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莊國小

高家莊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台城鎮。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全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縣城距忻州65公里,距太原135 公里,距北京530公里,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轄6鎮24鄉。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5″。 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鄰長城嶺,與河北省的平山、阜平兩縣毗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全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全縣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 五台縣屬土石山區,整個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最低處神西鄉坪上村,海拔僅624米。境內山巒綿亘,溝壑縱橫。按自然條件劃分,全縣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川三種類型,平川中有丘陵,丘陵中有山地,深山迴環中又有茹村、豆村、溝南、東冶四個小盆地,山地329萬畝,占總面積的77.3%,丘陵42.6萬畝,占總面積的10%,平川54萬畝,占總面積的12.7%,全縣耕地51萬畝,占總面積的12%。

概述

高家莊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台城鎮。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全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縣城距忻州65公里,距太原135 公里,距北京530公里,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轄6鎮24鄉。

自然概述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5″。 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鄰長城嶺,與河北省的平山、阜平兩縣毗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全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全縣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  五台縣屬土石山區,整個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最低處神西鄉坪上村,海拔僅624米。境內山巒綿亘,溝壑縱橫。按自然條件劃分,全縣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川三種類型,平川中有丘陵,丘陵中有山地,深山迴環中又有茹村、豆村、溝南、東冶四個小盆地,山地329萬畝,占總面積的77.3%,丘陵42.6萬畝,占總面積的10%,平川54萬畝,占總面積的12.7%,全縣耕地51萬畝,占總面積的12%。  五台縣境內有較大山峰146座。五台山為群山鼻祖,境內諸山統稱五台山山脈,屬太行山系。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座環抱而立的峰頂組成,五座峰頂雖高卻平,景色各異,頗負盛名。東台頂又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面積100餘畝,其狀如立象,夏日天氣晴好時,黎明登臨其上,可見雲海盡頭的紅日噴薄而出。西台頂又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面積300餘畝,其狀如孔雀舞;掛月峰勝景,在於遠望峰頭可掛月,每當農曆月中,夜半時分,月行其巔,仿佛掛在那裡;東北側有整塊山石形成水池,取之不涸,不取不溢,稱文殊洗缽池。中台頂又名翠岩峰,海拔2890米,面積200 余畝,其狀如雄獅,台頂巨石壘壘,峰巒雄曠,層岩疊翠,峰腰丹崖碧岩,縹緲雲間。北台頂又名葉斗峰,海拔3058米,面積400餘畝,是華北地區最高峰,其狀如鳥共鳴,台背陰面有常年不化的冰雪,稱“萬年冰”。南台頂又名錦繡峰,海拔2474米,面積200餘畝,以野生植物,奇花異草聞名,古稱仙花山。五台山山脈按其成因和形態特點,可分三大類:即剝蝕構造的斷塊高中山地,黃土台地和河谷溝川。斷塊高中山地以五個台頂山地為主,綿延清水河流域,為石山區,相對高程1000-1500米以上,峰巒重疊,蒼山如海,盛產林木山珍,唯耕地甚少;山間黃土岔地,是積陷盆地的地貌類型,包括東冶、溝南、茹村、豆村地區,海拔均為700-1200米,這些地區四周環山,盆地邊緣為黃土丘陵,盆地土地平坦,人口密集,主產糧油;河谷溝川為水蝕沖刷的地貌類型,河谷兩岸,形成多級階地,梯田層層,是黃土丘陵區,亦為較好的農業區。  五台縣境內有四個盆地,面積共227.63平方公里,盆地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總和為1169.69平方公里, 占全縣總面積的1/4,全縣糧食主產區、人口密集區大都集中於此。豆村盆地位於縣境東北部,面積6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9.3萬畝,匯水地域投影面積422平方公里,豆村鎮、蔣坊鄉位於其中;茹村盆地,位於縣城東面,面積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萬餘畝,匯水地域投影面積104平方公里,茹村鄉坐落於該地;溝南盆地,位於縣境中部,面積84.8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萬畝,匯水地域投影面積358.4 平方公里,土質肥沃,台城鎮、溝南鄉坐落於此;東冶盆地,位於該縣西南部的滹沱河、小銀河畔,面積84.8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萬畝,匯水地域面積358.4平方公里, 氣候溫和,東冶鎮、建安鄉、陽白鄉、神西鄉坐落於此地。四個盆地土地平坦肥沃,豆村、茹村、溝南盆地為全縣的糧食主產區,東冶盆地為全縣的蔬菜主產區。  五台縣屬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從海拔624 米的西南部向海拔3058米的北台頂梯級過渡的地形特點,形成了梯次明顯的氣候特徵。一年四季受大氣環流的影響變化較大。冬季受蒙古西北氣流控制,氣候寒冷而乾燥;夏季受大陸低壓影響,多偏南氣流,氣候溫和;春季是冬夏季風交替的過渡期,氣候變化無常,降水少,風沙大,蒸發快,十年九春旱;秋季低壓迅速為高壓代替,寒溫適中,但為時極短。綜觀全縣氣候特點,冬季漫長而嚴寒,春季乾旱而多風,夏季溫和而濕潤,秋季涼爽而多雨。海拔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5-0.8度,年平均氣溫在-5-10℃之間,海拔升高100米,降水增多40-50毫米,年降水量一般在400-500毫米,無霜期為90-170天,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400-2700小時。冰凍期隨地形和緯度變化有差異,南部溫和區11月中旬封凍,次年3月中旬地表層解凍,4月中旬土壤解凍,冰凍期為150天左右;北部高寒區11月上旬封凍,次年4月上旬耕層解凍,5月中旬土壤解凍,冰凍期190 天,歷史上十年九旱,風、雹、洪、霜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資源概述

1、人口資源:

