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修

陳永修,字子慎,清代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人。

【陳永修傳】

陳永修,六品銜候選訓導,恩貢生(按:虛名而已),居住在今王舍人鎮至殷陳村一帶。陳永修“少師馬國翰,亟蒙矜賞。及長,肆力古文辭,博雅工詩。性寬和,無疾言遽色。然遇事果毅,有經世才。”為晚清濟南頗具才華的鄉土詩人。“鹹豐十一年(1861年),捻匪犯境,舉人陳大鵬率鄉團御賊,永修佐焉。及大鵬殉難,永修以身免。自是隱於家,授徒自給。教人原本國小,而責以實踐。出其門者,皆恂恂恭謹,望而知為永修弟子。年七十餘卒。著有鮑西樓詩文集若干卷,藏於家。”(引號內皆引自《民國續修歷城縣誌》)
陳永修一介書生曾參加過抵抗捻軍的戰鬥,“鹹豐十一年(1861年),捻匪犯境,舉人陳大鵬率鄉團御賊,永修佐焉。及大鵬殉難,永修以身免”。1861年9月間,捻軍一部進入歷城縣境,陳大鵬是陳永修的堂兄,鄧家莊人,率民團在歷城聖佛寺院(今賢文莊一帶)與捻軍展開激戰。戰鬥慘烈陳大鵬戰死,民團死亡上千人。陳永修參加戰鬥幸免於難。曾為陳大鵬作傳。此後以詩酒自娛,並設館教書。陳永修或善酒,與張曉園、焦化鵬、王履三登、劉光庭等人交遊,其友多不見於經傳。陳永修“性寬和,無疾言遽色。然遇事果毅,有經世才。”對於這個評價,我是相信的,但我深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陳永修生卒年代不詳,他在詩集自序中說過:“道光丙戌(1829年)已醜之際,余師馬詞溪夫子設帳鮑山黃石古寺 余從學焉。”說明他是馬國翰的學生,應該生於1810年左右。鹹豐十一年(1861年)以後,在鄉里教書為業。他還常帶其學生遊歷濟南山水名勝,鼓勵他們進行修養心性和進行詩歌創作,他在詩中說:“汝學舞雩游,務求塵俗捐。君子履忠信,登臨尚慎旃。 如有會心處,得句題花箋。盍各言爾志,春誦而夏弦。”陳永修教學有方,因而“出其門者,皆恂恂恭謹,望而知為永修弟子”。 光緒五年陳永修撰寫《重修讀書堂碑記》,記文中可見他正直人品和關注教育之心於一斑。
陳永修詩文造詣深遂,著有《鮑西樓詩草》四卷、《鮑西樓文抄》二卷、《平陵齊音》二卷、《花令詩草》一卷,道光十五年(1835年),濟南著名文獻學者和詩人馬國翰為《鮑西樓詩草》作序,馬在序文中闡述論詩三得,即“觸景言懷揮手立就謂之來得,細意慰貼切無懈可擊謂之去得。淵然而以古,瀏然以清,遠韻深情耐人咀味謂之存得。”認為陳永修已經達到三得水平,稱讚其詩“實多可存之作”。陳永修的詩文在《民國續修歷城縣誌》中多有引用,多傷懷弔古,山川遊歷之作。熱情謳歌家鄉錦繡河山和歷史人物,字裡行間赤子之情斐然。然而,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他的詩文集都是抄本,不見於各圖書館藏書目錄,在舊書市場亦杳無蹤跡。
陳永修有登華山詩曰:家住鮑山西麓,登華詩憶南豐。叔牙城外高望,一點青來雲中。我多年在濟鋼,可見他是我是不同時代的老鄉了,每讀陳詩,想見其為人,有一種親切感。余又喜歡馬國翰的詩句:古人心跡問寒山,總把黃金視等閒”。是為陳永修作傳,限於資料,不一而足。《鮑西樓詩草》在濟南民間有存,如有可能,余原為之刊印流傳。余囑余友笑談先生為永修畫像,先生欣然答應,不日可成。
陳永修是濟南古代最後的詩人,(這裡我把歷史分為古代和現代,以1911年為界,不設近代。)他們那群單純的儒生故去之後,社會就進入了現代。嗚呼!曲曲百年,歷史風雨把鮑西樓洗刷的了無痕跡。鮑山西邊已是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濟南城依然是柳舞泉涌瀟灑如是!正是,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
先生有詩曰:“興龍寺古留千載,修鳳樓高憶百年。一片韓陵倍珍重,喜從鄉校問坡仙”。倩誰人可為余解說?

