭舊的大拆建中許多地方的古建築都無可奈何地遭到嚴重的破壞,那些能夠完好地保留下來的舊房子也就顯得格外珍貴。陽頭的古民居特別多,也特別集中,至今還有相當數量的大宅院還基本上保留著原有的面貌,所以稱這裡是福安古民居建築的露天博物館也不為過。
這些大宅院的外牆都很壯觀,青磚砌就的鞍式風火牆一般都有十多米高,筆直、高聳;牆頭隆起的三角尖頂式的“馬頭”雕飾得十分精緻,上面的花鳥字畫,昭示著主人的風雅。大門的上方都有一個飛檐翹角的門樓,十分雅致,門樓中間的匾額上裝飾著“紫氣東來”、“雲蒸霞蔚”、“彤雲煥彩”之類的吉語。雖然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可以看出當年的豪華和氣派。
陽頭的大宅院是福安古民居的代表。這種建築的內部講究對稱的美,不僅左右對稱,前後也對稱;因此“前堂後廳”就成為主要的結構形式。
你看這棲雲巷的一家就很典型,大門進去,往旁邊一拐,天井、迴廊、兩廡、廳堂,一目了然;廳堂背面的“後廳”大體上也是這個格局,只是後廳都有樓層,而前堂大多是單層,直通屋頂。有的大宅院還在正房的左右加建“廈間”,這些廈間都有穿堂與正房相連。廳堂是家族的核心,中堂壁兩邊的上方設有神龕,左邊供奉“天地神祇”,右邊奉祀“歷代宗親”;人生的一切禮儀都在這裡進行,家族的所有風光都在這裡展示。
為了顯示主人的身份和儒雅,這些宅院都非常講究雕飾。主要有泥塑和木雕。泥塑的部位除了前面介紹的馬頭牆、門樓之外,重點還在前後天井的照壁上面,有長條的花鳥圖案,有面積較大的祥瑞字畫,多是浮雕式。木雕的部位主要在門窗的花格上,還有斗栱和棟樑;登善里有一家廳堂的上樑雕有鹿、麒麟、鳳凰等圖案,非常精美。
在傳統民居的叢林中也夾雜著幾座“洋樓”,大多是舊時商賈大戶的居屋。說是洋樓,卻又頗具中國特色,可謂“中西合璧”。你看察陽古街臨溪的這座昔日的布莊,青磚砌就的高牆,兩扇對開的西式大窗戶;大門上方飾著一面匾額,上面“振泰彰”三個行草大字,表達的是樓房主人對自己事業的希冀。
陽頭古民居中最能體現地方風格的部位在外牆的基座上。這些基座都是就地取材,用溪石壘砌。大多數基座都有一米左右,做工精細,縫隙嚴密,雖歷幾百年,仍然結實如初。陳厝巷臨溪處有一座舊宅院,基座竟達到四米左右,比上面的牆體還高,叫人讚嘆不已。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藝和他們對歷史、對“手藝”高度負責的人生態度不能不令今天充滿浮躁心緒的“現代人”深深折服。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0畝(其中:田4畝,地186畝),人均耕地1.22畝,主要種植玉米、辣椒等作物;擁有林地4500畝,荒山荒地5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通電話二通,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12戶飲用井水,有3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76.92%)。有3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20.5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戶(分別占總數的7.69%和2.56%)。
該村到鄉上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2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輛。
全村沒有沼氣池、太陽能,建有小水窖1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6畝,有效灌溉率為42.1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3畝。
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8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00萬元,占總收入的52.63%;畜牧業收入10.40萬元,占總收入的45.6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2頭,肉牛13頭,肉羊240頭);林業收入0.40萬元,占總收入的1.75%;工資性收入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10.20%),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40戶,共有鄉村人口158人,其中男性72人,女性86人。其中農業人口158人,勞動力49人。該村民眾全部為苗族。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6人,參合率87.18%;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8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該村沒有公廁,沒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5戶,占農戶總數的89.74%。

文化教育

該村國小生就讀到廣南丫口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維摩鄉一中。該村距離中學10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7,其中國小生20人,中學生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3.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無籌資酬勞,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財務、村中重大事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