五台縣總人口319593人,其中,男性16.57萬人、女性15.39萬人,農業人口28萬人,鄉村勞動力81619人,城鎮單位就業人員15269人。居民以漢族為多,少數為蒙、藏、回等兄弟民族。

2、土地資源:

五台縣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全省第三位。山地329萬畝,占總面積的77.3%,盆地54萬畝,占12.7%,丘陵42.6萬畝,占10%。耕地51萬畝(其中已退耕還林5.3萬畝),基本農田30萬畝,水地9萬畝,保澆7萬畝,宜林面積160萬畝,宜牧面積190萬畝。

3、礦產資源:

五台縣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但儲量少。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30餘種,礦點100多個,主要有煤、鐵、銅、鉬、硫、磷、白雲石、石英石、水晶、黃鐵、雲母、鋁礬土、砂石、大理石、花崗石等。煤炭儲量為9962萬噸;鋁釩土儲量為2500萬噸,尤其是大理石,儲量大,種類多,礦質堅硬,色彩艷麗,可謂珍品。白雲礦,位於東冶鎮的槐蔭村,儲量6800萬噸。鋁釩土,總儲量2500萬噸,主要有兩處,茹村鄉的石溝儲量235萬噸,白家莊鎮的窯頭儲量42萬噸。鐵礦,在全縣分布較廣,台懷鎮柏枝岩鐵礦儲量109149萬噸,東冶鎮北大興鐵礦儲量175萬噸,豆村鎮鋪上鐵礦儲量3981萬噸。

4、水利資源:

五台縣共有5條較大河流貫流全縣,山澗溝岔的244處小泉小溪大都匯入5條河中。滹沱河為縣境內流量最大的河流,發源於繁峙縣,由縣境西南瑤池入境,在神西邊家莊出境,最終匯入海河,注入渤海。境內流域全長15公里。境內所有地表水,最終都匯入該河,流速每秒1米,汛期流速4-6米/秒,年總流量86400萬立方米。沿河設有高灌設施,建有水電站2座。清水河為縣境內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發源於五台山的紫霞谷及東台溝,於坪上村匯入滹沱河。沿路有23條支流及匯水溝谷與其匯集,流速每秒1.2米,汛期平均流速2.5米/秒,年徑流量25500萬立方米。河上曾建有河口水電站,可供照明,機灌和糧食加工。濾泗河亦名護城河,發源於楊嶺南的嶺底村,於黃椿坪匯入清水河,全長30公里,流速每秒0.3米,總徑流量2100萬立方米。泗陽河,發源於小柏村,至河口村與清水河匯合,全長20公里,沿河有7 條小溪和節令河與其匯合,流速每秒0.4米,汛期1.1米/秒,年總流量5627萬立方米,部分地段為枯水河川。小銀河,發源於殿頭村,至槐蔭村南與滹沱河匯合,全長30公里,流速每秒 0.3米,年總流量1774立方米。  全縣共有小泉小水244處,總流量為2.76立方米/秒,全年總徑流量為0.8703億立方米。神西鄉水泉灣泉水總徑流量為0.82億立方米。  五台地下水總儲量為1.49億立方米,水質大部分為重碳酸鹽型。  本縣的水資源,多年平均來水量為3.81億立方,按全縣人口平均每人為1270立方米;按耕地計算,每畝平均約 700立方米。

5、旅遊資源:

五台縣名勝古蹟眾多,享譽海內外,其中以五台山最具盛名。五台山雄峙縣境東北,環周五百餘里,為祖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北魏時,便在五台山興建了大孚靈鷲寺( 今顯通寺)。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後經隋、唐、元、明、清各代續修擴建,遂使五台山成為寺廟林立,佛塔高聳的寺廟集群區。  現保存完好的北魏以來各個朝代興建寺廟47座,其建築、佛像及其附屬物中國少有,世界罕見。其中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建築中,保存著豐富的石雕、玉雕、木雕、泥塑、銅鑄、鐵鑄、壁畫、書法、碑刻等珍貴藝術品。全縣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革命遺址,如清代徐繼畲故居、當代徐向前元帥故居、  松岩口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南茹村八路軍總部舊址、金崗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塔院寺毛澤東路居舊址等。

6、主要物產:

五台縣農作物品種現約有49種。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大豆、莜麥、土豆、稻子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亞麻、蔬菜等。  五台縣境內動物種類多,鳥類142種、獸類41種。  五台縣森林面積127萬畝,覆蓋率28%。 主要樹種有柏樹、柳樹、榆樹、槐樹、椿樹、松樹、楊樹、雲杉等。經濟林以木本糧油為主,有核桃、花椒、柿子、梨、蘋果、杏、棗、檳果、葡萄、黑棗、文冠果等十餘種。梨果為大宗,主要分布在陽白地區,花椒也久負盛名。  五台縣境內海拔高度差大,氣候類型多,生物垂直分布明顯,植物種類繁多,共有99科,351屬,595種。馬勃、蕨菜、台蘑馳名中外,是五台山的主要土特產品。藥材分布較廣,種類很多,共有310種。其中台山黨參、黃芪、甘草、豬苓、伏苓等很有名。野生牧草有73種,牧坡115塊,年產草量可達20億斤,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還有段畝石硯、澄泥硯、般若泉礦泉水和著名中成藥舒筋散等。