【陳永修詩抄】
張龍圖故宅
書堂三字筆如椽,學士聲名尚儼然。豈料殘垣埋荒草,更教真墨鎖寒煙。興龍寺古留千載,修鳳樓高憶百年。一片韓陵倍珍重,喜從鄉校問坡仙。
白雪樓滄溟先生
兩地遺址皆荒涼,幸有濼源繼余芳,我今讀書近祠堂,朝夕瞻拜心辨香。
登鳳凰山四首:

山形似鳳此名山,秀骨天開翠作環。十里人家圖畫裡,數峰縹緲有無間。
扶筇已覺三霄近,臘屐聊偷半日閒。安得桐花千萬樹,來時靈鳥共棲攀。

五色三文認此山,芙蓉天外落迴環。清涼世界煙雲里,楊柳樓台指顧間。
玄武祠荒空寂歷,碧霞宮冷最蕭閒。不知身入丹青畫,更有仙梯狂欲攀。

畫意詩情共一山,群嵐遙作翠屏環。置身霄漢乾坤外,放眼浮雲天地間。
苔點斑斑花影靜,松風謖謖鳥聲閒。登高時作來儀想,午院笙歌動仰攀。

新種松載滿碧山,二分春色綠迴環。紫庭丹穴知何是,賀世歸昌仿佛間。
不奈勞人多草草,且從桑者賦閒閒。 吟詩敢說題凡鳥吐鳳才華未易攀。
孫又耕遨遊南奎山
喜逢今雨契岑苔,況自錦秋湖上來。閒擬畫圖摹北苑,偏遨遊侶上南魁。遠峰縹緲雲千疊,近石玲瓏翠一堆。正是尋春吟興發,夕陽飛鳥漫相催。
歷下雜詠
歷山佛閣早春開,鳥語香鈴次第催。無那東風吹野草,王秋娘墓踏青來。
五月十三日與友人登千佛山,飲曠如亭待雨,既而雨至,賦此誌喜二首

閒來會飲曠如亭,醉把芳杯酒不停。放眼乾坤皆逆旅,關心霖雨遍郊坰。諸天法相三千界,大塊文章十二屏。古帝舜耕何處所?披苔細讀歷山銘。

好雨知時欲問天,憑欄望望鵲華煙。陡生雲氣氤氳合,疊沛霖甘阡陌連。 十里湖城青未了,雙流溪濟碧無邊。山光點翠開圖畫,把酒臨風一曠然。
秋日游龍洞詩
異境天開輩翠戀,青松紅樹畫中看。 霜凝寶塔山光冷,日射錦屏秋色寒, 捫石遙攀三秀頂,振衣直上五雲端。一尊相對齊昂首,靜里乾坤具大觀。
和張曉園游龍洞之作二首:

聞君近作錦屏游,綠樹青山供唱酬。長嘯一聲春正曉,高亭三秀雨生秋。嵐光矗矗雲初斂,潭影悠悠水自流。風浴詠歸童冠樂,詩成蠟屐句清遒

危崖峭壁削瓏玲,錦繡天開十二屏。遙指浮圖都是塔,高懸石瓮莫疑瓶。 山中勝概歸詩稿,洞裡諸天參佛經。君自深情歌白雪,我無名句續滄溟。
冶春
錦屏春曉百花開,三秀古亭侵綠苔。鳥弄歌聲游侶醉,千呼萬囀喚人回。
游龍洞
及門諸子游龍洞,詩以示之一首:
龍洞復龍洞,龍洞天下傳。於欽紀《齊乘》,勝概存遺編。道元注《水經》,尋搜求真詮。虞集作《行記》,徵引良不偏。《歷志》備掌故,采入《山水篇》。 乾坤毓靈秀,岩壑開林泉。人間此靜境,永垂千載前。 登臨想禹功,誠哉無閒然。吾鄉諸先達,蠟屐多盤旋。有若張希孟,有若殷象賢;有若邊庭實,有若雲芝仙。滄溟與長史,共躋翠微巔。 山樵探梅圖,揮毫如雲煙。詩碣立森森,碑版封苔錢。 漂深不見底,側聞老龍眠。作雨丕靈應,敕書摩崖鐫。所以古君子,往往深流連。我曾為策杖,到此詩債纏。彎彎九曲溝,行行一線天, 忽逢峰迴轉,寺古僧參禪。相於說色相,永結歡喜緣。錦屏自春曉,望望孤雲還。妙景寫不出,腹笥虧便便。造物郁磊砢,齗齶遙鉤連。夭嬌出岩竇,直上如溜懸。雲霧向盪潏 ,疊嶂成蟬聯。峭壁封窈窕,石瓮誰遷延。松老中槎枒,之而危崖邊。林木見名節,霜後晴霞鮮。蹇墟疲攀陟,足縮如臨淵,振衣三秀頂,搔首師青蓮。為搜雲霧窟,宛見赤松仙。昂頭天以外,放眼浮圖圓。足踔目先送,丘壑胸中填。下視雲潭水,湜湜復涓涓。光陰真過客,匆匆三十年。汝學舞雩游,務求塵俗捐。君子履忠信,登臨尚慎旃。如有會心處,得句題花箋。盍各言爾志,春誦而夏弦。
游玉陵山
春日同焦茂才化鵬、王少尉履三登玉陵山,劉光庭攜酒後至,觴於山巔一首:
山村一路石崚嶒,共御東風上玉陵。十里人家青靄合,三春楊柳翠煙凝。 雲中探勝焦延壽,畫裡尋詩王右丞。 更有劉郎能好客,攜將名酒醉良朋。
登玉陵山示及門諸子
玉陵山色碧於煙,寒食東風共仰攀。童冠從游青嶂外,團圞圍坐翠微間。 賞心花鳥文章麗,到眼菑稼穡艱。也識舞雩歸嘆詠,韶華一去遣春還。
游華不注六首:

