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三和洞古村

"這樣

神奇的傳說
三和村一帶,唐宋時期盛行開礦冶煉,村前有礦冶遺址。舊時,村中有多家祖傳鐵匠。據說,學徒拜師學打鐵,學成後發一本書,表示可以入行。但是,若想開門做生意,必須通過同行、顧客的智力測試。有人問你什麼叫做丈夫打老公?什麼叫做田雞吃石蛤?什麼叫做東風撞西風?要是答不上來的話,說明你沒拜師學藝,或學得不到家,是不能開門做生意的。謎底是與打鐵相關的鐵錘與鐵鐓、鐵鋏與夾鐵、風箱。開門營業後,農曆初一、十五日,要燒香祭拜打鐵祖師鐵拐李、太上李老君等神靈,還有烏鴉師傅。
為什麼烏鴉是打鐵師傅呢?先說合鐵為什麼要先塗上泥巴說起。古時,一個客人到一間打鐵鋪請師傅將二塊鐵合成一塊。於是,師傅生起爐火,將燒紅的二塊鐵放在鐵鐓上錘打起來。打來打去,二塊鐵就是不能合在一起。此時,門外樹上的烏鴉老是在叫“差、差、差”,氣得師傅怒上心頭,鉗起二塊鐵朝烏鴉打過去。烏鴉“啪”的飛走了,二塊鐵跌落泥漿里。師傅出來將沾滿泥漿的二塊鐵找回來,燒紅了繼續錘打。不久,二塊鐵竟打成了一塊。這樣,烏鴉成了打鐵師傅的師傅。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是烏鴉師傅的生日,鐵匠們都會紀念它。
清代,陽山盛行種植甘蔗,製糖出賣。車公是製糖業之神,為人熟知。乞兒(乞丐)是製糖之神,前所未聞。很久以前,人們受了鍊冶的啟發,很想將甘蔗榨汁製成塊狀的糖,方便保管、運輸與交易。前人屢屢失敗,還是有人誓要發明製糖方法。一天,師傅將甘蔗榨汁、再熬成糖漿之後,攤在木板上結不成塊,攤在石板上也結不成塊。懊惱之時,乞兒來乞討。“沒有飯,糖漿有的是”。順手一勺,“啪”的糊在乞兒的爛席上,又忙開了。許久,乞兒仍未走。“快走吧,沒空跟你磨蹭”。“師傅,你為什麼咁大火氣呀?”“沒什麼,是糖漿總是結不成塊”。“哈、哈,這有何難,叫聲師傅,教個辦法給你”。師傅半信半疑,叫了聲乞兒師傅。乞兒說,“你看,你給我的糖漿不是結成塊了嗎”。果然,爛席上的糖漿早已凝結成塊,將它揭下來仍完好無損。這樣,乞兒成了製糖行業的師傅。
村後的山頂上,有鹹豐四年(1854)修建的城堡,俗稱“寨頂”。城堡下有泉水,可供飲用。當時,花旗賊四處出沒,燒殺搶掠。馮謝等村民為了保家衛鄉,挑沙擔石上山,修砌城寨。鐵匠趕製火藥槍,木匠削竹製矛,積極備戰。堡壘堅固,眾志成城,糧草充足,居高臨下,賊人久攻不下,村民生命財產得於保全。城外的戰壕、掩體,是抗日戰爭時期為防禦入侵至山下數十里的日本軍隊的遺址。
鹹豐亂世,匪賊橫行,縣內一些村落、族姓遭到滅村亡族之災。三和洞村民賴以寨頂城堡,得以生存繁衍。可以說,寨頂城堡是三和洞的保護神。
神州,是中國的別稱。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思想意識中,認為萬物皆有靈,神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故名其國為“神州”。這種現象,被越來越多的田野調查中不斷發現的案例所證實。三和洞現象,再添一證。“神”是什麼?哲人說“對民間有益的人和物,才被尊敬為神”;“神,一定是‘聰明正直’不害民的”。
學者認為,傳統習俗中的“神靈崇拜,可以撫慰人的心靈”,“強化人類應付人生問題的能力”。學者何錫光提出,“民間多神崇拜,迸射出中國人的理性精神,是古代文明生長的人類學條件”。因此,三和洞村古老而豐富的傳統習俗,是為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學科研究傳統鄉村社會的活化石。
近十年來,在跟隨法國、香港等地專家教授進行野外調查中,常有驚奇的收穫。其中,在陽山縣太平鎮三和洞村發現文昌閣、牛壇等古建築、碑刻、傳說,吸引香港學者購買衛星照片深入研究……
三和洞村,順治縣誌稱“三蒲洞”,乾隆縣誌為“三婆洞”,近代改今名,有“天、地、人”三者和諧而生生不息的意思。今村中有著馮、謝兩姓五百多人,馮姓居多。晚清《馮氏譜牒》(下稱《譜牒》)記載:明朝初年,馮玄育從都城南京遷入陽山縣,定居三和洞。三和洞馮姓,系今陽山廣府姓氏最早遷入者,是全縣馮姓一萬六千多人的源頭。後來,分支清遠、廣寧、懷集、湖南道縣及港台海外,今後裔有十萬人。村中以馮屋古村保存最為完整。該村有宗祠二座,帶天井的圍屋十三座,房屋近百間。該村呈四方形,四周房屋的門朝內開,以後牆為屏障,環成圍牆。每座圍屋皆獨立院落,僅從大門出入。村內有上巷、下巷、擔水巷等七條巷,縱橫交通。這樣,形成嚴密防禦系統。在粵北鄉村中,三和洞古村建築的風格、布局、規模都不算稀奇,最令人神往的是其神秘的崇信,神化的習俗,神奇的傳說。
有學者說,二十四史是帝王將相謀取權柄、篡改歷史的歷史,鄉風民俗才是絕大多數淳樸百姓的真實生活史。近百年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民風俚俗多被視為愚昧、落後的東西,逐漸拋棄;越來越多人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生活習慣上愈來愈崇洋媚外。象三和洞村仍然保存福德祠、龍神等傳統習俗的村落,已越來越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