文化概述

五台是三晉旅遊第一縣,風情萬種,包羅萬象,各種文化形態應有盡有,如佛教文化,尋根文化,晉商文化,自然文化,關隘文化,革命文化等等都可以在此尋到蹤跡。相傳五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佛教四大菩薩中文殊菩薩掌智慧,所以在文殊菩薩的保護下五台就多了幾分聰明和藹智。做官者,位及人臣;經商者,富甲天下;從匠者,出類拔萃。  在山西,一個縣的縣城,必是該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五台則例外,其重心位於縣城東南70公里處的台懷鎮,清設欽命管理五台山札薩克大喇嘛治,官居一品。另外,在顯通寺還設有都綱司,職位很高。不僅七品的五台縣令為之景仰信從,就連坐鎮太原的山西巡撫也得敬仰三分。如果說五台是佛國的話,那么台懷無疑是佛都。而縣城仿佛是通往佛都的關門和驛站。台懷鎮,百二青黃名剎,萬千僧侶俗眾,三五廟事盛典,千缽文殊金台。  五台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建寺最早,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距今已有1900餘年的歷史;規模最大,現存青,黃兩教寺廟 124座,其中可供參觀遊覽的近60座;流派最全,藏傳佛教及漢傳佛教中法相宗,律宗,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等先後在此立寺傳法;名僧最多曇鸞,道宣,不空,澄觀,成覺,蘇陀皇利,八思巴,妙峰等高僧先後在此修行弘教;稀世珍寶最全,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古建築,古畫壁,古匾額,古楹聯,古碑刻,古佛塔等各式奇珍異寶,應有盡有,價值連城;影響最大,五台山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天下所有三教弟子景仰的聖境名山;規格最高,大菩薩頂,靜海寺是海內皇廟之典範,北魏孝文帝,宋太祖,隋文帝,元英宗,明太祖,清聖祖,清高宗等都曾駕幸五台,祈佛護國,歷代題詠最豐,杜甫,蘇東坡,傅山等歷代名人特別鍾情於佛國五台,寫下了大量贊詠作品,其中康熙御賜就14首,古代作詩最多的皇帝乾隆,題詠五台山的詩詞就達93首。詩是古代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探究佛國文化,不可不讀歷代名詩。贊詠五台的詩,寫的最精彩的當數清初詩人吳梅村的《清涼山贊佛詩四首》。清新雋永,盪氣迴腸的“吳梅”體,講述了文殊台上,明月池邊,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纏綿的愛情故事。秀麗的五颱風光,空靈的佛禪意境,迷濛的寺廟月色盡入詩中。“寄語漢皇帝,何苦留人間”。其詩詠敘瑰麗,古往今來只有白居易《長恨歌》可與之媲美。  五台自然文化妙不可言。東台看日出,西台數星星,中台賞月色北台觀積雪,南台賞花草。四時風景迥異,奇怪昭示佛韻。佛母洞山為殿,殿立佛母像,其後便是一條曲折迂迴的天然石洞,僅容一人爬入蛇行。從像左側鑽入,最後出右側爬出。入之,名為投胎佛母,出之,名為頓化成佛。自然景觀與人文意境渾然一體。另有密魔岩龍洞,處半山之間,下視山海無際,上看崖接雲天,雙峰相擁,中有石障一條,名為龍洞,經年滴水不斷,甜如甘露。更有奇者,若觀者閉目洞中,幻象紛至沓來。或佛或人,或龍,或虎,或獸,靜者有其形,動者有其態,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所謂善者觀其善,惡者驚其惡,心有所思,景有所觀,為五台之奇觀。  五台晉商文化一枝獨秀。晉商文化在早期表現為原始積累,克儉立本,以在中堂先祖喬貴發為代表:在中其表現為精英治商,在晚其表現為官商一體,壟斷經營,以五台閻氏及其姻親家族為代表。出身於票號的閻錫山,執掌三晉大權後,處處用權力來支撐閻氏及其姻親家族河邊曲氏,梁氏,大建安村徐氏等商號的發展,山西煤炭,銀行,紡織,機械,軍火等重要產業,均由這幾大家族壟斷。斂財暴富後,五台城南,滹沱河畔崛起了座座朱門豪宅。如今保存尚好的只有閻氏舊居,庭院深深深幾許?閻宅既有官邸之壯觀氣派,對稱精巧;又有商院之豪闊秀麗,實用美觀。現闢為“河邊民族博物館”。前來參觀的遊人絡繹不絕。  五台何來尋根文化?到顯通寺走一遭,就會發現其源遠流長。顯通寺的觀音殿里供奉著一尊后世仿造的“不肯去觀音”。據史載:唐懿宗鹹通四年(公元 863)年,日本僧人慧鍔法師從五台山請到了一尊觀音像,渡海回國。船到了普駝山和珞珈山之間的花洋上,突遇驚天海浪,把船打回普駝山,慧鍔法師突然覺悟到了:源自五台的觀音留戀這海天仙島,不肯遠渡重洋。於是在普陀山上建寺修殿,供起了這座“不肯去觀音”。普陀山也因此成為南天佛國。所以,今日之顯通寺觀音殿為普陀觀音之始祖。南天弟子尋根,必到山西五台,箇中緣由既是如此。此外,顯通寺還是華嚴宗祖師澄觀演煉修法之處,因而成為華嚴宗祖庭;金閣寺是密宗祖庭;觀音洞,相傳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史嘉措坐化之處……所以,五台山成為佛教弟子爭相尋根膜拜的聖境。在眾多的尋根者中,最富色彩的莫過於蒙族信徒。他們趕著成群的俊馬肥羊,不遠萬里拜五台,一路走一路賣掉羊馬,權作旅資,走到五台的時候,已經一貧如洗,然而羅喉寺里開花現佛的奇景,讓他們剎那擁有了莫大的精神滿足。在笑慰平生的境界裡,蒙人沿來時的路乞討回去,重新創業,以期有朝一日再來尋根拜佛。如此壯舉,在一般人看來,真是難以理解,而在蒙族信徒的眼裡,五台山永遠是筏通彼岸的靈峰仙境。  五台關隘文化鮮明獨特。東為龍泉關,築有城堞關門;南為九龍崗,相傳為楊業及眾子,九龍合聚為守;西鄰代州雁門關,烽煙在望;北為鴻門岩,高聳入雲,飛鳥難至。四關合圍,陡峰相連,把一個平祥安和的佛國境界攏於懷中。  五台革命文化光照後世。松沿口村白求恩模範病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茹村八路軍總部駐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崗庫為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駐地。尤其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是1948年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愛我論壇領導人從延安赴西柏坡途中,來到五台山。他們訪寒問暖,向僧俗兩眾宣傳黨政方針政策,留下了千古佳話。更為巧合的是,主席五台之行,恰逢中國革命由戰略轉移轉向戰略反攻的歷史關頭,他們下山後就頻頻傳來各戰場勝利的捷報。如今五台站塔院寺內建有毛澤東路居紀念館。領袖風采,歷史奇遇,雪山風光,佛字祥雲融為一體,堪為現代五台之奇觀。  綠水無愁風縐面,青山不老雪白頭。佛國五台“朗月照人,如鑒臨水;時雨潤物,自葉流根。”(林則徐句)

