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橋村

陶橋村

明朝朱棣未奪取皇位在山東西北部(德州,聊城)大肆殺戒,史稱"燕王掃北”,以至於“春燕歸來無棲處,東地千里少人煙”。據舊志載明洪形武二十四年“戶687,口4279”,如是,此地村民祖先便以千里迢迢的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於此。

陶橋村速覽

五千年輝煌燦爛歷史,
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赤縣神州,
冠以“陶橋村”芳名的村落不在少數。

夏津縣陶橋村

山東省夏津縣東李鎮陶橋村(村內有漢槐一株,立地盈三方,餘蔭勝十米,政府未曾保護,已死!甚哀!)

夏津縣 陶橋村 之景物(14張)
馬頰河與橋(2)馬頰河與橋(2)
聊城茌平陶橋

山東聊城茌平縣胡屯鄉陶橋村

上海市南匯區陶橋村

上海市南匯區陶橋村

河南漯河源匯區問十鄉陶橋村

河南漯河源匯區問十鄉陶橋村

河南省汝南縣韓莊鄉陶橋村

河南省汝南縣韓莊鄉陶橋村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

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

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陶橋

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橋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陶橋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

江蘇崑山千燈鎮陶橋村

江蘇崑山千燈鎮陶橋村

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博里鎮陶橋村

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博里鎮陶橋村

安徽省明光市柳巷鄉陶橋村

安徽省明光市柳巷鄉陶橋村

前世今生

陶姓

古代我們的祖先們,他們沒有今天的人們這般,愛給凡是於有關自己的一切事物而琢磨出光鮮亮麗的名字,古時人們很淳樸傳統,最重要的是他們極度的敬祖,對自己的姓氏不敢有一絲的懈怠跟不遜,他們依照自己的姓氏而命名自己居住的地方,像人們常常聽到的李莊,王莊,張莊等等,他們定是以李,王,張這三種姓氏的落戶者居多。如此這樣,拓展閱讀一下“陶”姓的前世今生,在這裡顯得尤為必要.
姓陶的人,真是既榮耀,又幸運,因為他們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堯,一支出自虞舜。這份榮耀與生俱來,實在令人羨慕萬分。
關於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這樣說的:“陶唐氏之後因氏焉。虞閼為周陶正,亦為陶。”陶唐氏就是帝堯,虞閼則為舜的後代。
帝堯,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為什麼還要稱他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緣故的。
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是帝嚳的次子,也就是黃帝的玄孫。他最初封在“陶”,後來又徙到“唐”,所以才稱為陶唐氏。至於“堯”,則是他的號,是他生時臣民用來對他稱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堯的子孫後來才會有的以陶為姓,有的以唐為姓。
堯的最初封地陶丘,據《說文》上的考證,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定陶縣;後來所徙的唐地,則是現在河北省的唐縣,所以出自帝堯的這一支陶姓,最初應該就是發源於這兩個地方。
虞舜的後代之所以也姓陶,則是由於他的一個後代虞閼,在周朝的時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謂“陶正”,就是專管治陶之事的官,後來虞閼的子孫就以官為姓,統統改姓了陶。
至於舜的後代之以虞為姓,則是因為他把君位禪讓給禹之後,他的兒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孫也依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為姓,就此姓了虞。當時虞地的位置,就是現在河南省虞城縣。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發源地,也應該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縣。
根據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緣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堯舜,在來源方面,還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來自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和河南虞城縣,一切都是脈絡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陶姓繁衍到後來,是丹陽和潯陽兩地的望族。丹陽,是在今江蘇省,位置在鎮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寶年間以來就有的縣治。潯陽,則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縣。

