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連升[威蘭西董事]

陳連升[威蘭西董事]

陳連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鶴峰人,寄居恩施。行伍出身。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1840年6月,親率戰船五艘,圍殲進犯的英軍;次年1月,英軍向大角、沙角炮台發起襲擊,陳連升指揮守軍同數倍於己的侵略軍力戰,在後援無望,敵軍迫近的危急關頭,陳連升仍率部激戰,拼殺而死;其坐騎被擄至香港,不食而死,被譽“節馬”;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 陳連升是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

簡介

陳連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鶴峰人,寄居恩施。行伍出身。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戰爭中, 陳連升是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

中文名:陳連升
籍貫:湖北鶴峰
民族:土家族
國籍:清朝
出生年月:1775年
去世年月:1841年1月7日
職業:軍人

陳連升 - 生平

陳連升(1775—1841年)鶴峰鄔陽關人。清嘉慶初,投入清軍,從征四川、湖北、陝西白蓮教及湖南瑤民起義,逐次被提拔為把總、千總、參將、副將等職。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陳連升隨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禁菸。七月,他率守軍擊沉一艘前來挑釁的英軍雙桅飛船後,被提升為三江協副將,調守虎門沙角炮台。他進駐沙角後,積極修築工事,加強練兵,添置大炮,增設地雷,加強巡邏,嚴陣以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英艦入侵磨刀洋。陳連升受命率五艘戰艦,三千水兵,與英軍進行了激烈的海戰,擊退了英軍的進攻。次年一月十五日,英軍大舉進攻沙角炮台。面對腹背受敵、敵強我弱的不利戰局,陳連升毫不畏懼,毅然指揮六百官兵英勇抗敵,用地雷、火炮殲敵數百人。在火藥消耗殆盡,又無外援的情況下,他先率官兵用弓箭射殺,然後抽出腰刀沖入敵陣,進行殊死搏戰,不幸中彈犧牲。廣州人民為了紀念陳連升,為其建立了“昭烈祠”),並在沙角炮台收斂遺體,建立義墳。

陳連升 - 衛國戰績

1939年1月,湖廣總督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菸,陳連升和他的兒子陳長鵬隨行。陳連升到達廣東後擔任九龍官涌營參將。7月,中國水師巡邏船3艘在九龍海面巡弋,忽遭英國艦隊襲擊。陳連升從望遠鏡里看到中國水師奮勇還擊,但逐漸不支,便立即下令發炮支援,從清晨到黃昏,激戰10多個小時。英軍傷亡慘重,1艘雙桅船被擊沉,其餘逃竄。道光帝聞報,降旨嘉獎參戰有功人員。陳連升晉升為三江協副將,調守“虎門第一隘”沙角炮台。

1840年8月,英艦侵入磨刀洋,陳連升受林則徐之命率5艘戰船、3000水兵與英艦激戰,又獲勝。此後侵略軍對廣東不敢貿然進犯。陳連升為鞏固南疆,一面報請水師提督關天培派兵增強防守,一面自己添置大炮,埋設地雷,隨時準備痛殲來犯之敵。英軍見廣東防守嚴密,無懈可擊,乃北上攻占浙江定海,竄擾天津。清廷驚慌失措,革去林則徐職務,派直隸總督琦善南下媾和。琦善到廣州後,責陳連升“擅開邊釁”,要給以處罰來討好洋人,這個訊息激起了廣東軍民的義憤,數千人自發到飲差衙門請願。琦善難犯眾怒,被迫收回成命。但仍下令不準擅自向英軍開炮,還強令拆走全部木排鐵鏈,裁減兵船三分之一,遣散船工水勇,從各方面削弱陳連升部隊戰鬥力。

1841年1月7日,正當琦善卑躬屈節與英方反覆“談判”之際,英軍以陸軍少校伯麥為司令,指揮兵船20多艘,陸戰隊2000多人,從穿鼻灣登入,分兵進攻虎門門戶沙角、大角炮台,自清晨至下午,共施放炮彈千餘發。陳連升指揮反擊,一次又一次擊退敵人進攻。英軍從正面屢攻不上,利用漢奸帶路,偷越後山夾攻。清軍雖腹背受敵仍毫不畏懼,陳連升率炮台守軍600多人浴血奮戰,激戰竟日,傷亡甚重,火藥消耗殆盡,英軍乘虛攻入。陳連升抽出腰刀,沖入敵陣,士兵亦隨陳與敵軍肉搏。肉搏中,陳連升不幸中彈,壯烈犧牲。陳長鵬見父親陣亡,悲憤中挺戟大呼,衝進敵群,砍殺數敵,自己受傷10餘處,最後投海捐軀。英軍恨陳連升堅守不屈,臠割其屍,並將坐騎黃驃馬擄去香港。後傳此馬悲憤不已,遙望大陸絕食而死,時人稱為“節

陳連升 - 沙角殉國

陳連升調守沙角炮台,把守虎門第一道防線,深感責任重大。他在沙角作了認真布置,帶領三江和惠州兵勇六百餘人,埋藏下許多地雷,作好隨時打擊來犯敵人的準備。英兵艦不時開船到大角、沙角來刺探軍情,都被陳連升率兵弁將他們驅退。這時林則徐、鄧廷楨已被革職,琦善和義律的“談判”正在進行中,琦善誣陷陳連升轟擊英國送信船,要對他加以懲辦,遭到愛國官兵反對。義律一面談判,一面在加緊訓練士兵,而琦善則一邊談判,一邊將經過五、六年大肆整頓的虎門設施撤除盡淨,使陳連升在沙角退到無可防守的地步。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義律利用琦善已撤防的有利時機派出大小戰船二十餘艘,突然向大角、沙角炮台發動猛攻,英軍二千餘人由漢奸帶路架起竹梯攀登上形勢險要的沙角後山,並焚毀山下三江口守軍和水師船。

