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民[蘇常太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領導人]

陳天民[蘇常太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領導人]

《沙家浜》戲中,有一位中共常熟縣委書記程謙明,他扮成郎中先生,在敵人眼皮底下與阿慶嫂接頭,面授機宜,布置新四軍傷病員安全轉移紅石村。這位程謙明,在戲中反映的是中共地方黨組織的形象。在真實的歷史中,這位“程謙明”,既是常熟黨組織的代表,也是常熟地方武裝力量的代表。 京劇《沙家浜》改編自滬劇《蘆盪火種》,在《蘆盪火種》中,程謙明原本叫陳天民,據編劇文牧所說,陳天民的名字,就用了任天石的“天”字和民抗的“民”字。 劇中的陳天民確有其人,他的生活原型,就是當年蘇常太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領導人之一,威震敵膽的任天石。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任天石 任天石

任天石(1913—1948)男,漢族,江蘇常熟梅李塘橋人,中共黨員。1913年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幼年讀過私塾。1927年夏考入常熟城內孝友中學。他在讀中學時就受到民主思想影響,成為一個愛國進步青年,他組織學生自治會開展學生運動,反對校方扣糧食,濫收學費,後被校方開除學籍,回鄉後在父親身邊學醫。“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當局奉行“不抵抗主義”,東北很快淪陷,任天石深受刺激,數次進城相約中學同學到東北參加抗日義勇軍,但總因種種緣故未能成行。

“‘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國土都淪亡,屍骨成堆鮮血淌,滿目焦土遍地火光。”正如《沙家浜》中沙奶奶悲憤控訴的那樣,日本鬼子的野蠻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1938年初,任天石發動家鄉人民組織起一支農民自衛武裝。為解決部隊的給養,任天石變賣了全部家產,他的愛國舉動,得到了鄉親們的熱烈擁戴。

隨後,當時的地下黨常熟縣委給任天石派來曾經擔任過紅軍團長的趙伯華同志,和任天石一起舉辦訓練班,培養軍事骨幹。1938年8月,在這支農民武裝的基礎上,擴充力量,正式組建成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簡稱“民抗”,任天石當選為負責人,這是常熟地區第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

1939年5月,新四軍六團在葉飛將軍的率領下,以“江抗”的番號東進江南,深入到陽澄湖畔,與“民抗”會師,“消滅漢奸清匪霸”,肅清了常熟東部10個偽匪據點,“民抗”部隊擴大,任天石任司令。同年秋天,任天石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起又任常熟縣委書記,常熟縣人民抗日自衛會主席。

1941年7月奉命北撤蘇中,任中共通海工委書記兼通海行政公署副主任、新四軍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通海自衛團政治委員、中共蘇中第6地委常委兼第6行政區專員。參加了蘇常太、通海地區艱苦的反“清鄉”鬥爭。抗戰勝利後,任中共滬寧線路東中心縣委書記、華中10地委常委兼社會部部長。1947年1月,10地委機關秘密進入上海,領導蘇南國民黨統治區的鬥爭。不久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捕。敵人對他刑訊利誘,他堅不吐實。5月下旬他被押往南京。1948年冬在南京被國民黨殺害,時年35歲。

人物評價

任天石率領“民抗”部隊,主動配合主力部隊“江抗”對敵作戰,他還把自己以前行醫的船裝上藥品,作為流動診所。部隊每到一地,打完仗後,他就給鄉親們看病。同時,“民抗”又是抗日政權組織,從農村的夫妻吵架到禁菸禁賭都要管。鄉親們親切地稱任天石為“老天”,把“民抗”部隊稱為“老天部隊”。當時的幹群關係,軍民關係,真是魚水關係啊。

“江抗”主力部隊後來撤出陽澄湖,留下了36個傷病員,任天石千方百計掩護這36個傷員,為革命保留下這批珍貴的“蘆盪火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