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去病詩文集(共三冊)

陳去病詩文集(共三冊)

《陳去病詩文集(共三冊)》是2009年4月社會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長海、郭君兮。

內容簡介

陳去病(初名慶林,字佩思,號巢南)為南社發起人之一。辛亥革命期間,蔡元培之光復會,孫中山之興中會、同盟會,陳去病均奔走效命。孫中山曾贊云:“從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吳江陳子去病為焉。以十年袍澤,患難同嘗,知去病者,宜莫余若。”陳去病不僅身體力行,還有大量詩文問世。詩文中,除宣揚民族氣節,慷慨壯烈之情外,還有些是揭露國民黨內部腐敗的文字。詩文深沉、凝練,蘊意厚重。

目錄目錄

卷一 浩歌堂詩鈔

序一 (1924)汪兆銘/3

序二 (1923)侯鴻鑒/4

序三 (1924)姚錫鈞/6

序四 (1923)柳棄疾/8

一 東江集(1892~1901)/9

松柏行呈杏廬夫子 壬辰/9

夏日閒居 癸巳/10

初秋書感 甲午/10

謁師杏廬,談宴竟日,謹呈兩律 乙未/10

讀竹書紀年 丙申/10

江行雜詩 丁酉/11

盤門夜泊 戊戌/11

松陵詩派行 己亥/12

沈子樹茂才大椿,安貧力學士也。秉其先世水西給諫之懿訓,恂恂端確,望而知為謹飭之士,因贈詩以勖之/14

獨步垂虹亭望積雪,並追懷顧雪灘諸先哲/14

冒雪渡龐山湖至同里/15

詠懷 庚子/15

初春退思草堂見霧,遲沈六不至 辛丑/16

舊跋/17

又跋/17

二 壯遊集(1903~1905)/18

將游東瀛,賦以自策 癸卯/18

大阪懷徐福/18

自梅田驛乘汽車,赴江戶道中作/18

薄游上野,因登凌雲閣騁望/19

東京雨後,寓樓倚望/19

泰伯、仲雍/20

題明孝陵圖/20

題鄭延平戰捷圖/21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儀真劉光漢/21

輯陸沉叢書初集竟題一首/21

題警鐘日報/22

贈林、劉二君子/22

與竹莊、憲暢論女學/22

與宗素、濟扶兩女士論文/22

癸卯除夕別上海,甲辰元旦宿青浦,越日過淀湖歸於家/23

暮春苦雨/23

讀史雜感/24

華葩四章/24

橫泖懷二陸 乙巳/24

泛舟游佘山/25

簳山懷余瑾/25

下山遇獵人/25

仲春晦日,由楊莊抵曹家渡,即晚驅車赴上海作/25

稼園哭威丹/26

別上海/26

鳳溪道中,用郭丹叔集中韻/26

舟過青浦/27

將離,思先妣也。自先妣歿,而不肖學殖日以落,雖有綠陰,如黃萎何/27

夏夕讀殷氏《松陵詩征》,時予方盡失其《拜汲樓詩稿》。而所輯鄉邦遺文數十卷,及此本獨未散佚,一若有陰護之者。爰感而賦此。卷故有陳夢琴希恕題詞,即同其韻/27

觀夏考功遺札/28

讀瞿稼軒蠟丸書/28

觀楊維斗先生小札/28

珠蘭/28

吳門過程學啟祠/29

虎丘過李合肥祠堂不入/29

贈吳祝臣堯棟,時君方贈予長興伯遺稿/29

采芝圖為沈騷廬廷鍾題/29

夢雪郎,時君卒已四年矣/30

喜得無畏書卻寄/30

斠定長興伯遺集,謹書其後/31

秋燈/31

夜過毗陵驛/32

焦山中流遇急湍/32

三 黟山集(1903~1905)/33

丙午元旦/33

過虞山/33

涇縣道中賦雪/33

別旌德縣城喜大雪初晴/33

冒雪逾新嶺,有懷金文毅公聲/34

來新安兩月矣,卒卒未暇弄翰,偶從枕上得數絕句,以寄同人/34

喜得海外書卻寄/34

自柘林橫渡,登岑山佛寺/35

太炎將脫於理,詩以招之/35

春暮獨坐紫陽書院/36

廬書來,多厭世語,欲從予游,予尤厭世人也,方將振健翮,事沖舉以求乎?無為之鄉,又烏可偕吾游耶?故歌以答之,會心者當不遠也/36

歙州城上望黃山作/36

獨坐披雲峰下/37

再游如意寺/37

玄晤一首寄厔廬/37

自歙州入山中投止下洽,三十韻/38

將禮天都,特詣湯池洗祓,還宿紫雲庵齋宮,二十八韻/38

慈光寺/39

石門磡遇雨/39

登天都觀雲鋪海作/40

文殊院夢太炎出獄未果,泫然書示衲子/40

大風雨,自黃山絕頂降至湯泉,浴罷禮佛,二首/40

再宿紫雲庵,聞山僧弄弦索高歌,怪之/40

浪遊黃山還次湯口,程翁明德治具留宿,夜話有作/41

容溪夜宿/41

將歸具區,羅生萼持紙乞言,為書此貽之/41

放舟新安江,晚泊瀨水有作/42

七里瀧/42

嚴瀨謁子陵祠,登釣台,西望謝皋羽慟哭處/42

夢中過桐廬作/43

贈劉三/43

虎林雜詩四首/43

江行雜感二首/44

重過西台,尋謝皋羽墳不得,返舟獲巨鯿一頭,食之甚肥/44

晚經茶園淳安縣東南六十里地也/44

讀吳駿公集/44

過方嘯琴文雋齋頭,觀李長蘅為陳文莊公所繪山水,及眉公畫梅長卷/45

秋夜山中不寐/45

良夜月色甚明,屯溪沈鈺羅萼鄭儀諸子邀飲小蓬壺,示邁樞、魯德/45

孫列五麟邀過其莊,宴飲甚歡,賦此奉酬/45

績溪胡佐邀同諸子,再集小蓬壺看月,用前韻/46

中秋自屯溪赴唐謨,飲許氏花汀,同座有賀子吉嚴公上陳魯德費公直、邁樞諸子/46

九月朔日,偕邁樞作齊雲之游,出門口號/46

夜宿藍渡在休寧城西十里,其水發源黟縣,東下屯溪入新安江/47

自望仙亭,循桃花澗,登天門,觀羅漢洞,上雲梯,謁玄天太素宮有感/47

自玉屏過紫霄崖,歷三姑峰,望五老獨聳諸峰,上方臘寨,抵聳翠庵/47

聳翠庵前望樂平、婺源諸山。有懷朱晦庵、洪忠宣、沐西平及范文程/48東陽道院小閣,與邁樞對飲望黃山作/48

欲上香爐峰不果/48

珍珠簾觀滴水在文昌岩傍/48

羅念庵詩碑二在羅漢洞。妄人以其石淵淵作響,有若鐘磬。擊成兩穴,其未穿者尚三四,不禁惋惜久之/49

過戚繼光與客同游題名處在羅漢洞左石壁上/49

休寧過葉生世寅家生好藏書,尤多秘籍,所以餉予者甚厚/49

古城岩下觀魚在萬安街之南,旁有還古書院為金正希文會處/50

還古書院,有懷金文毅公公諱聲,字正希,休寧城東十里甌山人也。隆武即位,遣使拜表,帝特授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總督南直軍務,歙州破,逮系南京,不屈死之/50