五台地貌

五台縣為土石山區,地形極為複雜。境內山巒綿亘,溝壑縱橫。五台山主峰雄峙東北,走脈斜跨西南,地勢如台階,由東北向西南漸下。最高峰北台葉斗峰,海拔三千零六十一米(三角點處高程三千零五十八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清水河由東北向西南沿谷地而下,滹沱河經西南貫穿而流,匯於坪上村。此處海拔僅六百二十四米,為境內最低處。  縣內山脈受五台山山脈走向影響,按其成因和形態特點,可分三大類:即剝蝕構造的斷塊高中山地,黃土台地和河谷溝川。斷塊高中山地以五個台頂山地為主,綿延清水河流域,為石山區,相對高程一千至一千五百米以上,峰巒重疊,蒼山如海,盛產林木山珍,唯耕地甚少;山間黃土岔地,是積陷盆地的地貌類型,包括東冶、溝南、茹村、豆村地區,海拔均為七百至一千二百米。這些地區四周環山,盆地邊緣為黃土丘陵。盆地土地平坦,人口密集,主產糧油;河谷溝川為水蝕沖刷的地貌類型,河谷兩岸,形成多級階地,梯田層層,是黃土丘陵區,亦為較好的農業區。 全縣總面積二千八百六十五平方公里,山區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七,盆地區占百分之十三、丘陵區占百分之十。全縣耕地五十二萬畝,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二,平地不足十萬畝。天然草坡一百一十九萬畝,占百分之二十七點七;宜林面積一百一十七萬畝,占百分之二十七點三;裸露石山八十一萬四千畝,占百分之十九;山間溝壑二十六點五萬畝,占百分之六點二;內陸水域十一點六萬畝,占百分之二點七;村莊、道路、渠道十六萬五千畝,占百分之三點八。全縣可供農林牧利用的土地三百零五萬畝,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清光緒《五台新志》載:“境內有山七十一座”。一九八零年經過地名普查,全縣有較大山峰一百四十六座。

