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英

為政期間,清正廉明,剛直不阿,鐵面無私,兩袖清風,為馳譽德化家喻戶曉的清官。 陳祺英為官清正廉明,平易近人,知民疾苦。 據傳,他一生與人為善,從不排斥異己,從未背後評說他人是非。

陳祺(1893~1959) 又名章遺,字傳卿,號俊如。福建德化國寶南斗溪口人。畢業於全閩師範學堂(一說畢業於福建省立第四(興化)師範學校,址仙遊)。歷任國小、中學教員,縣立初級中學首任校長(1923),縣教育局督學(1927),第三區(約1934,駐赤水,轄境為今赤水、國寶、上涌、桂陽、葛坑、湯頭、楊梅等地區)區長,縣鄉村師範代校長(1936年春),私立培風國中教員(1937),縣圖書館館長(1940),1943年至1949年任縣立初級中學教員。其間1944年至1946年兼任縣臨時參議會副議長,1946年至1949年兼任縣參議會議長。1930年代曾參與校訂民國版《德化縣誌》。他愛好丹青、書法,是民國時期古瓷都德化著名書畫家。為政期間,清正廉明,剛直不阿,鐵面無私,兩袖清風,為馳譽德化家喻戶曉的清官。
清光緒十九年(1893)農曆十二月廿四日,陳祺英出生於德化南斗溪口村一書香家族。其外祖母郭氏尾娘(1839~1911),為德化城關世科名儒、同治四年(1865)解元郭尚品胞妹;她聰穎賢慧,知書識禮。父陳文堆,字公魁(1862~1916),鄉里儒紳,酷愛收藏古名書畫。胞兄陳祺超,字超卿(1891~1920),曾就讀於福州烏石山全閩優級師範學堂(福建師大前身)。廈門道道試第27名俊士,愛好丹青。祺英具有天賦基因與後天環境薰陶,幼承庭訓,聰明好學,青少年時期學業優秀,考試屢列前茅。自幼愛好書法繪畫藝術,從師求教外,常以其父所收藏的古名書畫為藍本,勤於自學,不斷進取,從未懈怠。外出就學期間,又向學校和當地畫家、畫師求教,故其國畫功底渾厚,尤工人物。書法造詣深邃,擅於行楷。其書畫藝術,為民國時期馳譽德化的少數名家之一。
他從教治學嚴謹,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教學認真,循循善誘,孜孜不倦。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家災難,地方不靖,社會動盪,國計民生凋敝,民不聊生,教師工資微薄、有時甚至未能兌現,教師及其家人、學生食不果腹。在如此社會歷史條件下,他關心師生思想、工作、學習與生活,體察民情,凡事注重實際,不擺架子,不打官腔,受到教師員工、學生、家長的擁戴。在他吃苦耐勞、以身作則風範表率與帶領下,教師同仁憑著為祖國為民族教書育人的愛國心、事業心與職業道德,克盡職守,克服種種困難,共度時艱,將書教好,將學校辦好,將滿園桃李培育好。
陳祺英為官清正廉明,平易近人,知民疾苦。凡人民大眾或單位團體公私事務求他辦理,只要符合法紀,以他的許可權可以辦、辦得到,他一定及時秉公辦理,且一概拒受送禮與酬謝。如有送禮者,不管是價值多貴重的金銀珠寶,行跡多隱秘無縫,他皆曉之以理,說服教育令其本人將錢物帶回,而對所涉事件依法依理秉公照辦。凡送禮者有不聽勸導、錢物不自帶回者,則嚴厲批評,甚則大動肝火嚴加申斥。因之,善良正義者欽敬,邪惡為非者膽寒。一生清淳廉潔,剛直不阿,嚴於律己,鐵面無私,清貧自持,兩袖清風。他當過中學校長、督學、區長、圖書館長、縣參議長等大小官吏多年,從不假公濟私,不沾小便宜,不享受特殊,不徇私枉法,不為犯法虧理的親友說情或袒護、包庇其錯誤、罪責。而對毫不相識的僻村野老、寡嫗有冤屈者,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為其伸張正義,維護其合法權益。當時有的地方保長、劣紳欺壓老實村民、寡婦,將其單丁獨子或非到簽應徵青年強抓去頂替他人名額應徵入伍者,其父母親人只要告到陳祺英處,經他調查確係屬實,隨即向有關部門交涉令其放人,並對作俑者嚴加申斥、訓戒或交由有關部門懲處。凡鄉間、族親有不平紛爭事,每經他一番義理勸解誨導教育後,皆心悅誠服平息化解而去。當時的德化人民將他視若當代的“包青天”。
陳祺英一生生活非常儉樸清苦。1940年代中、後期,他先後任縣臨時參議會副議長、第一屆參議會議長,並仍任縣立初級中學教職(兼職不兼薪)。當時教員工薪微薄(約折值大米100多市斤),且物價日日飛漲,工薪人員生活困難。當時縣裡規定:凡縣級領導每人每月可照顧購買平價大米數市斗(每市斗為15市斤),購領後可自食用,亦允許拿到市場以時價出售,從中得益部分收入以彌補生活不足。對此,縣裡凡有資格享受者無不享受,唯獨陳祺英議長拒絕享受此一“特殊待遇”,願與普通工薪人員同甘共苦。當時他一家5口,父老子幼,生活困苦,衣衫襤褸,食不果腹,長期靠議長夫人以加工豆腐、種菜、養豬等收入輔助維持最低生活。他畢生就是如此清貧度日,與民同苦。他常教育子女與世人:“槍是凶物,錢多是禍!”一生為官多年,未曾購置一分地,未曾添建一磚一瓦。住在城關數十年,其住房是租用的。1930年代竟賣了2個男孩餬口過日子。離開人世時,除老家溪口祖宗留給他的幾間舊居外。空空如也!陳祺英讓人敬佩的另一方面,是對人際關係的道德修養。據傳,他一生與人為善,從不排斥異己,從未背後評說他人是非。其堂弟、具有品性道德修養的瓷都德化著名書畫家、陶瓷裝飾藝術家、工藝家陳祺章生前常說:他一生最敬佩、最崇拜的就是堂兄陳祺英。他在世時,始終以陳祺英為典範、楷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經剿匪、反霸、鎮反、土改等民主改革運動,過去從政人物不少人進了政治學習班,受到思想“洗禮”;有為非作歹欺壓人民者進了“班房”,被判刑勞改;罪大惡極民憤極大者有被鎮壓;而當年的陳祺英議長竟未受到過問,並仍然當老師教書育人。據稱,這在福建省的縣參議長中,當時未受到“衝擊”音全省僅有一二人,而陳祺英是其中之一。這說明他的思想品性、道德為人與政治修養何其難能可貴!
1959年農曆7月初7日,貧病交加的陳祺英因缺醫少藥,於南斗溪口故居與世長辭,享年67歲。噩耗傳開,聞者無不惋惜同情。至今數十年過去,不少人還時常談論他,懷念他,尤其在與現實的對比回憶中,讓人更加敬佩他的清正廉潔,高風亮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