山中寄劉申叔/51

九月初七日,新安江上觀水嬉,並為有明尚書蒼水張公作周忌/51

歙州迎神出遊,有故明將軍胡大海、劉二像,紀之以詩/52

十月初四在屯溪,遇豫章人賽會/52

登黎陽主簿山/52

懷劉三/52

題凌御史像/53

寒夜山中讀史弱翁遺詩,及徐庵哀悼之作/53

為諸生講史/53

晚步河西橋/54

冬望/54

歲晏置酒與諸友別,乘夜山行十里,至朱家村舟中宿/54

曉別深渡/55

桐江晚泊/55

富春/55

歸家雜感/55

四 袖椎集(1907~1908)/57

讀鄭所南心史 丁未/57

吳門游後半月,因事重過昌亭,遂覓前舟,

作竟日游,即示天梅諸子/57

志攘、天梅俱以紀游諸作見示,並讀安如題詞,奉酬一律/58

丁未四月朔日,再上蔚丹冢即事/58

江上哀/58

晝寢雜感/59

讀管晏列傳/60

今歲來海上,與順德黃節同居藏書樓者甚久,忽急電自粵來,謂其令嗣得暴疾。及遄歸已彌留矣,一見而訣。君凡四丈夫子,其三皆不育,獨此長且賢,而又遽喪。人非槁木,詎能忘情,君之悲愴自不能已。然余之見解,正復不同,故詩以慰之/60

我生示真長、秋枚、晦聞兼簡無畏/60

丁未八月,海上藏書樓夜坐雜感/61

寓樓對月/62

為曼殊題孝陵殘瓦/62

夢得柳搖五字,醒以語曼殊,謂大類別情,會貞壯將赴南昌,因足成一律贈之/62

腦病復發,百感交集,書示貞壯,即送其行/63

孟冬十月有感/63

冬夜不寐,雜書數萬言,起而見宵月率成/64

寫懷答同社諸子/64

仲冬朔日曉起有作/64

崑山道中/64

頻過一首,悼馮沼清/65

仲冬下浣二日,被酒而臥,忽夢與人並服先朝儒服。翩然殊得,惟對鏡自視,微覺鬢絲未長耳/65

歲雲暮矣,挈女兒亨利,赴福州路市樓小飲/65

守歲重展神交社雅集攝影,有悼馮沼清/66

丁未除夕得除字/66

戊申元旦用元韻/66

正月二十四日,會葬鑑湖女俠於西泠橋畔/66

題懺慧詩集/67

戊申三月十九日,有事於宋六陵/67

四月初七日立夏/68

初夏越中雜詩/68

有懷劉三、鈍劍、安如,並苦念西狩、無畏二首/68

四月二十五日,偕劉三謁蒼水張公墓並吊永曆帝/69

自清和坊跨馬出清波門,經南屏,疾馳達茅家步岳王墳小飲。復馳過秋俠墓,經錢塘門抵涌金門外,凡周圍三十餘里,豪氣未除,率成此絕/69

自武林入越,道出草橋門,有悼吳長興二絕/70

戊申五月既望,余自諸暨來,游五泄西龍潭,窮極幽險。入夜醉眠僧房,忽若身在海上。高子吹萬,攜其從孫小劍來,顧言笑極歡。無何有二女郎至,一年可二十許,毛髮垂肩,披離左右,謂是吹萬眷屬。一年僅十七八,亦靜婉多致,俱招吹萬與談。良久,即促吹萬行,吹萬遂登車去。余方踟躕以返於室,忽天梅突至,余語以吹萬適才別去,君遇之否?天梅曰:“然行復返矣。”未幾吹萬果返,而佛子亦偕焉。抵掌欣談,儼然荀之會,豈非生平得未曾有之快哉。忽無畏伉儷及蔡子冶民,聯翩相顧。而余獨狎一大蟒,其長殆逾百丈,頗極馴擾,未知是何祥也。書寄高氏諸子,並作山中掌故/70