歷史移遷

唐堯。上古聖帝。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製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死後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後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周以前,陶姓於史書不顯。春秋時才出現了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女性陶嬰春秋戰國時期,陶姓逐漸南移到今河南蘭考一帶,後經繁衍發展,形成了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濟陽郡。西漢時,有陶舍、陶青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並家於當地。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於江蘇、安徽一帶,並在長江之南落籍,如東漢徐州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今安徽宣城)人。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河南、山東陶姓開始南遷江浙,而原居蘇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贛。此期在江南一帶湧現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東晉侍中太尉、鄱陽(今江西鄱陽)人陶侃,其後遷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詩人陶淵明即為其重孫。南朝宋孝昌陶貞寶,晉安侯陶隆均為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後經不斷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眾,子孫昌盛的局面,於是後世陶姓以丹陽、潯陽為其郡望堂號。宋代以前,陶姓發展依舊以上述兩地為主源,在江南各地緩慢播遷,並有陶姓一支進入湖南。宋代時,陶姓在北方得以發展,陝、豫、魯、晉、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帶狼煙四起,陶姓有播遷於湘、鄂、閩、粵、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而兩湖之陶姓則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雲貴高原。清時,陶姓已廣布全國,並有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者。

分布

如今,位列全國83位,人口近280萬。安徽最多,其次是雲南和江蘇。具體人口數字根據07年公安部戶籍系統的統計,如下:
省份 人口數
北京 14698
天津 10360
河北 49114
山西 15689
內蒙古 27547
遼寧 65753
吉林 36368
黑龍江 61987
上海 67489
江蘇 276663
浙江 147176
安徽 396595
福建 8050
江西 105418
山東 94991
河南 128263
湖北 166245
湖南 122209
廣東 34063
廣西 139556
海南 3389
重慶 115863
四川 175693
貴州 112500
雲南 265927
西藏 180
陝西 35056
甘肅 44703
青海 8639
寧夏 7422
新疆 15497
全國 2753103

有關夏津縣陶橋

祖先因姓陶,且臨橋而棲,定矣:陶橋!
村中的一些榜樣們:
陶九義 1997年度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
陶振峰
2008年北京殘奧會輪椅橄欖球選手
2008年度德州十大新聞人物
2008年度德州十大自強模範
2007年度德州十佳運動員
今年33歲的陶振峰是夏津縣東李鎮陶橋村人,1993年參加工作,成為夏津電業總公司一名外勤職工。一向敬業的他很快成長為“高空作業”的好手,先後兩次被評為“青年突擊手”。1999年底的一次高空作業中,他不慎從10米高的線桿上重重墜落在地,從此下肢失去知覺,再也沒能站起來。
“我不能成為廢人,我要自食其力,我要站著做人。”生性要強的他決心用意志戰勝殘疾。陶振峰自強不息的事跡感動了周圍的人們,許多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輪椅橄欖球運動員張文莉(左三),在她的介紹下,陶振峰接觸到了輪椅橄欖球,他艱難而又堅毅地進行了訓練,水平不斷提高。後經省殘聯推薦,2006年3月,陶振峰入選山東隊,參加了第七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輪椅橄欖球比賽,同年12月入選國家輪椅橄欖球隊。

陶振峰陶振峰
在人生的另一個舞台上,陶振峰不斷創造著奇蹟。2007年5月,在昆明舉辦的第七屆全國殘運會上,他在輪椅橄欖球比賽中奪得第4名的好成績。2007年11月,陶振峰代表國家參加了在澳大利亞舉辦的世界亞太區殘運會輪椅橄欖球比賽,2008年7月代表國家參加了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的世界八國邀請賽,也就是2008殘奧會熱身賽,2008年1月4日,陶振峰被評為德州市2007年十佳運動員,這是殘疾運動員首次入選十佳運動員。
陶振峰:坐在輪椅上,你卻將“生命之花”綻放得如此燦爛,你以自己的生命激情豐富了人生的感嘆號。
9月12日13點至14點5分的北京殘奧會輪椅橄欖球比賽吸引了許多德州市民的目光,因為在這場A組中國隊與實力強大的美國隊的對決中,中國隊里有一名叫陶振峰的小伙子,他來自夏津縣,是我市惟一一名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
今年32歲的陶振峰是夏津縣東李鎮陶橋村人,1993年參加工作,是夏津電業總公司的一名外勤職工,先後兩次被評為“青年突擊手”。1999年底的一次高空作業不幸發生意外,造成高位截癱。“過去,我只是個躺在病床上無自理能力的‘殘廢’,可橄欖球讓我重新認識到自己活著的意義,我們不是不幸的人,我們只是不便的人,我們也有追求和理想。”後來一次偶然,陶振峰接觸到了輪椅橄欖球,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並參加了北京殘奧會。陶振峰在運動場上戰勝了自己,書寫出一個站立的“人”字。

