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洽

陳洽

明史文載陳洽,字叔遠,武進人。 居五年,進兵部尚書,復留贊李彬軍事。 倉促間,陳洽難以為對。

人物簡介

陳洽生於明洪武三年(1370),永樂年間進士
陳洽像
,經地方推舉及大吏引薦任兵科給事,朱元璋很賞識他,賜其一襲金織羅衣。永樂初,安南兵起,朱棣命陳洽赴廣西參謀軍務,不久,平定安南,繼而跟隨永樂帝北征九年,參與軍機,授兵部尚書。宣德元年(1426),交趾國(今越南)起兵反明,明王朝派成山侯王通率兵南征,陳洽奉命監軍。王通兵敗,陳洽自刎身亡,朝廷追贈他為少保頭銜,賜諡號“節憫官”,民間呼其為“節憫公”。明永樂十三年(1415),官府在雙鳳迎仙橋南為陳洽建尚書坊。明宣德四年(1428),在雙鳳影仙潭為陳洽建宗祠。

明史文載

陳洽,字叔遠,武進人。好古力學,與兄濟、弟浚並有名。洪武中,以善書薦授兵科給事中。嘗奉命閱軍,一過輒識之。有再至者,輒叱去。帝嘉其能,賜金織衣。父戍五開歿,洽奔喪。會蠻叛道梗,冒險間行,負父骨以歸。建文中以茹瑺薦,起文選郎中。
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安南兵起,命洽赴廣西,與韓觀選士卒從征。及大軍出,遂命贊軍務,主饋餉。安南平,轉吏部左侍郎。是時黃福掌布、按二司事,專務寬大,拊循其民。洽甄拔才能,振以風紀。核將士功罪,建置土官,經理兵食,剖決如流。還朝,命兼署禮部、工部事。七年復參張輔軍討簡定,平之。還,從帝北征,與輔練兵塞外。九年復與輔往交阯,討陳季擴。居五年,進兵部尚書,復留贊李彬軍事。
仁宗召黃福還,以洽掌布、按二司,仍參軍務。中官馬騏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黎利尤桀黠。而榮昌伯陳智、都督方政不相能,寇勢日張。洽上疏言:“賊雖乞降,內懷詭詐,黨羽漸盛,將不可制。乞諭諸將速滅賊,毋為所餌。”宣宗降敕切責智等,令進兵,復敗於茶籠州,帝乃削智、政官爵。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將軍印往討,洽仍贊其軍。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進師應平,次寧橋。洽與諸將言地險惡,恐有伏,宜駐師覘賊。通不聽,麾兵徑渡,陷泥淖中。伏發,官軍大敗。洽躍馬入賊陣,創甚墜馬。左右欲扶還,洽張目叱曰:“吾為國大臣,食祿四十年,報國在今日,義不苟生。”揮刀殺賊數人,自剄死。事聞,帝嘆曰:“大臣以身殉國,一代幾人!”贈少保,謚節愍。官其子樞刑科給事中。

巧聯妙對

據說陳洽八歲時,有一次和他父親沿江散步,只見江上兩隻船同時開發,一隻搖櫓,一隻揚帆,揚帆的船很快駛到搖櫓的前面。陳洽的父親見狀,靈感頓生,遂出一聯:“兩船並行,櫓速不及帆快”。
倉促間,陳洽難以為對。這時,恰好遠處有個牧童在吹簫,聲音悠揚,動人心弦。陳洽智竅,對出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陳洽父親滿意地誇獎兒子道:“這小子真行!”

陳洽之墓

該墓地為陳洽偕夫人楊氏合葬墓,原占地3畝余(近2000平方米),坐西朝東,原入口處(今武宜路段)有石牌坊,墓道兩側有石翁仲、石獸、石馬、石羊等,墓地遍植松、柏。今石刻大部失散,僅存有兩匹石馬。石馬原由武進博物館收藏,後移存武進文物管理委員會石刻集中處展示,今移至淹城遺址石刻展示區。 陳洽墓歷500餘年滄桑變遷,“文革”中遭破壞。今陳洽墓占地僅150餘平方米,墓地樹木蒼翠,其石質墓體當時用糯米澆漿砌築,十分堅固,迄今完好。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