將去粵中,夜集鏡清樓,聞陶怡被逮/71

五 嶺南集(1908)/72

圖南一首賦別 戊申/72

訪安如/72

初度將及雜成六截/72

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73

溫州洋/73

崎碌/73

問雁/74

書黃門公集/74

隆武帝後忌辰,泛海登列島,書寄同人/74

沼清死一年矣,情不能忘,詩以哭之/75

病中有感寄社友/75

九月初七日,為明尚書張蒼水先生二百四十五年周忌,用丙午新安江上追悼舊韻/75

九月十九日為顧端木、劉公旦、錢彥林、夏存古諸公三十餘人俱殉國於南京

之辰。用賦哀詞,以告有眾。庶幾終古之涕,不致於我獨揮也/76

九月二十晚颶風驟作,入夜更烈。暴雨乘之,潮漲逾丈,舉室內外,一片汪洋,四壁震撼,若將頹焉。余方愁病,不覺心悸,宵深無寐,記以此詩/76

十月朔日病起口號/76

千仞以余病且久,特邀醫治之。及病大瘥,復置酒

相慶。不覺酣飲極歡,乃報以此詩/77

悲懷/77

集唐寄意/77

再集唐四首/78

三集唐六首/78

自潮海赴廈門道中,風雨交作/79

自廈門泛海登鼓浪嶼有感/79

與漳州游君談鄭延平遺事/80

廈門寮仔后街,為鄭延平王操練水軍處,四山累累皆荒冢也。通商以來,

市廛櫛比,鼓舞如雲,非復昔時景象矣。余居於此十日,詩以紀之/80

志儒書來,言黃亮叔先生象曦死矣/80

天梅以與渠別字相同,作詩見寄,余既答之矣,復念

亞盧名亦與余類,詩以贈之/81

十月二十三日,有事於雙忠大忠之祠/81

潮陽海門灣蓮花峰,宋文丞相望少帝處也。余登東山水簾亭,見其地白日

銀濤,漾漭無極。以相距二十里,不及至。遂賦此章/81

十月二十七日自潮海赴香港,中夜望海有作/81

留題羅浮山黃龍洞/82

自崖山麓之乾沖,橫渡海面至三村作/82

崖門四律/82

崖門阻風雨/83

十一月七日為瞿張二公殉節桂林之辰,慨然而作/83

六 呻吟集(1909~1911)/84

病中雜感 己酉/84

病癒矣,忽復大作,不覺戚然/84

送楚傖之粵/85

病榻書懷/85

三紀初度,書寄同志,時瘍病漸瘳,

由滬回居蜆水/85

七月十四夜對月有懷/86

重過西塘就醫/86

蘆墟泗洲寺永安橋,為楊維斗先生殉國處,余過其下屢矣,為賦一律以誌哀恫/86

吳門寓齋題壁/86

賦得韓亡子房憤,為安重根作也/87

唐莊 庚戌/87

題沈君墨小詞/87

送春/87

紀夢中人語/88

和送春韻/88

夏日過全福寺/88

清遠庵有懷熊魚山相國/88

寄天梅小景/89

初抵虎林酒樓坐雨 辛亥/89

金陵雜詩/89

雲程萬里圖,為陳劍魂題/90

後望岳圖,為祝心淵題/90

七 光華集(1912~1915)/92

贈張溥泉 壬子/92

自浙入湘,喜晤夢蘧、君劍諸社友/92

偕夢蘧、醉庵游嶽麓,有悼陳天華烈士/92

紅拂墓,在醴陵縣西,李衛公祠後山上/93

題湘鄉成琢如本璞填詞圖/93

題宋痴萍菊隱圖小景/93

題醉庵小影/93

中秋夜,在湘陰園池坐月/94

長沙題鈍根小照/94

洞庭舟次,寄別湘都督,洎南社諸子/94

孤山探梅未放,即呈鐵華女士/95

偕鈍初游靈隱、韜光、煙霞、石屋諸勝 癸丑/95

靈隱僧房與鈍初諸子夜話/95

哭鈍初/95

自州過曲阜謁聖廟孔林四首/96

陋巷/96

去魯/97

登岱/97

泰山絕頂登封處題壁/97

立夏再集崇效寺,分韻得丹字,即送芷畦南歸/98

雨後/98

哭夢逋老友/98

京師重晤黃晦聞/99

鈍初卜葬有期,詩以哀之/99

出塞望蒙古/99

月夜聞歌/100

四十初度,黃海舟中遇霧一首/100

落葉/100

贈勇忱/101

酬鈍根醴陵山中/101

哀陳勒生/101

春暮集樸學齋 甲寅/101

重遊北固山/102

題潘老蘭圖卷,時余方從京口、無錫歸也/102

哭黃摩西人/102

哭徐子鴻秀鈞/102

梨花里留別亞子/103

夢季高/103

夢劉三/103

吊張伯純/103

重過逸廬/104

泛舟碧浪湖,因游道場山,登絕頂騁望/104

嘉平望日,自吳興放舟至鶯脰湖。月色皎然,遂過黎里訪亞子/104

夜過分湖,一路看月出谷水/104

挽虞山沈母趙夫人/105

劉兼卿先生七十,令子季平征詩/105

為蔡寒瓊題郭頻伽手寫徐江庵詩冊/105

訒宀見示韋齋、初我、懷廬諸公肥寬韻倡和之什,因繼聲投韋齋/106

酬初我/106

再贈初我/106

述懷疊前韻/107

有感四首/107

民國四年除夕,飲訒公家/107

八 湖上集(1916~1917)/108

湖上懷貞壯 丙辰/108

江上遲烈武/108

烈武邀集江樓/108

江樓與烈武別/108

湖上閒遊,簫劍並載,過西泠橋,見者幾疑白石、小紅再世也/109

秋心樓晚眺/109

避雨照膽台,晤季陶、孟碩,因同謁香山公於湖舫/109

陪香山公西湖秋泛,回集秋心樓有作/109

會稽游,應孫公教/110

象山港即事/110

普陀兩首呈香山公/110

唐繼興靈櫬南旋,詩以吊之/111

英士歸葬吳興,為賦輓歌送之/111

謁克強靈幃/112

重上京華示諸同志/112

北出居庸關/112

宣化道中/113

少年行四首,張綏道上作/113

自陽高縣抵大同/114

大同懷古/114

贈孔庚時為大同鎮守使/114

晚抵豐鎮/115

豐鎮車站長崔君語餘明妃冢所在,余考之舊志良是,

並聞蒙語歸化城為青城尤可異/115

崔君又語余,豐鎮西去十里為德勝口,古紫塞也。戲成一章示之/115

豐鎮見雪/116

歸棹/116

家居雜詩/116

立夏前三夕紀異 丁巳/117

大雹後有感/117

示李曉暾縣長/117

