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元代詩人]

陳高[元代詩人]

陳高(1315—1367),元代詩人。字子上,號不繫舟漁者,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 。順帝至正十四年進士。仕至慶元路錄事,不足三年,自免去,再授慈谿縣尹,亦不就。有文集行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家族遷徙

陳高 ,元延祐二年十一月誕生在平陽州(元代元貞元年平陽縣以戶逾五萬,縣升為州,隸溫州路,明代洪武初仍改為縣)金舟鄉鹹通里(經考,今為蒼南縣錢庫鎮三秀橋附近的小河川底,為今還有陳高故居遺蹟、陳高次子慈童墳等)。陳高先世從福建搬來。高在所撰《族譜序》中云:“陳氏自虞帝以來,不知其幾百世矣。而吾族則在五季時(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系動盪不安之歲月),自閩之長溪赤岸,避亂己遷居平陽……入宋為鄉之望族。”

辭官歸里

陳高從小博聞強記。16歲,才名已震動溫州路,與同里林齊、何岳合稱為“瀛州三傑”(金舟鄉俗稱“小瀛洲”)。至正午應行省試,對時文極為不滿,以為格調卑下,就上書秘書卿台哈布哈,建議清除駢儷浮華習氣,以振一代文風。未被採納。

陳高像 陳高像

元至正十四年(1354),陳高廷試中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座師張翥(任太常禮儀院判)器重他的文行,曾與翰林學士承旨歐陽玄、史部侍郎貢師泰等四人先後上表薦舉,以為應留國史館任職。陳高藉口母老拒絕留京,於是授慶元路(在寧波)錄事。其時群雄割據,道路不通,打小路跋涉,第二年才到達任所。在任處理公務明察、敏捷、果斷,老吏和頑民都奈何不得。然而州郡相繼陷落,官吏僥倖圖存,陳高嘆道:“我何能效此輩狐媚以求活耶?”至正十七年底,寫《丁酉歲述懷》,概括了這段宦場生涯:當地斗訟成風,居民半是市儈;僧寺駐滿兵卒,農戶交不出糧秣就受到鞭打;而那些官紳們卻到處眠花宿柳,酒綠燈紅。自嘆“謀疏多忤俗,性直遂逢殃”,處境有如“鯨困遭螻蟻,鴟翔逐鳳凰”,最後嚮往於“故土多薇蕨,春江有鯉魴。歸歟理蓑笠,從此釣滄浪”。冬,毅然拂袖回里。

躬耕田園

至正十八年五月,方國珍降元為江浙行省左丞,想羅致陳高為幕僚,陳高隱匿不出;任命為慈谿縣尹,不就。其侄方明善占領溫州,與平陽知外州周嗣德互斗,為免事態擴大連累百姓,陳高出面平息了爭端。在給張翥的信中說:“遭時多故,眾醉獨醒。棄官歸田,今五年矣。或徜徉乎山谷之間,或浮游乎江湖之上,任情自適,無所系留。當道者雖欲牽挽而不能羈縻,因自號為‘不繫舟漁者’,初非敢為高也。揣己之無能,處俗之不偶,故以是而托其名焉耳。”陳高在家鄉躬耕田園,最早引種幢花(亞洲棉),寫有《種植花》詩。家鄉的現實仍使他憤懣:“豪家列華第,被金飯珠玉。茅屋耕田人,衣食尚不足。”更痛心的是戰亂青比年被送到前線戰死,家中妻子還在夢中見他歸來;最後連老農也荷戈上陣,田園拋荒,稅吏還上門要錢要糧,在《即事漫題五首》的末一首說:“江海波濤日日生,山林豺虎復縱橫。老夫僻在深村住,恰似春蠶繭里行。”

至正二十三年冬,周嗣德兵敗,平陽州歸附吳王朱元璋,陳高不願再陷入政治鏇渦,就把妻孥、祖墳都託付摯友謝泰來照顧,涉海到麥城(今平陽縣墨城)。聽到吳行省照磨孫安果然在追索他,便乘小艇浮海到瑞安州。次年正月到南塘(溫州市郊),二月到玉環。在旅店,遇上家中來尋覓他的僮僕來住(人名),有詩道:“數月思家信,今朝喜汝來。妻兒憐我遠,懷抱向誰開?山谷多烽燧,田園半草萊。大軍訊息近,故里尚徘徊。”不久又聞妻子死耗,再寫信託謝泰來營葬,自己逃亡到福建。

