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塑人面像

出土的這件陶塑人面像出土於南京浦口營盤山遺址,像高9.8cm。頭戴冠,前額寬平,眼睛深凹狹長,微彎曲,眼眶粗大。

基本情況

這件陶塑人面像出土於南京浦口營盤山遺址,像高9.8cm。頭戴冠,前額寬平,眼睛深凹狹長,微彎曲,眼眶粗大。鼻樑挺直,鼻尖隆起,兩翼肥大。耳輪寬厚。唇厚張口,下頜明顯向外延伸,與常人有別。冠上淺刻紋飾,冠角正反兩面均穿小孔,據推測,小孔是當時供插羽毛或茅草等裝飾物用的,插上飾物的人面像,更能體現出威嚴神秘的感覺。該像為一尊男性神像,與當時的偶像崇拜習俗有關,是原始先民塑造地神化了的祖先形象,是一件極為珍貴的原始社會雕塑藝術品。

南京市博物館藏陶塑人面像 南京市博物館藏陶塑人面像

推測身份

這尊陶塑人面像,身份十分特殊,它可能是距今5000年前的父系氏族社會的崇拜物,為當時部落的祭司形象。祭司是指在宗教活動或祭祀活動中,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台上為輔祭或主祭的人員。根據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認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聖性。在原始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飽受大自然和戰爭的侵害,不得不祈求於上天保佑安康,祭司是部落中身份特殊的人,他做為上天與人之間的溝通者,引導人們祭祀天地,呼風喚雨,消除災禍。人們認為他們具有無窮的能力,從而崇拜他們,把他們神化了。先民們用捏塑的方式製作成陶塑人面像,再用自己部落的習俗與觀念加以裝飾美化,成為神的藝術形象。

出土遺址

營盤山遺址為原始社會晚期的氏族墓葬地遺址,31座墓葬東西橫列于山的北坡上。這些墓葬排列整齊,都是南北向順山坡而葬,這種排列整齊有序的埋葬方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氏族部落內部牢固的血緣關係。這種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生活方式是當時社會生活形態。遺址共出土隨葬品600餘件,種類有石器、玉器和陶器三大類。這批文物為研究營盤山乃至整個南京地區的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探索本地區原始文化面貌特徵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發現意義

這件陶塑人面像雖然不大,但是五官的位置十分準確,布局勻稱。彎曲深邃的目光,寬大的鼻子,隆起的顴骨,外揚的下頜,張開的長方形的嘴巴似乎在訴說著什麼。這是5000年前的南京人在對當時的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創作,表現了原始先民的審美情趣和精湛的雕塑水平。可以說這是南京第一件人面形象的雕塑藝術品,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把人類自身作為藝術創作的題材,體現著原始先民對自身形象、面貌特徵的認識和藝術再現能力的升華。

其出土後,立即引起關注,當今的南京人鑒於他憨厚,質樸的特點,將其譽為“金陵先祖”,其藝術風格予後代的人物造型以重大影響,作為原始社會的雕塑藝術作品更顯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