五台山脈

五台山為群山鼻祖,位於縣境東北部,五台高聳,山頂廣而平,宛若壘土之台,故稱五台。境內諸山統稱五台山山脈,屬太行山系,分四個支系,兩個隆起。  一、北台中台支系。有較大山峰六十二座,脊線相連,落脈滹沱河畔的槐蔭村。  北台頂:亦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六十一米(三角點高程三千零五十八米),面積十五平方公里,為華北最高峰。山之北坡為繁峙縣境,山之南坡為紫霞谷,有廟德庵村。  花岩嶺:海拔二千五百六十四米,面積八平方公里。距北台頂東南四公里,山下有柏枝岩、光明寺諸村。  中台頂:亦名翠岩峰,位於北台西南,海拔二千八百九十六米,山之西北與繁峙縣為界,面積二十六平方公里,建有演教寺,現為高山氣象站駐地。黃維垴:山北為繁峙境,山南有古清涼、清涼寺,西南為瓦場梁村。  另有:香峪尖,主家地,繁支山,黑圪旦尖,大尖山,同谷岩, 火樹坡尖,椿樺掌,麻黃梁,峨盂山,玉皇垴,吃素陽坡,松峰掌,谷石崖,兔掌山,油樓梁,虎頭山,黃崖嶺, 西長山, 禿山,草垴梁,娘娘瑙,教場梁,峨嶺,愛木圖尖,大背坡,露頭山,領金山,金山,堯岩山。  北台、中台支系向南延伸四條支脈:  (一)繁支山、佛光梁支脈,南北走向,有較大山峰七座:  虎山,狐子窩,瓮鱉山,龍王堂,蓮花山,孤山,佛光梁。  (二)娘娘瑙、青山瑙支脈,有山峰六座:壽陽山,木瓜山,和尚山, 青山瑙,烽火粱,文昌山。  文昌山:亦名峰山,海拔一千二百四十二米,面積十一平方公里,北傍慮虒河,懷抱西富村,東迎縣城,山上有文昌廟,人稱小中台。  (三)娘娘瑙、紫羅山支脈,與上述支脈在木山嶺北一公里分脈。全脈長二十二公里,落脈黃土坡,主要山峰十座:  大蒜尖山、 小蒜尖山、谷泉山、雷公爺山、石鼓山、西山、黑石嶺、狼山、 鵑王山、紫羅山、  (四)愛木圖尖黃金山支脈,山之左為金山溝,山之右為紅表溝、落脈善文村北,主要山脈有三座:  龍金山:海拔一千六百四十八米,面積六平方公里,山西南為七圖村。  虎峪山:海拔一千四百七十一米,面積六平方公里,腳下有探頭、桑園村。  黃金山:海拔一千四百九十米,面積十二平方公里,山下有上金山、下金山諸村。  二、北台東台支系。  自北台始,經東台,蜿蜒一百二十公裡脊線南下,於邊家莊落脈,左畔清水河,右鄰河北省的阜平,平山及本省的盂縣。共七個支脈,三十四座主要山峰:  東台頂:亦名望海峰,山頂建望海寺,海拔二千七百九十五米,面積十五平方公里。山北一點五公里處是鴻門岩隘口,遊人登台觀海觀日出,一景色特異。  炮台山、四方台、北塔梁、南天門、南坨、 兩界峰、老虎頭、 紗帽尖、柴托尖、黑桃凹尖、飯山尖、白龍廟、滴嶺岩、寺鋪山。  該支系有七個支脈:  (一)弓步山支脈:發脈於東台南四公里的二五四七高地,長十二公里,落脈黃土咀,向南支老公峰,落脈大甘河,山之陽為南梁溝林區,南山寺建在此山坡上,山北為鐵瓦殿、觀音洞。  (二)自縣界二六四四高峰始,經華平蜿蜒南下十七公里,於石咀落脈,西南為清水河。  (三)自縣界二零七八高峰始,向西四公里又分為二脈;偏北五公里走向,落脈南坪村;偏南六公里,落脈狐峪口村。山北有新路溝,山南為灣子溝。  (四)自南坨始,經二二零二高峰,蜿蜒十公里,落脈上門限石村。  大堂林尖:海拔一千六百六十六米,面積二平方公里。西北為門限石,北為大堂,林、王家莊。  (五)自老虎頭始,向西偏北六公里,於照吞口落脈,有山峰七個:  三道溝尖,花山尖,龍口岩, 豁岔岩,大塔,塔子梁,南佗寨。  (六)黑古洞尖沿脊線向西,經瓮子梁,全長九公里,到高洪口落脈。山脈北為屋腔溝谷,南為唐家莊溝谷。  黑古洞尖:海拔一千九百九十七米,面積四平方公里。山之東有大南背,西北有大城村。  (七)自縣界一八五零點六高峰起,蜿蜒十二公里,落脈火焰山下,主要山峰有五座:  一八五零點六高峰:山西為上新村。黃花塔:海拔二千一百三十四米,面積四平方公里,東南有硬青岩,正西有北曹、西南有蓮花池。  才塔尖:海拔一千九百六十米,面積十三平方公里,山下有武家峪、車子裡村。  貓尖:海拔一千一百米,面積四平方公里,山下為柏蘭村。  火焰山:海拔一千二百六十五米,面積四平方公里。南連黃花塔,清水河繞其山下。  三、南台支系。發自南台,歷經群峰,由劉定寺:殊公寺溝谷分割為東西兩脈。東脈又由三月溝分割為二:即小鳳凰尖至西梁,落脈門限石和狼凹尖至人馬山,另一落脈松岩口;西脈由古南台至抓角山,落脈河口。  插箭梁,鳳凰台,小鳳凰尖,狼凹尖,帽盔寨,人馬山,古南台, 松樹垴,瓮子垴, 山神岩,寨頭垴,小涼山,平頂梁,王帽山,黃木尖,黃羅山, 抓角山,南台頂。  南台頂:亦名綿繡峰,海拔二千四百七十四米,面積九平方公里。台頂建有普濟寺。  四、茹村、天和群山,為一個隆起,呈三角形。南北長二十四公里,有主要山峰十八座:  四堎山、 虎頭山、臥牛山、羅谷嶺、七虎寨山、大垴山、東東山、材樹坡、大凹山、大嶺北、東岩、豺狼尖、西山、鳳凰山、馬頭山、惡山、龍灣山、九女山、  五、垚頭隆起, 西北有溝南盆地,東北與東南山勢多陡絕峭壁,盛產煤炭。主要山峰有八座:  南神垴、維垴尖、千年凹、閻家尖、西維垴尖、崖堂尖、二龍洞山六、繫舟山脈建安支系。山腳下有滹沱河繞過,南與定襄縣接壤,主要山脈有五座:  紫金山,文山,簡子山,南台頂, 柳不凹,

五台河流

滹沱河,清水河,慮虒河,虒陽河,小銀河。  五台關隘鴻門岩,長城嶺,牛道嶺,大關,篩鑼灣,峨蛉,閣道嶺,大石嶺埡口

五台盆地

縣內有四個盆地,面積共二百二十七點六三平方公里,盆地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總和為一千一百六十五點六九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一。四個盆地為縣內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區域,又是主要糧食產地,人口密度也較大。  豆村盆地:位於縣境東北部,北靠佛光梁,南柱四岐山,左依峨盂,右托東山。豆村鎮地處中心,東有蔣坊,西有大石,面積為六十九點五平方公里,海拔一千零五十米,耕地九萬三千畝。盆地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為四百二十二平方公里。該盆地土嚷多系淤積土,溯古為一湖泊,東南秀峰=殿軍諸山,系可溶石灰岩,有虒陽河流經其間。  茹村盆地:位於縣城東面,閣子嶺東,北有四堎山,南接大凹,東望惡山,西托東台山一線。氣溫較低,海拔一千一百九十米。盆地面積為三十一平方公里,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為一百零四平方公里。該盆地土地平坦而肥沃,共有耕地五萬餘畝,是本縣主要產糧區之一。  溝南盆地:在縣境中部,海拔一千零五十米,面積為八十四點八八平方公里,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為三百五十八點四平方公里。耕地十萬畝。五台城在盆地中心。盆地四面環山,古為湖泊。慮虒河從中流過。盆地多系淤積土,土質肥沃,為主要產糧區。  東冶盆地:位於本縣西南部的滹沱河、小銀河兩岸,盆地面積為八十四點八八平方公里,匯水地域面積為三百五十八點四平方公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河濱澤畔,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匯水地域內有紅表、陽白、東冶、建安、神西五個鄉鎮,人口近六萬,耕地十餘萬畝。東冶位居盆地中心,海拔七百四十米,為全縣蔬菜產區