嚴夫子墓在爛溪東風盪水中,潮汐衝決,傾毀日甚。

春初言於邑侯李君,伐石修之,秋晚過此有作/118

自嚴墓至梅堰道中/118

盛澤晤沈秋帆即題其棹歌/118

寄安如/118

客有述黃花崗之役,紹興某女士殉焉,為賦二絕/119

別西湖經歲矣,重過寥寂異常,不覺淒絕/119

耕煙圖為顧靜崖題/120

九 護憲、近游合集(1918~1920)/121

湖上雜感二首 戊午/121

秋感/121

賦別/121

泛海/121

重過韓江分贈/122

潮汕道中/122

酬王愚真/123

偕荷公、小枚、愚真登韓江樓/123

金山援閩浙軍總司令部登眺,用石上所刻宋熙寧間

廣東南路轉運副使許君見遠亭韻/123

食龍眼/123

挽江柏堅先生/124

紀夢/124

有望/124

內子安霞死一年矣,於其忌日感成三律/124

重過見田別墅/125

自沙汕頭泛海赴香港一首/125

素馨斜,禺樓第一集分題/125

新會橙/126

禺樓三集分得不字/126

禺樓四集分得無字/126

不寐一首賦寄亨兒 己未/127

三月二十九日,有事於黃花崗,禮成有作,集玉溪生句六章/127

題畫蘭/128

天貺節為亡婦生日/128

孟秋朔日初度一首/128

中秋臥病百子岡得亞青死耗/128

粵歸喜晤朴安/129

天平看紅葉賦示朴安、仲可、子實、屯艮、哲夫、景瞻、際安諸同游/129

胥江即目/129

仲可丈囑題純飛館填詞圖/129

題屯艮所藏雷峰塔經文拓本/130

題河東君像,暨妝鏡拓本/130

題寒隱圖/130

題鈕巽溪先生遺像,應令嗣家魯囑庚申/131

往者,子超謀葬勒生西湖之上,余為覓得其地購之。

頃聞安櫬有日,不禁悲喜交集矣/132

洪濤之滇,賦此為別/132

書嚴濬宣庸女環事略/132

壽陸廉夫丈友恢七十/132

酒醒有懷/133

茅舍粗成,適閱香山浩歌行,欣然有會,因取以名吾堂/133

屯艮席上送安如還里,時屯艮將還湘中,予亦歸隱,故並及之/134

蘭皋席上,聞巴陵之捷,即送屯艮歸里/134

不見效魯、靜安二子數年矣,頃來握晤,不勝感慨系之。因貽以一律,亦幸二子之還以教我也/134

效魯屬題所居坐忘廬/135

分湖游兩首,題曉風殘月之舫,兼贈亞子/135

分湖雜詩/135

東蘆邨喜得磬折廊刻石,酬錢釣璜/136

侯保三鴻鑒以所著塞外紀游見貽,書此奉答/136

苦雨/136

喜得梅邨西江紀游冊子,蓋為吳來之昌時作也。即用鴛湖感舊韻題之於後/137

續題西江紀游畫幀八絕/137

墜樓三章/138

蜆江留別亞盧、摶霄、率初、大覺、公直、君崇諸子/138

酬董望周正/138

覺生於廣州市上得古畫一幀為題二絕/139

喜梁任見過/139

汝航、省三同集草堂有作,並示梁任/139

十 從征、南雍合集(1921~1923)/140

十年歲首,對雪有作 辛酉/140

答羽生/140

紀夢/140

蘭臭圖為率初題/141

重遊粵中放洋口號/141

將為曼殊卜葬湖上,呈元首六絕/141

哲夫四十,溶尼以甘天寵畫蓮為壽,來乞題/142

重過荔支灣/142

立秋/143

將還吳門,詣觀音山與元首話別/143

江晤蔡潤卿、李展雲各貽一絕/143

辛君卓人招飲,並以越南犀杖見貽,奉酬兩絕/143

卓人為予言別墅命名之意,即題一絕/144

重過見田別墅贈卓人/144

瓜涇夜泊/144

到家即目/144

憫澇/145

酒間與家人話亡婦軼事/145

題西園雅集第二圖/145

留別斜塘諸社好,疊前韻/146

墮地和亞子韻/146

夜宴/146

辛酉殘臘,挈亨兒冒雪過嚴扇雜感/146

內子安霞將祔先人之兆,詩以敘哀 壬戌/147

從香山公於韶關行幕/148

同梓琴諸子,集得月樓即事樓在韶州城東門外湞江之上/148

曲江浮橋觀月/148

偕玄玄、民畏伉儷暨鄭冬心衡之、劉漢川雲昭重集得月樓/149

圍城自遣/149

下半年生我最先,予童時語也。頃自粵歸,偶與散木及之,

遂鐫一章,適值初度,輒成五絕,索同好和焉/149

重與瞿安小飲倡和/150

偕瞿安夜過下關歸吳,車中倡和/150

秦淮畫舫有名多麗者,頗精雅可喜。因與瞿安小飲聯句/151

尋徐中山東花園及舊院遺址,還集多麗舫,鵷雛、

瞿安俱斐然有作,余亦繼聲/151

附作/151

又夜飲聯句/152

過舊貢院,觀明遠樓號舍,至公衡鑑諸堂遺蹟聯句/152

移家白下一首/152

感逝/153

莫愁湖有懷徐中山王 癸亥/153

五十初度/153

卜居洪武街夢中得此/153

挽徐母馬太恭人/154

夢羽生長鄉縣,醒而異之,書以代簡,寄天台山中/154

運甓圖,為陶亦園題/155

雲南起義日,歲寒社第一集,示溥泉、精衛、右任、安如、懺慧、志伊、

陶遺、朴安、楚傖、十眉、心蕪、孟芙、平、景秋、劍曜諸子/155

十二年除夕,精衛招集香山公私邸,賦呈歲寒諸友/155

精衛連夕招飲,會其南去,余亦西邁,因以為別/156

附 錄 巢南先生五十壽言/157

為陳佩忍先生五秩徵文啟/157

垂虹亭長傳/158

陳佩忍先生五十壽言吳梅 等/159

陳巢南先生五十壽序柳棄疾/160

陳佩忍先生五十壽序田興奎/161

陳巢南先生五十壽序錢祖憲/162

壽陳佩忍姐丈五十文唐昌言/164

陳佩忍先生五秩頌 並序於佑任等/164

詩一五古

壽佩忍先生五十,用吳梅村壽王鑑明五十韻鳳凰 吳昭 桐坡/166

祝佩忍先生五十壽同邑 費鏡 邁樞/166

詩二七古

奉壽佩忍老友五秩金山 高燮 吹萬/167

壽佩忍先生五十,並博同社一粲醴陵 傅熊湘 屯良/167

吳江陳佩忍去病五十生日詩慈利 吳恭亨 悔晦/169

壽佩忍先生五十鳳凰 朱昀 南岑/170

