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夏

陳鳴夏,男,1695年出生,字雪若,號屺軒,武進士,皆受御前侍衛,1758年去世。

陳鳴夏(1 69 5一l 7 5 8年),字雪若,號屺軒,惠安斗門後坑(今屬輞川鎮)人,兄弟四人,其為季。清雍正二年(1 7 2 4年),他與三兄陳如雄參加鄉試,同登甲辰科武舉人。雍正五年 (1 7 2 7年),又為同榜武進士。皆受御前侍衛。
嗣後,陳鳴夏受派治永定河。竣工後,授京營守備。調江蘇,變泰興官鹽與予通行,兵民皆戴其德。先擢蘇淞游擊,又遷水師參政。對濱海漁船、商船運輸規例,悉行裁汰。又裁掛號例金,以利商品流通,及市場貿易、漁民捕撈,當地商賈漁民 為之立碑。淞江福奄寺素為閩人貿易聚焦區,旅梓甚 多,他設義冢立石以記之。
陳鳴夏擢升舟山總兵後,見普陀寺進香男女繁 雜,風化所關,影響海防,即移文地方官司飭禁。還勤水師,日夜巡防,備御來犯海盜、倭寇。經提督 陳炯疏薦,升江南寧波提督。適乾隆南巡,他迎之於陵,護駕左右。一次行宮失火,時值嚴冬,風助 火勢人敢近。他不顧自身安危,脫光上衣,跳進火海,鬢髮鬚眉皆燒焦。乾隆見之,倍加 贊。火撲後滅,乾隆又見他赤膊在自己身旁發抖, 遂脫身上黃褂,披其身上,以此賜之,並賜黃緞蓋孔 翎克食,看包一對,旋調江南兩廣提督。 時惠州受災,米價騰貴,陳鳴夏下令產糶,又疾 赴省垣與制撫議賑, 以濟民急。乾隆二十三年 l 7 5 8年)四月二十七日,陳鳴夏因操勞過度,卒在 任上。
陳鳴夏故居即陳鳴夏府衙,位於惠安縣輞川鎮居 任村(距國道3 24線約1公里),建於清乾隆年間 1 7 6 3一l 7 9 5年)。坐北朝南,面積3 5 0平方米,由_門廳、中廳和後廳組成,古稱三落厝。中廳、後廳面兵闊,進深各三問,抬梁結構,硬山式屋頂。牆體“三磚入石,結構,具有閩南建築風格。大廳內有陳鳴夏朔像.“府衙內尚有清乾隆年間5幅花崗岩浮雕,雕工精緻,同時期的輝綠岩陰刻楷書“樂善好施”橫額,法道麗,刻工精緻,同時期的1.7米長方形輝綠岩浮雕“曲水流觴”故事圖,則屬罕見。
府衙前為大庭院,中設照牆,東、西有院門。衙前兩叢“旗桿夾”仍保留著。
1 9 8 9年,居仁工藝廠出資按原貌修繕陳鳴夏故居。
2 0 0 2年,陳鳴夏故居被惠安縣人民政府列為第八批具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