有關漯河陶橋村

書香村

自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這個貧窮的小村走出了115名大學生,其中不乏中山大學、西安交大、北科大等名牌大學。現在該村村民子弟中,有5名在讀博士研究生,1名在讀碩士研究生,今年又有5人達到本科錄取分數線,該村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書香村”。
一家三個孩子倆博士一碩士
“孩子考上大學,在我們村是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家裡所有子女全都考上大學的農戶就有十幾戶。”陶橋村村支書、大學生村幹部李松偉向記者介紹。
村民陶俊國,房子多處漏雨,一家人只好借住在同村表哥家的空房子裡,一住就是七八年。他們借住的舊瓦屋沒有院牆,用樹枝扎了一圈籬笆,屋子裡光線昏暗,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唯一的電器是一台17英寸黑白電視機。陶俊國告訴記者,這台電視機還是2001年一家親戚淘汰下來送給他們的。
“貧窮、艱苦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筆財富。”陶俊國告訴記者,他的三個孩子很懂事,從不與別的孩子比吃穿,學習成績都在班裡一路領先。他們家三個孩子,兩個考上博士,一個考上了碩士。
砸鍋賣鐵也讓孩子上學
“我們村家家戶戶都以讀書為榮,房子可以不蓋,東西可以不買,衣服可以不穿,但孩子的書不能不讀。”村支書李松偉告訴記者,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農業生產和打工收入,人均純收入僅1040元。
在陶橋村,供子女上大學的家庭,幾乎家家都走過一條艱難的道路,幾乎每位成才學子的背後都有父母不彎脊樑支持兒女成才的故事。而記者在採訪中聽到的除了一連串讓人驕傲的名牌大學的名字,最多的辭彙就是貧窮、借貸。據介紹,一些村民一到周六就不敢回家,怕孩子要學費要書費。一名村民的孩子上學沒錢交學費時,她常常跑到河邊哭。儘管如此,“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仍是許多村民的口頭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陶橋村人做了生動的實踐。
放假打工減輕父母壓力
告別偏僻貧窮走向富裕開闊,這中間要經歷多少艱辛,只有身出寒門的學子才知箇中味。在霓虹閃亮的深處,他們在努力適應城市學習生活的同時,貧寒的家庭也使他們不得不打工掙錢供自己讀書。據介紹,該村的大學生在放假期間,大都選擇打工以減輕家庭負擔。“雖然我很想回家看父母,但今年暑假我還不能回家,現在正在當地一家企業打工,目的是多掙一點學費。”在秦皇島大學讀書的陳春艷電話中告訴記者,哥哥和姐姐都在讀大學,家裡極貧困,她大學期間的寒暑假幾乎沒有回過家,在當地當家教、打工,為自己掙下學期的學費。
文化底蘊深厚上學形成攀比
陶金海是退休教師,退休後他一直在關注從該村“躍農門”走向城市的學子。經過多方走訪調查,他把從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村里走出的大中專學生的學歷、工作情況繪製了許多圖表(如圖),據他統計,在1993年到1997年5年間,該村就有30多人考上大中專學校;從2003年以後,該村參加工作的村民子弟,全部具有大中專以上學歷;僅1998年一年,該村就有11人考上大專院校,此後連續5年都在10人左右。
“我們村里一直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分析起村里出這么多大學生的原因,陶金海告訴記者,該村歷史上就重視教育,很多農戶都是詩書世家,為後人尚學成才留下了深厚的歷史積澱。陶金海還分析,陶橋村里教師比較多,共有14名教師在附近中國小任教。教師教育孩子都有一定的方法,對村里形成濃郁的學習氛圍有一定影響。這也是陶橋村大學生多的因素之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