用鄭子尹壽莫猶人先生韻,敬為巢南先生壽鳳凰 田名瑜 個石/170

壽佩忍先生五十慈利 張權 心量/171

佩忍先生五秩大慶常熟 曾樸 孟朴/172

陳巢南先生五十壽詩安吳 胡韞玉 朴安/172

佩忍先生五秩大慶海寧 任鳳岡 茂梧/173

壽陳佩忍先生五十武進 蔣維喬 竹莊/173

詩三五律

佩忍先生五十壽,用杜老贈陳補闕韻,賦寄四首鳳凰 田興奎 星六/174

垂虹亭長五十大慶嘉興 褚輔成 慧僧/174

佩忍先生五秩壽辰,詩以祝之丹陽 林懿均 立山/174

詩四五排

佩忍先生以七月一日屆五秩生辰,諸名流為徵文啟,將使海內人歌詠盛

德,為先生奏一觴。元適暑假,不克踵階恭祝,率吟巴辭二十韻,

以博一粲,幸先生有以教正之常熟受業 錢貞元 象復/175

恭祝佩忍先生五秩大慶,尚希教正丹徒 楊鴻年 秋心/175

詩五七律

佩忍社長五十初度金山 沈礪 勉後/176

佩忍老友先生五十大壽南昌 陶牧 小柳/176

壽垂虹亭長五十湘潭 方榮杲 犖崖/177

吳興 凌祖壽 銘之/177

嘉善 郁世羹 佐皋/177

佩忍先生五秩榮壽大慶澄海 辛卓人/177

壽陳佩忍先生五十澄海 蔡潤卿/177

佩忍先生五十大慶江 侯琴譜/178

俚句奉賀佩忍夫子大人五十弧辰永嘉受業 陳閎慧 仲陶/178

湘鄉 李滌 汝航/178

無錫 張肇桐 軼歐/178

祝陳佩忍先生五秩壽三章 有序同邑 沈大椿 子樹/179

恭祝巢南老世伯五旬大慶同邑閨秀 楊明皓 憬素/180

佩忍老師大人五十大慶武進受業 趙汝歡 汝歡/180

賦祝巢南寄父五十榮慶附行子婦 嚴秀芳 漱芳/181

詩六七絕

巢南先生五十攬揆紀念杭縣 吳灝 木士/181

佩忍先生五十吳縣 汪東寶 旭初/182

小詩敬壽佩忍先生五十初度常熟 丁祖蔭 初園/182

題畫壽佩忍先生五十歙縣 黃質 賓虹/183

小詩敬賀佩忍太老師五十吳縣 潘敏 小敏/183

南呂滿江紅吳縣 吳梅 霜厓/183

卷二 巢南詞

浣溪紗雨中櫻桃花/187

前調盆中綠萼花漸零落矣,為作錦囊貯之/187

念奴嬌鄧尉山中題諾瞿上人《一蒲團外萬梅花》冊子,用石帚韻/187

蝶戀花/187

鳳凰台上憶吹簫/188

菩薩蠻水仙花/188

前調/188

前調詠榴有贈/188

百字令偶經閶門酒家,得宋淳熙,明永曆錢各一枚。用宋曾覿

淳熙九年中秋,隨駕詣德壽宮起居,上皇賞月應制韻/189

高陽台有感徐湘苹夫人事/189

前調/189

醉太平/190

臨江仙水仙花/190

浣溪紗南濠舟次望月/190

前調/190

鷓鴣天辛亥九秋吳門賃廡養疴有作/191

清平樂泰山絕頂騁望/191

浣溪紗昨夢漫遊塞外,見土田肥沃頗宜耕植,欣然有屯墾之志。

未幾峰迴路轉,徐度溪橋,則微茫萬頃,宛然身在水雲鄉矣。

枕上偶得二闋,推衾寫之/191

踏莎行張家口旅行竟日,愁不能已,寫此寄懷/192

鷓鴣天春暮與景瞻、匪石、痴萍、楚傖、無射、旗亭偶集/192

菩薩蠻夏五社集雲起樓即事,分韻得寒字/192

鷓鴣天亞子輯子美集成,戲題一闋/193

湘月題懺慧畫蘭紈扇。扇為其祖亞陶翁所命繪,閱稔已二十餘矣。

翁風流弘獎,藝事兼長,為清同光間詞林尊宿。晚歲悉以所學

授諸女孫,故君亦遂通六法。自翁殂謝,君即不復揮灑。

會譚往事,遽承見畀。爰填是解,用寄感慨/193

人月圓詠折枝桂花香櫞/193

菩薩蠻題慈姑鷺絲畫幅/194

前調題菖蒲佛手柑畫幅/194

清平樂題鈍劍《花前說劍圖》/194

清平樂題潘蘭史《惠山訪聽松石圖》/194

念奴嬌丁未清明,虎阜謁張東陽祠,不果/195

虞美人五人墓/195

天仙子重謁張東陽祠/195

念奴嬌由山塘泛舟過野芳浜,游留園及戒幢寺有慨/195

減蘭席上有威/196

惜分飛欲游支硎未果,戲代船娘譜此闋/196

念奴嬌丁未七月朔日,馬齒三十有四矣。漂泊海上,百感填膺。適值秋至,因

邀秋枚、晦聞、真長、屏子、天笑、厔廬、無涯、式如小飲酒間,賦呈/196

蝶戀花/197

攤破浣溪紗/197

卷三 巢南文集

巢南文集總目上/202

論著

中華民國釋義/202

遷都篇上/203

遷都篇下/206

南粵分疆設治議/208

西藏改建行省議/211

說邊關三省/216

弱水黑龍江非一地辨/219

雷問/221

後雷問/223

箴悻者/224

序跋

蜆江陳氏家譜自敘/227

松陵文集自序/230

吳江詩錄自序/231

笠澤詞征自序/232

重刊詞旨敘/234

重刊度曲須知序/236

敬止堂文存序/237

靜齋詩剩序/238

楊忠文先生實錄敘/238

陶芑孫先生詞集敘/239

蘆漪懷舊圖序/240

吳江許母陳節孝君褒揚錄序/241

青箱集序/242

越社敘/243

酉岩先生七十五歲述懷詩序/244

讀晏子春秋/245

讀吳江縣誌/246

書汲古閣本說文/246

書洪武正韻/247

張大風雙柑斗酒聽黃鸝圖跋/247

周忠毅公草稿跋 上下/248

周忠介公遺墨卷題詞/250

又跋/250

亭林外集跋/252

亨泉井欄跋/253

題吳江集/254

題詩外別傳/254

先節孝褒揚錄跋/255

先曾祖父三世褒揚錄跋/256

書牘

呈浙都督,請建吳長興伯專祠文/257

為蘇曼殊呈請恤贈文/258

箋啟

秋社啟/260

南社啟/261

追悼劉博士伯明先生啟/261

為朱梁任先生父子發喪啟/262

致高天梅書 戊申/263

致黃克強書 癸丑/263

致蔡孑民書 癸丑/264

致陸武鳴書 代/264

巢南文集總目下/266

傳狀

劉益傳/266

周宗建傳/268

長興伯吳易傳/273

周室瑜傳/279

管紹寧傳/281

雪湖高士楊藝傳/283

吳節士赤民先生傳/285