五台鄉鎮村

全縣管轄:現轄兩區(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和駝梁景區)、6鎮、13鄉、573個行政村,2008年總人口32.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  台城鎮 駐西關,共有26個村委會、26個自然村:台城、南關、西關、古城、河東、東崗、蒲草溝、王家溝、東龍泉、西龍泉、唐家灣、東馬、西馬、後崗、西寨、西富、西莊、走馬嶺、高家莊、新河、南坪、東坪、西三角、興鄭、前崗、西山。白家莊鎮 駐白家莊,共有26個村委會、40個自然村:國都嘴、南嘴(窄門)、維坪、中莊、寨里(九根窯)、磁窯、瑙上(紅土岩)、南莊、維灣、樊家坪、水灣、興元、南窯、銅爐岩、砂岩、正維、石坡、維瑙、羊蹄岩、南頭(桃灣)、大(安子裡)、白家莊、野場(小算坪)、堡子、生地、西頭(南山里)、白砂嶺(桃國洞)、西龍池(羊老蹄)、山神凹、崖堂縣、官峰。  豆村鎮 駐豆村,共有69個村委會、83個自然村:豆村(北長畛)、田家村、小豆村、龍池(漢嶺坪)、郭興莊、新莊、東道頭、上陽、西坡(北道頭)、東長畛、麻子崗、法華(曹子里)、東營、西營、裴家崗、閻家寨、鐵慶、佛光、堂明(堂明掌)、下柳院、東柳院、西柳院、寺溝、東會、西會、席麻掌、西窯(劉家溝)、曹溝(馬尾溝、新莊)、香峪、西瓦廠、東瓦廠、瓦廠梁(牛腰渠)、伏勝、李家寨、鋪上(西溝、南串、車廠)、蘆咀頭、歇馬口、大柏、小柏、小腰莊、智存溝、小北溝、大柏山、南迎溝、銅谷、麻黃溝、下葦地、上葦地、大南坡、東桂、東腰莊、嶺底溝、南羊圈(北羊圈)、西金河、婆婆溝、一馬村、田家莊、南馬圈、大石、大池、潘家峪、范家莊、智峪、智富莊(黃香)、白雲山、水峪、興坪、井灣、大石嶺。  東冶鎮 駐東冶,共有21個村委會、17個自然村: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四街駐東冶)、一村、二村、三村(三村駐北大興)、南大興、槐蔭、五級、永安、文興、石村、前堡、新堡、大朴、南橫嶺、曲家谷屯、望景崗、永興、山底(張家峪)。  台懷鎮 駐楊林街,共有23個村委會、58個自然村:東台溝、光明寺(窯子、木瓦溝、西灣)、東莊(廟頂庵、曲足坡、陽坡道、草地)、楊林街(太平街、營房街、金界寺、東坡、魚灣水磨村、台懷)、新房(瓦窯、西溝、火廠、西壽寧、河北、樺樹林)、楊柏峪(南岸溝、南坡、灘子)、大車溝(下莊、小車溝)、清涼社(葦地坪、洞子)、樓上(鐵瓦殿、下常處)、南塔(曹四姐溝)、落寶溝、護銀溝、前石佛(後石佛)、大南莊(水草灘)、寬灘(郭家莊、化橋)、日照寺(後庵、塔溝)黃土咀、竹林寺、廟溝、白頭庵(南堯)。耿鎮鎮駐耿鎮,共有50個村委會、71個自然村:北月池梁、北月池、紅崖(寺塔)、邢家莊、松岩口、河西、三教神、殊宮寺、智家峪、安窪、香爐石、紅石頭、紅石頭掌、陽灣、耿鎮、河北、照吞口、瓮子溝(半溝里)、瓮子溝梁(大流洽梁)、火石嶺、侯城圍、麻岩、寬坪、滿井、高南坪、腔水溝(腔水溝梁)、馬家峪、榆樹灣(化甲溝)、夏留石(大石頭)、大水溝、小峪和(小峪和口)、黑石溝、西奔石、(東奔石、廟溝)、谷壘石、曹老溝(四大王)、暖腰子(西羊道、白家台)、閣上、南溝(上莊、下莊)、大南背(黃花溝)、馬家村、半溝里、方子口(芋樹閽)、王秀溝、房腔、屋腔、方子溝(晉石、南坪等)。東雷鄉駐東雷,共有28個村委會、28個自然村:東雷、西雷、大王、小王、郝家瑙、孟家坪、上王全莊、下王全莊、白家嶺、木山嶺、石寺掌、東山底、寶穡、團城、神佑、坪溝掌、上莊、下莊、長畛、代銀掌、嶺底、北文西、莊子、琵琶掌、宏塘、上蛇神、下蛇神、溝掌。  溝南鄉 駐溝南,共有34個村委會、37個自然村:溝南、王家莊、松台、化龍崗、南山(大坪岩)、兩澗、黃土坡、茹家瑙(新村)、上西村、下西村、觀上、官座、永陽、劉家莊(礦山村)、東寨、南神坡、東陽劉建、老里西、裴家溝、孫家崗、黑虎岔、翟子溝、虎漢、馬家莊、東坪寨、羅家岩、臥龍、樊家岩、申家崗、大嶺、雙嶺(茶坊上)、石土堂、柳溝。  茹村鄉 駐東茹村,共有34個村委會、47個自然村:東茹、南茹(西掌)、南陽、北陽、石嶺、南大賢(橋溝)、北大賢、七里溝、蘇子坡(高掌)、毛家村、董家村、安家村、智家村、龍王堂、漢嶺、北灣子、南院、石槽(陳麻地、王山水)、西天和(崖堂)、東天和、東垴(強風梁)、陡咀(灰窯溝、馬家灣)、滑石片(歐崖)、山角、銅爐(西溝、大少地)、下馬地、祁家咀、南桑泉、石盆口、廣陽觀、秋荷、張家村、柏板口、南溝堯(南嶺上)。  陽白鄉 駐陽白鄉,共有28個村委會、31個自然村:陽白、泉岩(對窩掌)、郭家寨(西河裡)、田家崗、王家莊、炭池、上金山、下金山、善文(東善文)、上金莊、大金莊、七圖、石人掌、郭家莊、李家莊、上紅表、下紅表、智家莊、大南頭、天池溝、士集、殿頭、桑園、山泉、榆林、大林、探頭、白雲。  