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祝齡

陳祝齡

陳祝齡是高要沙浦沙二村人,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生平樂善好施,捐資興學,熱心公益,桑梓情重,深為邑人所傳頌。

基本信息

簡介

祝齡自幼家境貧寒,父輯庭,清秀才,屢試不第,居鄉課蒙童,以微薄修金,扶養妻兒,子女眾多(六子一女),幾饔飧不繼。其姐夫攜挈祝齡赴津就讀,時祝齡年10歲。祝齡在學勤奮苦讀,聰穎過人,後考入天津商業學堂,成績優異。畢業後,任職英商怡和洋行,以其精通英語,尤擅於商賈,大施才幹,深為英人所賞識。先後由侍應生、練習生、行員,提升為買辦,平步青雲,年少發跡,時僅29歲。

清末,祝齡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廣東發生大水災(1915年即乙卯年肇慶景福圍崩潰),粵人到津募捐,祝齡解囊樂捐大洋銀5萬元,作為廣東大水災賑濟專用款,深得孫大元帥嘉許,親筆書贈“樂善好施”四個大字,為宣紙裝裱橫額條幅,橫五尺左右,寬二尺多。該條幅保存於家鄉,以後每年春節必懸掛於祖祠,讓鄉人鑑賞。

在天津期間,還為廣東同鄉會籌建“廣東中學”,祝齡為校董會董事,並捐建禮堂一座。南開大學擴建之始,祝齡亦多資助。舉凡在津慈善事業,教育事業捐獻,祝齡無不慷慨支持。稍後,高要縣中學校長吳功補(清拔貢)為籌建校舍,專程到津募捐,祝齡慨然承諾捐建學生宿舍一座,使遠道學生得以寄宿就讀。為了紀念他,特把該宿舍命名曰“祝齡宿舍”。

鑒於故鄉沙浦文盲眾多,為啟迪民智,作育人材,祝齡於1925年毅然捐資大洋銀25000元,於沙二村興仁里基圍東邊創建“祝齡學校”,青磚西式大樓,頗具規模,請縣書法家梁清平先生書題匾額“祝齡學校”四個隸書大字,還添置有圖書儀器、體育器械、教學用品等,一應俱全。學生免費入學,供應書籍,並設有升學獎學金。為解決學校經費,撥出私產(在中山縣的沙田360畝),作為常年固定校產(當年田產價值5萬元大洋銀幣)。每年田租收入約3、4千元,足夠學校全年費用開支。至1938年抗戰爆發(時祝齡已去世近十年),經費發生困難,每年仍由其子陳福基津貼1000大洋銀作辦學經費,其餘則由陳族聚德堂祖嘗解決。這期間,學校改稱為“沙浦鄉第一中心國民學校”。直至解放。

祝齡在大力捐資興學同時,還對一些勤奮好學的人,亦多予資助。

清末,陳祝齡獨力支持其七弟陳汝襄讀書,汝襄考取了官費留學美國耶魯大學鐵路工程系,畢業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協助工程師詹天佑建築八達嶺鐵路工程,其表弟梁朝玉留學美國亦賴祝齡大力支持。

祝齡對鄉中鰥、寡、孤、獨無所依靠的人,關懷備至,為使老有所養,死有所葬,捐資萬多大洋銀購買鋪業、田塱實業,以租賃收益用於濟貧恤葬。凡族內鰥、寡、孤、獨喪失勞動力者,按月賑濟大米3斗,菜金零用錢一元五角或二元不等。死而無以為殮者,則恤以喪葬金。

此外,為方便鄉民田間憩息,躲避風雨,捐資興建茶亭兩座:一在去蘇坑必經之路,大圍橋南面的“百齡亭”;一在三聖宮東邊的“三祝亭”。每年夏天還僱工煮茶,供應來往行人。

祝齡晚年因資助革命為匪幫所嫉忌,1929年慘遭劫難,被軍閥黑幫匪徒“綁票”,勒索巨款而不幸身亡。終年59歲。

三十年代初,祝齡遺孀及子媳乃將祝齡骨骸運回原籍本縣,復葬於永安圩東方土名“鯉魚透水”。

家庭

祝齡生有一子十三孫,均已學業有成,效力於祖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