呂留良傳/287

李公蔚然家傳/289

藝卿樊先生家傳/290

徐錫麟傳/293

鑑湖女俠秋瑾傳/295

陳烈士墨峰傳/297

張同伯先生傳/298

王逸姚勇忱合傳/301

鄒生傳/304

高柳兩君子傳/305

王玄穆傳/307

悟玄和尚傳/308

卜老僕傳/312

書三義僕/313

宮崎寅藏傳/314

祖、父行實/319

先妣節孝君倪太孺人行狀/323

先嗣繼妣沈太君行述/326

紀曾王母鄒太夫人軼事/329

碑銘

諸杏廬先生墓碑銘 並敘/331

秦母侯貞孝君墓碑銘 並敘/332

諸靜齋墓志銘 並敘/333

柳寅伯墓表/335

柳無涯墓志銘 並敘/336

姚府君墓志銘 並敘/338

葉氏姊墓志銘 並敘/339

懺慧詞人生壙記/340

雜記

贖碑記/341

西泠新建風雨亭記/342

履勘天平山採石記/343

明嘉靖朝吳江御倭記/344

篤守墓廬記/347

先塋新建石闕記/347

箴銘

白瓷酒卮銘/349

端溪硯銘/349

雲濤硯銘有序/349

瓜瓞硯銘/350

勤補齋銘 並敘/350

頌讚

舅氏伴漁先生七十雙慶頌 並敘/351

徐母馬太夫人七秩榮壽頌 並敘/352

陳母胡太夫人七十壽言/353

海陽陳子良先生像贊/355

陳母郭太夫人像贊/355

陳母溫太夫人像贊/355

哀祭

軒亭吊秋俠文/356

蔡松坡哀詞/357

林亮奇哀詞 並序/358

祭唐太公文/359

祭劉伯明先生文/360

祭母舅沈伴漁先生文/361

坊表落成告家廟文/361

別錄

中華民國二十八省行政區域一覽表 並敘/363

漠南北建置行省議/384

補遺

為曼殊大師建塔院疏/395

為先隴坊表落成舉行揭幕典禮啟/395

秋社公祭張同伯先生文/396

與沈志儒書/397

柳溪竹枝詞序/397

小說

南唐伶工楊花飛別傳/399

卷四 巢南集外文

論著/406

革命其可免乎 癸卯/406

論戲劇之有益 甲辰/411

能新舊於一爐乎 己巳/415

序跋/418

揮戈錄自序 癸卯/418

《清秘史》滿洲世系圖表總序 甲辰/418

《清秘史》滿洲世系圖序 甲辰/420

二百四十年間中國舊族不服滿人表序 甲辰/421

瓜種蘭因序 甲辰/422

吳長興伯遺集序 乙巳/423

敬堂釣業序 乙巳/424

煩惱絲自序 丙午/425

吳赤溟先生文集序 丙午/426

五石脂自序 丙午/427

劫灰錄跋 丙午/427

明遺民錄自序 丁未/428

重輯史弱翁、趙少文二先生遺詩敘 丁未/429

袍澤遺音序 丁未/430

袍澤遺音跋 丁未/430

奴禍溯源自序 丁未/431

奴禍溯源後序 丁未/431

永明皇帝殉國實紀後序 戊申/432

虎倀遺恨自序 丁未/433

羅浮夢憶自序 戊申/434

懺慧詞序 戊申/435

南社詩文詞選敘 己酉/436

袁寄塵女士詩詞稿後序 己酉/437

吳長興伯客問十三篇後序 辛亥/438

樂府指迷後序 乙卯/438

廣印人傳序 乙卯/439

同里任氏重修宗譜序代癸亥/439

金剛經殘字卷跋 丙寅/440

南社雜佩自序 己巳/441

革命閒話自序 己巳/441

趙彥摘錄唐宋元明名印冊跋 癸酉/442

書亭林先生遺智栗手札後 乙巳/442

書曉庵先生答潘稼堂小簡手跡後 乙巳/443

書曉庵先生致潘稼堂手簡真跡後 乙巳/444

書姜湛園張蒼水奇零草序後 乙巳/445

書吳赤溟上錢牧齋書後 乙巳/446

書吳赤溟《潘子今樂府》序後 乙巳/446

書歸玄恭黃孝子傳後 丙午/447

書金正希與丞相原無易上人書後 丙午/447

書胡蕊明凌御史傳後 丙午/448

書周忠介公與人書後 丁未/448

書孫夏峰刁蒙吉兩先生遺文後 丁未/448

書夏瑗公侯納言傳後 丁未/449

書潘次耕松陵獻集序後 丁未/449

書張西廬文後 丁未/450

書夏瑗公文後 丁未/450

書夏瑗公文後二 己巳/451

書蘇曼殊白門攝影后 丁卯/451

書將為曼殊卜葬湖上呈元首六絕後 己巳/451

書吳郡獅子山招國魂紀事後 庚午/452

江蘇革命博物館月刊發刊詞 己巳/452

箋啟/455

神交社雅集小啟 丁未/455

秀餐會啟 癸酉/456

謝人邀赴祝典書 丙午/456

與柳亞子書 丙寅/456

與柳無忌書 丙寅/457

與吳觀蠡書 丁卯/458

與柳無忌書 丁卯/458

與柳亞子書 戊辰/459

與柳亞子書 庚午/462

與邱海珊書 辛未/462

與宮白居書 壬申/463

與范煙橋書 壬申/464

與柳亞子書 壬申/465

與范煙橋書 癸酉/465

與宮白居書 癸酉/466

附宮白居來書/466

與范煙橋書 癸酉/467

與宋紫佩書 癸酉/468

與周迦陵書 癸酉/469

與金世德書 癸酉/469

傳狀/471

熊開元傳 丙午/471

汪笑儂傳 戊申/474

徐自華傳 壬子/475

姚母陳太君八十征壽節略 戊辰/477

碑銘/479

陳君伯禮紀念碑銘 並敘癸亥/479

雜記/480

游北固山記 乙巳/480

沙溪訪凌御史廬墓記 丙午/481

中秋旅行記 戊申/482

游羅浮山記 戊申/498

崖山謁全節廟大忠祠記 戊申/500

芹壽齋綠萼梅記 戊申/502

蘇曼殊軼事記 戊辰/503

頌讚/506

白浪庵像贊 甲辰/506

燕都名優朱素雲像贊 甲辰/506

日本名優市川團十郎遺像贊 甲辰/506

沈更生像贊 辛未/507

哀祭/508

周湘雲女史誄並敘 丙午/508

社盟兄夏昕蕖妻楊恭人誄 並敘己酉/509

表弟沈生君芳哀詞並敘 己酉/511

鑑湖女俠成仁一周紀念祭文 戊申/511詩文集(下編)