我愛華不注峰,天然綠秀芙蓉。 曾經詩詠白也,恨不仙逢赤松。

華泉一掬如昨,醜父孤忠凜然。 齊晉三周戰跡,春鞦韆載流傳。

單椒秀澤誰分?桀立卓然不群。 午夜擬觀海日,半天吟看岱雲。

人到仙岩而上,身游圖畫之間。 靜觀眾鳥飛盡,獨看孤雲去閒。

高並鵲山浮黛,遙連河水送青。比如妝淡濃抹,應笑妒生尹邢

家住鮑山西麓,登華詩憶南豐。叔牙城外高望,一點青來雲中。
附:曾鞏《登華不注望鮑山》
雲中一點鮑山青,東望能令兩眼明。若道人心似矛戟,管仲那得叔牙城。
附:馬國翰《鮑山懷古》
古人心跡問寒山,久把黃金視等閒。天下唯憐舊友,平生志不忘時艱。
冶春
斗酒百篇李謫仙,齊都游詠紀前賢。茲山峻拔華不注,白日登臨天寶年。
趵突泉用南丰韻一首
海上三山水暗分,波濤滾滾不揚塵。 流來玉樹坤靈幻,湧出冰花地脈真。 待月如飛三尺劍,乘風似轉七香輪。憑臨池畔多佳會,一片秋光自可人。
過白泉即景有感
不見滄溟精舍開,名泉依舊水瀠洄。一行鷗鷺沖煙起,兩點鵲華浮黛來。 惆悵營城無剩跡,傷懷糧冢有餘哀。 稻畦荷盪湖田闊,獨立蒼茫殘照催。
暮春與友人泛舟明湖口占
逝者如斯意自閒,半城瀟灑翠迴環。舟行綠漲煙波里,人在丹青圖畫間。今夕只宜談水月,尋常無此好湖山。永和修禊蘭亭會,暢敘風流共仰攀。
冶春二首
一曲明湖久眷戀,況逢晴日柳含煙。 百花台上坐懷古,酒地看春春可憐。 兩晉風流千載前,山陰盛會永和年。何如花鳥親人地?古歷亭邊水接天。
蓮子湖
湖光瀲灩水連天,十里銀塘萬柄蓮。 歷下風淪青未了,濟南瀟灑碧無邊。 軟紅塵脫三千界,寒綠光侵七十泉。一曲清歌何限意,夕陽影里數田田。 濯纓一脈接明湖,綠影紅香入畫圖。六月風光歸水木,雙渠歌怨寄鷗鳧 。望中華鵲雲煙合,鏡里樓台錦繡鋪。不用桃源尋隱逸,濼川勝概即蓬壺。
歷下雜詠
濯纓蓮葉小於錢,臥柳雖多不礙船。 兩岸新苗才過雨,夕陽影里看田田。
再游響水潭
我有泉石癖,時抱煙霞痼。 每逢名勝區,閒嘗一往顧。 昔上三台麓,響水良足慕。 秋潭深見底,駭浪滾滾注。 臨流心不競,便覺浮生誤。 俯仰宇宙間,從之升沉悟。 歸來終弗忘,竊效赤壁賦。 日屆大重陽,招友通尺素。西風客到門,二難快把晤。 因遣童冠輩,再游攜茶具。行行重行行,率循鮑山路。 漸聞波淙淙,群秀爭奔赴。鹹集坐團圞,靜觀人如塑。 煮茗燒烏薪,更博瓶笙趣。 縱酒兼賭韻,且向佳處住。 放眼看怒濤,共嘆來何暮。錯落翻冰花,差池開株樹。 此訝吳練飄,彼疑姑射渡。雪嶺成須臾,銀海金湯固。 天地為變更,白雲遙遮護。觀水觀其瀾,頗可資典故。 奇石更鑿鑿,尤難計以數。 嶕嶢兼嶔崎,孤峙亦聯附。 或平或廣袤,或踞或顛仆。 或如龍鳳麟。鯨波急噴吐。水石兩激盪,勝摡不牴牾。徘徊惟忘歸,陡覺洗煩務。相於整游屐,抗懷謝太傅。 清談猶未了,片月東嶺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