至正二十七年(1367)陳高再北上山東,轉到懷慶(今河南沁陽),見到河南王擴廓帖木兒,陳述了安危大計。八月十八日,陳高卒於懷慶寓邸,享年五十有三。丞相遣官致祭,贈賻甚厚。高之同年鎖鑄經紀其喪。四方之士,鹹來參加葬禮,凡自南方來者皆會哭,剛正堅毅、愛國愛民、才華出眾的陳高走完了極其坎坷驚險的道路。

是月二十日,高葬於懷慶城南,葬禮十分哀榮。時有《祭 陳子上 先生文》。秘書少監揭 為撰《 陳子上 先生墓志銘》。銘曰:“志非不在於用世,才非不足以匡時,是何節之苦而遁之肥。果人之為耶?抑天之為耶?”

陳高傳世著作有《陳子上存稿》(後世易名為《不繫舟漁集》)《四庫全書總目》對此書作了很高的評價:“文格頗雅潔”,“五言古體,源出陶潛,近體律詩,格從杜甫,面目稍別,而神思不遠,亦元季之錚錚者矣。”

文學成就

陳高詩文格調高,尤其是在1363年平陽失守之後,倉皇出走,所作詩,都是在“困厄顛沛之餘,觸物興感”(《子上自識》),與杜甫逢亂之後所作的詩一樣,沉鬱頓挫。與元末東南粉飾太平、無病呻吟的詩風截然不同。名作《感興七章》及《霸思》等,皆懲創時事,步武杜甫。他用詩文為鄉賢等人“塑像”,如《懷崑山諸鄉友六首》,寫了陳剛、鄭東等流寓在杭嘉湖一帶的平陽名人。他與林景熙一樣,與眾多的方外之士交往,所寫詩文,成為不可多得的宗教文獻,如《散木軒銘》,就是為無用師所撰,黃公望為無用師畫了《富春山居圖》。1991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歷代小品大觀》,選刊了陳高的《棲雲巢記》。

人物評價

陳高著有《子上存稿》12卷,後經八世孫重編為《不繫舟漁集》。清代本地詩人華文漪跋其詩云:“讀其詩,竊愛其抒寫性情,風格遒上。當元季雕繢是尚之時,而獨標質乾,此尤難得也。”《四庫全書總目》評曰:“文格頗雅潔”,“五言古體,源出陶潛,近體律詩,格從杜甫,面目稍別,而神思不遠,亦元季之錚錚者矣。”

劉紹寬在民國《平陽縣誌·陳高傳》後論曰:“吾鄉宋元先哲,每稱林史(林景熙、史伯璇),史公誠賢矣。然宋元百年間,高節清風,後先輝映,惟霽山(林景熙)、子上(陳高)。陳司訓葵評二公:文格不同,而根柢於經史則同;行事不同,而激發於忠義則同。可謂至論。今以子上殿元人物,而凡與子上來往者附焉,亦猶宋人物之殿霽山雲。”

人物詩文

清港渡

清港磯頭坐夕陽,蕭蕭隻影寄他鄉。
天邊不盡青山色,若比羈愁愁更長。

即事漫題

江海波濤日日生,山林豺虎復縱橫。
老夫僻在深村住,恰似春蠶繭里行。

入山

入山驚道險,上嶺覺天低。
日礙危峰過,雲依翠碧棲。
幽花如血染,怪鳥學兒啼。
避世須來此,桃源路已迷。

四月十六寓玉環喜家童來住至

數月思家信,今朝喜汝來。
妻兒憐我遠,懷抱向誰開。
山谷多烽燧,田園半草萊。
大軍訊息近,故里尚堪回。

感興詩

老翁憶子哭聲哀,婦怨征夫去不回。
前日山中新戰死,昨宵夢裡見歸來。

送鄭汝玉歸莆關

莆關深入海東南,日出先看曙色酣。
李願歸耕盤谷土,杜陵思樂百花潭。
到家三月山礬白,入饌千林竹筍甘。
愧我天涯尚羈旅,鄉愁因爾不能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