卷五 明遺民錄

明遺民錄敘/515

孫夏峰先生傳第一子博雅附/517

刁、王、顏先生傳第二/520

劉繼莊先生傳第三/523

張覆輿、申鳧盟先生傳第四/526

王仲先生傳第五/527

劉賸庵先生傳第六友陸玄泓附/529

梁公狄先生傳第七兄以楠王世德附/531

張、杜二先生傳第八/533

彭、張、李三先生傳第九/534

劉雪舫先生傳第十金肖孫附/537

夏李張孫范五先生傳第十一/539

王克承先生傳第十二趙士通樊夢斗李可楨附/541

韓石耕先生傳第十三彭之燦崔子忠附/543

張衡宇先生傳第十四張應泰楊潔王業隆齊汝漢馮賢附/545

張蒿庵先生傳第一/546

徐東痴先生傳第二毛如瑜趙士哲董樵李涵王道增安毓愨附/549

二姜先生傳第三子寓節安節實節附/550

盧德水先生傳第四/552

鄭惠人先生傳第五/554

傅青主先生傳第一張濟子眉附/555

閻牛叟先生傳第二/559

趙平符李鳳石二先生傳第三王顯名附/560

劉郭二先生傳第四宋之弼附/562

范衛王郭四先生傳第五徐行李重熙趙需附/564

卷六 雜 著

《五石脂》、《百尺樓脞錄》說明/569

五石脂/574

百尺樓脞錄/707

神農列山氏/707

爰氏系出自陳/707

隨清娛/707

屈原通譜諜[牒]之學/708

讀吳江縣誌/708

再讀吳江縣誌/709

三讀吳江縣誌/709

四讀吳江縣誌/710

謝氏世系圖/711

五讀吳江縣誌/711

清初赫圖阿喇四祖考/712

以上總稱六祖/713

南關北關考/714

明清遞嬗之往跡/714

南社雜佩/717

巢南詩話/751

黃由軼詩/751

丁遜學遺詩/751

王叔承金山詩/751

潘江如/752

冷士嵋/752

邢孟貞/754

邢孟貞二/755

太史椅/757

靈谷寺殘梅/758

管紹寧/758

金陵十六樓/759

南市樓 在城內斗門橋東北/760

北市樓 在城內幹道橋東北/760

集賢樓 在瓦屑壩西/760

樂民樓 在集賢樓北/760

謳歌樓 在石城門外/760

鼓腹樓 在清涼門外/761

清江樓 在清涼門外/761

石城樓 在石城門外/761

來賓樓 在聚寶門外之西尚有來譯橋/761

重譯樓 在聚寶門外之東尚有重驛橋/761

輕煙樓 在西關南街/762

澹粉樓 在西關南街/762

鶴鳴樓 在西關中街之北/762

醉仙樓 在西關中街之南/762

梅姸樓 在西關北街/762

柳翠樓 在西關北街/763

松陵先哲詩拾/763

徐弘基/764

焦弱侯/765

留京上元篇/766

焰歌/768

朱嗣宗洗影樓詩/769

朱震青相國遺詩/771

徐仙里/773

王定/773

顧英玉世系/773

病倩詞話/778

江城日札/784

祠山神廟/784

村寺石幢/784

三高畫像勒石始末/784

范順陽/785

石刻孫覿啟及董思白書/785

漁父詞/785

玄真子吟/786

蘇州府志序/786

修志期限/786

縣界/787

凌太常以姊節得官/787

韓襄毅軼事/787

楊公厚德/788

貨殖食貨實業/788

方塔殘經/788

亨泉井闌跋尾/790

丁四娘白瓷觀音/790

十廟前朱文公祠/791

上谷重修義井/791

粵台殘瓦/792

紅板橋邊瑣記/793

紅板橋/793

六朝倉磚/793

鐘山龍泉庵題名/794

大本堂/794

明太祖悔欲遷都/794

明宮多雷火/795

孝陵三園/796

湯山/796

半山園/797

神烈山/797

北極閣/797

內橋/798

卷七 詩學綱要

敘/801

第一篇 詩之名義/803

第二篇 詩之起源/804

第三篇 詩學之成立/807

第四篇 楚辭之勃興/809

第五篇 謠諺之雜出/812

第六篇 樂府之發軔/819

第七篇 五言之特倡/826

第八篇 七言之嗣響/829

第九篇 雜言之紛起/834

第十篇 建安七子之競爽/843

第十一篇 魏晉兩朝之遞降/847

第十二篇 南北之浸微/856

第十三篇 隋時之迴蕩/861

第十四篇 古今體詩格之成立/865

第十五篇 唐詩之極盛/870

第十六篇 兩宋之中衰/893

第十七篇 金元之偏霸/904

第十八篇 朱明之復古/910

第十九篇 清詩之蕃衍/922

卷八 辭賦學綱要

辭賦學綱要敘/931

第一章 總論/932

第二章 荀卿案:荀卿在屈宋之後,今為編輯上利便計,特提列於前/937

第三章 屈原/943

第四章 宋玉唐勒景差/950

第五章 楚辭雜評/960

第六章 西漢上賈誼/965

第七章 西漢中司馬相如/968

第八章 西漢下揚雄/986

第九章 西漢諸名家合論/997

第十章 東漢上班張/1007

第十一章 東漢中王逸父子

附 馮衍蔡邕馬融禰衡1022

第十二章 東漢下建安七子/1032

第十三章 魏晉/1034

第十四章 六朝/1045

第十五章 唐宋/1059

卷九 附 錄

陳去病年譜簡編 俞 前 殷安如/1067

編後記 劉潁白 殷安如/1107

卷十 浩歌堂詩鈔外編

題《黑奴籲天錄》後 癸卯/1115

讀史三首/1115

《建州女直考繪圖》題詞/1116

《揚州十日記繪圖》題詞/1116

《忠文靖節編繪圖》題詞/1116

《嘉定屠城紀略》題詞/1116

古意 甲辰/1117

味蓴園看焰火/1117

蘆區重過陸郎甫、郭頻伽故居/1117

拜楊維斗先生祠/1117

歇浦病中哭陶亞魂/1118

偕光漢子觀汪笑儂《桃花扇》新劇/1118

八月十九日之夕,春仙園主熊文通以續演《桃花扇》見招,因偕同人往與

斯會。棖觸舊感,情不能已。爰各贈絕句一章/1118

觀《縷金香》新劇/1118

偕笑儂觀《玫瑰花》新劇/1119

喜得力山、朴、魯林、薇伯海外書/1119

贈某君/1119

國旗/1120

感時/1120

一望/1120

題天梅《萬樹梅花繞一廬卷子》 丁未/1121

《神州女報》題詞/1121

無畏、天梅、亞廬、嘐公翩然萍集,喜成此什 戊申/1121

絳雲 庚戌/1122

歲暮雜感/1122

病中得亞子書四章/1123

戲作/1123

雜感/1124

讀長卿傳有感/1124

秋海棠/1124

白秋海棠/1124

煙雨樓題壁/1125

惻惻 辛亥/1125

久病不痊有作/1125

疾起還吳有感/1126

有悼/1126

寶鼎/1126

金屋/1127

春遊八首集定公句/1127

自題《蝶戀花》詞後再集定公句/1128

西湖游唐莊賦此/1128

春暮二首/1128

有柬/1129

春夜苦雨/1129

題水仙花畫幅/1129

潮江騁望 壬子/1130

自岱宗下降,小憩龍泉觀有作 甲寅/1130

趵突泉一首/1130

長沙有贈/1130

漢元席上示天梅、次公/1131

刊《蒙藏議》成,率題一首/1131

和亞子觀春航《貞女血》即事,贈子美之作,次一廠韻/1132

題梅陸集/1132

龍泉觀贈女尼/1132

崇效寺看牡丹,分韻得“巴”字/1132