神西鄉 駐神西,共有9個村委會、11個自然村:神西(一家村)、劉家寨、蘇家莊、水泉灣、段家莊、西河、紅山崖、坪上、邊家莊(寺鋪)。  建安鄉 駐大建安,共有20個村委會、22個自然村:大建安、東建安、西建安、瑤池、潭上、張家莊、檀村、閻家垴、南灣、甲子灣、鳳棲岩、北澗、老虎、桃坪、木瓜咀、大梁(馬鞍岩)、大林崗、小林崗(紅崖灣)、東山村、陽坡凹。靈境鄉駐靈境,共有28個村委會、34個自然村:靈境、白龍池、回龍底、回龍巖、回龍梁、黑龍池、少軍梁、堡子溝、西灣子、蒲州營、閻家嶺、椿坪、水泉凹、東金河、大坪、劉定寺(九瑙)、南峪村、油房灣(窯子上)、馬頭口(長畛溝)、柳林寨、水溝(水溝掌)、班老窯、寶山懷、窯坡、金銀灣(金銀灣梁)、小草坪、大草坪、賀家莊(永安)。  金崗庫 駐金崗庫,共有10個村委會、22個自然村:南梁(靜業庵、華坪、三丈坡、火燒北溝、羅貝窯、楊莊)、大甘河(沙地堂、小馬蹄、大馬蹄)、馬圈溝、小插箭(後腰莊、前腰莊)、大插箭、金崗庫、麻地溝、安家溝(段木溝)、蛤蟆石、小古計溝。高洪口鄉駐北高洪口)22個村委會、31個自然村:北高洪口(麻岩占)、南高洪口、瑤芝、河口、石堂峪、復興莊(北唐池、大崖堂)、德林溝(東滴水)、旺家村(正樑上)、大流洽、唐家莊、西崗村、麻峪、長條坡(寺塔)、老人坪、東吃水、下新莊、上新莊、塔崖溝、大城、寺灣(安家莊、陳懷溝)、桑樹灣(賀補坡)。門限石鄉駐上門限石,共有48個村委會、70個自然村:後水溝、蘭子山(敬神堂)、化橋、狐峪口、西梁、上門限石(史家溝、大堂林)、下門限石、閻家凹、黑石溝掌、邊家灣、長江塘、廣寧溝、三峪(長蟲溝)、紅水岩(牌樓岩)、七峪、六峪(二峪)、甄家峪(牛代山)、侯家莊、張老溝、上王莊、馬鋪溝、瓦房、三岔(高瑙溝)、煙煤洞、小岔、石板溝(石瓮、谷囤)、劉鋪溝、錢溝、磚廟(三角城)、桃花界、橫嶺(花貓梁、應頭坪)、瓦窯溝、老保溝(二道河、羅掌、材林里、大石湖)、跑泉廠、秋林坪(牛圈溝)、大北溝、灣子(半佰麻)、聚銀溝、草芽溝、耀子溝(小耀子溝)、樓子坪、黑崖堂、龍掌溝、材樹樑、榆樹坪(土洞溝)、化虎石、川溝(里川溝、外川溝)。陳家莊鄉 駐陳家莊,共有47個村委會、76個自然村:陳家莊、耿家莊、胡家莊、羅家莊、坪塔、斜坡(朱盈庭、東瑙、中莊、大煙)、去溝、南坡(五西坪)、柏蘭、李莊、松家莊、南山溝、劉莊、王城(水峪瑙)、楊家山、韓家樓、教場(北溝岩)、耿家莊、環椿坪、國都殿(門子崖、小虎鋪)、三和(三岔、北槽、中槽、南槽)、四合(車子裡、車子口、麻地凹、南塔)、智莊、避事瑙、莊子溝(天坡、石渠)、小溝(北莊、南莊、北莊瑙)、里河府、個河府、蘭家莊、東峪口(南莊子)、呂家莊(五家峪)、東峪、南黑山、廣銀溝、砂崖、檀家溝、明查灣、黃柏岩、才朗溝、新鷂溝、樹珠坡、四合(王瑙、字石板、五腔、北黑山)、堯溝(古石里)、硬青岩(窄門)、獅子坪(南水峪、南水峪口)、陡寺、牡羊嶺。石咀鄉駐石咀,共有31個村委會、38個自然村:蘆家莊(小新莊、大西溝)、土黃溝、鐵堡、鐵堡溝、前坪、後坪、蒿地堂、石上莊(金橋溝)、射虎川、新路口、新路溝、碾子溝(大南溝)、東路溝、里南溝、瓦堯溝、炭窯坪、上南坪、石咀(麻黃村)、西溝、李家峪、紅庵、里伏溝、大底、客子庵、羅全溝(橋兒溝、龍江溝)、銅上莊、銅錢溝、東榆林、小甘河、銅西溝、口子。  蔣坊鄉 駐西峽,共有22個村委會、26個自然村:蔣坊、泗陽、小南坡、西峽、東峽、峽口、天井、石貝、秀峰(西梁)、松林、維磨莊、大峪口、許家莊鏡、石(古寺)、王岩、牌樓岩、天堂、桃卜溝、婆婆寺、南岸溝(二岔溝)瓦岔(楊家莊)、殿軍。  ?年轄:城關鎮 台懷鎮 豆村鎮 耿鎮鎮 白家莊鎮 東冶鎮 靈境鄉 神西鄉 李家寨鄉 東雷鄉灣子鄉溝南鄉 銅錢溝鄉大石鄉門限石鄉 茹村鄉 蔣坊鄉 柳院鄉 陳家莊鄉天和鄉高洪口鄉 屋腔鄉 東峪口鄉劉家莊鄉 石嘴鄉 劉定寺鄉 陽白鄉 紅表鄉 建安鄉  2000年,五台縣總人口31332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0160 台懷鎮 10525 耿鎮鎮 11507 豆村鎮 15393 自家莊鎮 13723 東冶鎮 38301 溝南鄉 18021 劉家莊鄉 7302 東雷鄉 13038 高洪口鄉 8672 門限石鄉 7741 灣子鄉 2850 屋腔鄉 3713 陳家莊鄉 11179 東峪口鄉 4522 建安鄉 16417 神西鄉 7454 蔣坊鄉 10899 大石鄉 5679 李家寨鄉 4030 靈境鄉 1877 劉定寺鄉 858 柳院鄉 3196 陽白鄉 17533 紅表鄉 7881 茹村鄉 25422 天和鄉 7087 石咀鄉 4578 金崗庫鄉 2212 銅錢溝鄉 1551

