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州

眉山市仁壽縣,古稱陵州,具有近1600年的悠久歷史,是四川省第一人口大縣,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早在1764年,仁壽一中的前身———鰲峰書院便始建於此。歲月悠悠流逝,書院薪火傳承,不絕的書香一直綿延到了今天。新中國成立後,萬象更新,教育也回歸人民。仁壽一中回響時代號召。

四川·陵州

陵州,古地名。陵州為四川的一個地名,管轄一個縣,仁壽縣,故可以說陵州就是仁壽。在成都正南面,G213,省道106經過。西魏置,隋改為隆山郡,郡治在今四川仁壽縣東,唐復稱陵州,當時轄有貴坪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稱仁壽郡,以尋復故,宋廢,降為縣,即今仁壽縣。

山東·陵州

關於陵州

陵州,古地名,在今山東。本為將陵縣,即今陵縣
《元史·地理志》記載:“陵州,(下。)本將陵縣,宋、金皆隸景州。憲宗三年,割隸河間府。是年升陵州,隸濟南路。至元二年,復為縣。三年,復為州,仍隸河間路。”

關於將陵縣

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有將陵侯史會,志未嘗有縣,蓋鄉亭名也,隋始分置將陵縣,故地在今山東霑化縣,宋移治於長河鎮,元改為陵州,明又改德州,即今山東德縣治。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陵州,仁壽。中。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五十五。鄉四十七。元和戶一千九百八十五。鄉四十七。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武陽縣之東境也。晉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鹽井,周閔帝元年又於此置陵州,因陵井以為名。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晉太元中,刺史毛璩乃於東西兩山築城,置主將防衛之。後廢陵井,更開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舊名,猶曰陵井,其實非也。今按州城南北二面懸岸斗絕,四面顯敝,南臨井。
州境:東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十里。東北至成都府二百里。西至眉州七十里。東北至簡州一百八十里。東至資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榮州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細葛四匹。賦:絹,綿。元和貢同。
管縣五:仁壽,貴平,籍,始建,井研。
仁壽縣,上。郭下。本漢武陽縣之東境也,後魏定蜀,於此置普寧縣,屬懷仁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陵州,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壽縣。
三隅山,有東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對,去陵井各一里,故為名。
婆支水,出縣北婆支山,去縣四十五里。
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餘丈。益部鹽井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有祠,蓋井神。
張道陵祠,在縣西南百步。陵開鑿鹽井,人得其利,故為立祠。陵即張魯之祖父,學道鶴鳴山,人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時人號“米賊”,亦曰“五斗米道”。
貴平縣,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後魏於此置和仁君,仍立縣。
唱車山,在縣西南九里。
祿水,在縣南五十步。
平井鹽井,在縣東南七步。
籍縣,上。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武陽縣地,周閔帝於此置籍縣,因蜀先主籍田地為名。隋大業二年省,永徽四年復置。
丹沙山,在縣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縣北三十五里。
始建縣,中下。北至州五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於今縣立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縣。聖歷二年移於仁壽縣界置,其舊縣復置始建鎮。
鐵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出鐵,諸葛亮取為兵器。其鐵剛利,堪充貢焉。
井研縣,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漢武陽縣地,隋大業五年因井研鎮立縣,取鎮為名,屬陵州。
井研鹽井,在縣南七里。鎮及縣皆取名焉。又有思棱井、井鑊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