陳連升親自坐鎮炮台後衛,憑著自己豐富的戰鬥經驗,使用槓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傷爬山而上的英兵數百人。駐守靖遠炮台的廣東水師關天培,威遠炮台的總兵李廷鈺都只有數百兵力,進不能攻,退不能守,無法前往支援。陳連升率領六百餘守島官兵,使用著摻雜炭屑的劣質炮彈,與數倍於自己的英兵作殊死鬥爭,並用弓箭堵擊來犯的英軍,英軍在箭雨下被擊退數次。陳連升“請備兵與火藥”,琦善不許。由於琦善不發援兵,坐視海防被突破。陳連升及其所屬兵勇終因兵力單薄,難以抵擋已占據山頂陣地的英軍,終因敵我懸殊而全部壯烈犧牲。陳連升之子武舉陳舉鵬、守備張清齡都英勇奮戰,直至身死。

陳連升 - 後世影響

陳氏父子為保衛祖國而英勇奮戰的事跡為後人所傳誦。愛國詩人張維屏的《三將軍歌》作如下的歌頌:

“英夷犯粵寇氛惡,將軍奉檄守沙角。奮前擊賊賊稍卻,公奮無如兵力弱。兇徒蜂擁向公撲,短兵相接亂刀落。亂刀斫公肢體分,公體雖分神則完。公子救父死陣前,父子兩世忠孝全。”

廣東人民為紀念因沙角戰鬥犧牲的愛國將士陳連升入祀“昭忠祠”,又收殮了陣亡將士的遺體,建立了“節兵義墳”安葬,作為永久紀念。陳連升家鄉恩施的鄉親們,也集資建立紀念碑,永久紀念為守衛祖國南大門而犧牲的愛國將領。

廣東人民為了紀念陳連升,建造了英雄專祠,立了“節馬碑”,保存了陳連升部使用過的大炮。恩施人民亦自動捐獻,為陳樹了一塊高數丈的功德碑。此碑抗戰期間被毀。

座落於恩施市硒都廣場上的陳連升銅像旁,新樹了一塊介紹其生平的大理石碑。記者發現,石碑上的介紹竟有兩處錯誤:將陳連升任施南協把總時間1808年錯為1880年;逝世時間1841年也錯為1840年。

小資料

陳連升為恩施鶴峯縣鄔陽關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抗英英雄。1841年1月7日,英軍1400多人向沙角、大角炮台同時發動進攻,他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600人奮勇抵抗,終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長鵬亦投江殉難。

陳連升 - 節馬碑

節馬碑,原置於虎門寨關忠節祠內壁。是清同治元年(1860)重修此祠時,虎門水師提標中軍參將鄭耀樣,右營游

節馬碑

擊賴建猶所立。碑料為黑雲石,碑長1.5米,寬0.4米,厚0.023米。節馬碑圖文並茂,前段刻有一幅栩栩如生的節s馬圖,後段是讚頌節寫的《書馬行》詩文。它記載了1841年1月7日,英軍重兵進攻虎門海口的沙角炮台,守將陳連升率領全台600多名官兵,抗擊數倍於己的敵人,而絕大部分壯烈殉國,陳連升的戰馬也被擄香港,其坐騎久隨主人征戰,訓練有素,性如其主。英國侵略者餵之不吃,近之則踢,騎之則摔,刀砍不懼,後來被放到香港的山中,它連地上的草也不吃,每日朝著虎門沙角煙臺的方向悲鳴嘶叫。好心的中國人把飼料餵它,捧給它才吃,如果放在地上它就不吃,並昂首而走。每當近前看它的人講到它是陳連升的戰馬時,它就淚水涔涔,當有人說帶它回虎門時,它就擺著尾

節馬碑

巴跟著走。但是,英國侵略者始終不肯放它回來。它長期忍飢挨餓,終於1842年5月,因絕食而死在香港,成為百世留芳的英雄節馬。後人繪其形,頌其節,刻於石碑,讓民眾供奉拜親。
1838年,日軍侵占虎門後,虎門寨的關忠節祠遭到日軍空襲而毀,節馬碑也塌毀埋在瓦礫中。1954年秋,沙角海軍部隊為了向廣大官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派員到太平等地蒐集有關鴉片戰爭的史料,根據民眾提供的線索,在虎門寨關忠祠舊址的碎石堆中找到書馬碑的中段,後來又在一位老居民家裡的廚房地板中找到前大段,在關岳廟橋下找到後一段,3塊拼湊起來才成為一通完整的節馬碑。這塊碑的原件現藏在廣州市博物館,鴉片戰爭博物館陳列的是複製件。節馬碑展出後,不少國內外觀眾看後均為節馬的精神所感動。《解放軍報》1990年5月30日的一篇文章寫道:“馬無‘節’將隨人仰俯;人無‘節’必屈膝折腰。”一個人要站得直,立得正,只有血肉之軀還不夠,還必須有點硬骨頭的精神。中央的領導同志看了節馬碑後,對節馬的精神也十分讚揚。節馬碑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