五台名人

徐繼畲

徐繼畲(1795-1873),字健男,號牧田,又號松龕,五台縣東冶鎮人。道光六年(1826),赴京參加會試,以第一名中進士,被稱為“會元”。殿試後,改選翰林院庶吉士。父親書門匾“朝元”二字懸於門庭之上。19世紀中國啟蒙思想者, 提倡全球世界觀和中國現代變革基本理念的先驅。官至福建巡撫、總理衙門大臣、首任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1831年將父親徐潤第遺作編為《敦艮齋遺書》,闡明傅山的空靈法界。鴉片戰爭後,欽派開放廈門、福州,與美國傳教士雅裨理進行歷史性對話,1848年出版政治地理著作《瀛環志略》,大膽深刻揭示古今一大變局,讚揚美國民主制度,倡導學習西方。因此受迫害,罷官還鄉13年,成了東方伽利略。1867年,他為同文館制定“兼容並包,智周無外”的方針,使之成為中國首座現代範式高等學校,引領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由於他在增進全球人類理解方面的傑出貢獻,中國和世界將感恩地紀念他。將其寫給“創為世法”的喬治·華盛頓的頌詞,移贈他自己也不為過:“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同治八年(1869),遂告老還鄉。同治十二年(1873),卒於家中。

閻錫山

閻錫山(1883-1960),字百川,號龍池,乳名萬喜,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 人,早年去日本學軍事。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歷任山西陸軍監督、新軍標統,參加反清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舉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間支持袁世凱,任山西省省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在山西“清黨”反共,次年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1929年參加討伐唐生智,被蔣介石委為陸海空軍副司令。1930年與馮玉祥、李宗仁等倒蔣,失敗後逃往大連。1932年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軍政大權。“九·一八”事變後支持蔣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戰爭時期採取“抗日和日、聯共反共、擁蔣拒蔣”的兩面政策。抗戰後支持蔣介石與中共作戰。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攻占山西後逃離太原,6月在廣州就任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赴台灣,任“行政院長”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60年病逝於台北。

徐向前

徐向前(1901-1990) 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省五台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在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任教導營教官、參謀、團副。一九二七年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任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起義中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後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謝克昌

謝克昌(1946~ 年)男,漢族,山西五台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工系高分子化合物工學專業,中國科學院理學碩士學位,能源工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太原工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太原理工大學校長,現兼任全國政協常委、山西省人大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省委主委、山西省科協主席等職。謝克昌教授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3年被評為山西省優秀教師,1994年被山西省授予科技功臣光榮稱號,199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歸僑僑眷教師標兵,1996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歸國留學人員、山西省優秀專家並被選為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97年獲得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2002年被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地方特產

神池麻花:

神池麻花為五台山區的名食之一,其配料是酵肥三份,水二份半,油半份,糖、鹼少許。炸時用葫油,要清澈澄淨,以不起沫不冒大煙為宜。色澤誘人,香味撲鼻,吃起來脆而不硬,酥而不散,香甜耐嚼,回味無窮。

五台山硯:

簡稱“台硯”,因取石料於文山,亦名文山石硯。五台山硯石料分黑、綠、紅、紫四種。黑如漆、綠如葉、紅如丹、紫如肝,顏色純淨美觀。石硯生產始於明代,有段硯、鳳硯、崞硯之別。台硯石紋猶如五台山傲霜的松枝柏葉,遒勁疏朗,剛中有柔;質地細膩不滑,叩之無聲,性涼如冰;用之發墨快,水墨交融,濃淡相宜,汁不易於,揮毫益墨,得心應手,向為文人學士書家所傾愛。五台山台蘑:簡稱"台蘑",又稱“天花菜”。可烹製成多種葷素菜餚,味鮮甘甜,口感嫩脆爽滑。  台蘑是一種營養高,醫療功效好的食用菌類作物。其入筵席串湯可解肉膩、舒腸胃;且長期食用能產生對病毒的抗體,增加對感冒等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還能起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腎臟病、膽結石、糖尿病、肝硬化等,從而起到延年益壽的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