新年辭/1133

為泉唐汪彤靜姝女士畫《微波落木圖》題詩 乙卯/1133

都門崇效寺立夏得兩絕/1134

題天梅《風木圖》 丙辰/1135

和馮秉鈞五十壽誕/1135

書高天梅詩後 丁巳/1135

過柳棄疾家夜話/1136

惜別詞 八首有序/1136

述懷二絕/1137

自居庸關南騎,行入口,漫成/1137

過蕭氏新居 戊午/1137

留潮陽蕭氏宅,值颶發,不得還,雜成四絕/1138

潮陽歸舟/1138

禺樓清尊集第六集得“無”字 己未/1138

十年十一月六日,偕十眉重過斜塘,與亞子、玄穆

諸同人會飲酒家有作 辛酉/1139

樂國和亞子/1139

贈張冀嬰女士/1139

中夜聞雞,苦不得睡,和亞子韻/1140

李花曲/1140

彩雲詞/1140

留別探珠吟舍疊前韻/1140

奇淚一首和亞子疊前韻/1141

海上招亞子、十眉小飲,亞子即席有作,余亦繼聲/1141

贈小眉、無忌/1141

樂天吟/1141

禁臠一首疊用歌韻/1142

與十眉把酒深談,並簡亞子,疊馨兒與亞子唱酬韻/1142

燈紅三首疊前韻/1142

重過樂天,倒疊歌韻/1143

凱歌一章疊前韻/1143

題《蓬心草》後寄亞子/1143

歸自蜆江,忽桐君急遞來招,因馳赴之。相見囅然,

已復掩涕,若不勝情。貽以兩律,索亞子和/1144

明日重贈桐君,用歌韻,迴環二首/1144

闃寂二首/1144

吳門阻雪,雜用歌韻二首,索亞子和/1145

上燈時節重晤桐君,備悉近況。再用歌韻,得二首,仍索亞子和/1145

贈鄧籍香先生 壬戌/1146

題鴛湖雙槳圖/1146

五十造像自題/1146

卷十一 浩歌堂詩鈔後編

寒夕歸孝友舊業。碧草盈階,筍芽怒發,殊異荒寒氣象,為書叢桂間 甲子/1149

故宮雜詠/1149

贈雪竇 丁卯夏日在上海/1150

勖侍兒/1150

孟秋下浣八日梁溪席上/1150

丁卯仲秋八月有事於孝友公祠。既畢祀,閒步清陰,

見碧桃枝上有實爛然,喜而賦此/1151

新都口號/1151

吳斯千以《苦熱詩》見示,值新涼中人,因別作二首答之/1152

促織吟四章示季新/1152

絡緯吟/1152

偕溥泉、理鳴、群士泛舟玄武湖/1153

溥泉述湖中水鳥晨夕喧聒,清絕可聽。予因此而韻之,得詩兩絕,博同游一笑/1153

總理奉安,病不克赴,詩以紀哀/1154

與楊少筠、周仲良、狄君武、朱佛公、張亞潛諸子話香山公遺事一首/1154

揚州和亞子韻,示同游諸子並塵思緘、蔚西、蘅意諸丈/1155

疊韻呈思老/1155

趙伯先祠堂和亞子韻/1155

綠楊村小憩/1156

和懺慧瘦西湖作/1156

和懺慧贈翼謀韻/1156

隋堤弔古/1156

晚坐松寥閣,和慧子韻/1157

和懺慧湖上見寄之作,並示翼翁/1157

玄武晚歸,小飲秦淮之作/1157

己巳開國紀念,與慧子、小淑及寄女林隱游黃龍洞攝影/1157

又題《人比黃龍》影片/1158

焦山偕小淑觀落日,賦示諸賢/1158

晚興一首/1158

松寥閣和小淑韻/1158

聞雁/1159

有寄(四首)/1159

邗上紀游/1159

徐王府故園海棠被雷雨摧殘極矣,示懺慧、翼謀、亞子、震初/1161

思老、蔚老、蘅薏、翼謀諸子招飲枕江閣,歸舟即景/1161

焦山醉歸,翼謀復飯之於別館。同座吳君因言,去臘曾為予推命,賦此以謝/1161

馨兒東渡,亞子有詩送別,賦此致謝/1162

十九年五月二日曼殊十二周年忌,和亞子 庚午/1162

京滬道中雜感,寄亞子、懺慧/1162

枕上憶香山故邸/1162

總理奉安周年,恭謁陵寢,晉謁梓宮,禮成感賦/1163

七月一日值天貺節,合新舊言之,則予與亡婦安霞均生辰也,感成一律/1163

哭梓琴/1163

再哭梓琴/1164

七夕自焦山還吳門/1165

盧青海招飲,話總理及伯先、英士諸公軼事感賦/1165

自題照片詩/1165

台城騁望,遂過後湖,示蔡潤卿、張遠輝/1166

夢得落木二句,因足成之/1166

再展先墓有作/1166

頫卬/1167

歲晚夢得百年一聯,因足成之/1167

夢得烈士句,為兒啼所覺,曉起才足成之/1167

高蘇道中/1167

達兒彌月,攝影戲題/1168

六十述懷詩四首 癸酉/1168

卷十二 百尺樓叢書補輯

舞台掌故/1173

軒渠志/1178

《清秘史》卷上/1182

《清秘史》序光漢子/1182

《清秘史》敘棄疾子/1184

《滿洲世系圖表》總序/1185

《滿洲世系圖》並序/1187

滿洲世系表/1190

《二百四十年間中國舊族不服滿人表》並序/1196

滿洲職官前後異名表/1199

《清秘史》卷下/1200

佛庫倫不夫而孕/1200

滿洲先世事略/1200

奴酋用美人計以併吞各部/1201

奴酋文書之狂悖/1202

袁督師與皇太極書/1203

皇太極通州安民告示/1204

漢奸慘報/1205

洪承疇降虜始末記/1205

建虜入關手段之變遷/1206

金之俊限制滿洲策/1207

多爾袞之盜嫂/1208

福臨命樂工歌《萬古愁》以侑食/1209

滿人不愛漢土之證據/1210

玄燁納其姑為妃/1210

胤禎築雍和宮以供奉淫具/1211

胤禎之篡位與血滴子之利害/1212

弘曆之非滿種與易服色之不成/1212

下江南之苛求與其暴虐/1213

沈歸愚為乾隆捉刀及其戮屍之原因/1213

和珅查抄事略/1214

林清闖宮始末記/1215

安得海之嬖倖/1216

載淳夭折之原因與立嗣之實錄/1217

那拉氏虐殺兒媳之原因/1218

鹹豐嫡妻鈕祜祿氏致死之原因/1219

載湉之痴狀/1219

那拉氏逸事/1220

管供奉小傳/1220

滿洲人之賣娼/1221

滿洲人之落魄/1222

滿洲人之劫盜/1222

滿洲人之詐欺/1223

附錄/1223

吳三桂借兵始末記/1223

吳三桂殲明之原因/1225

永曆皇帝遺吳三桂書/1226

吳三桂反正之檄文/1227

明清最初之交涉/1228

虎倀遺恨/1233

第一 編者自敘/1233

第二 李光地之蠟丸疏/1235

第三 李光地之《施將軍逸事》/1236

第四 施琅之《密陳海上情形疏》/1238

第五 施琅之《請蠲減租賦疏》/1240

第六 施琅之《請收拾遺棄人才疏》/1242

第七 結論/1243

永明皇帝殉國實紀/1244

明季瑣聞/1249

粵游雜記/1251

廣州雙門/1251

廣東通志/1252

鉤割雀閣雀/1252

孔廟/1252

學堂獎勵/1253

罷科舉/1253

六榕寺塔/1253

君臣冢/1253

水利/1254

吳越事略/1254

蛋戶/1254

革命閒話/1255

雪恥學會/1255

中國教育會/1255

《警鐘日報》與《大舞台》雜誌之被封/1256

吊鄒陳兩君子詩/1257

義勇隊與軍國民教育會/1258

浩歌堂近譚/1259

陳鑒索債市書/1259

黃楊集/1260

垂虹亭畔之一幕哀劇/1261

江南風雅/1263

東吳棹歌/1264

出門/1265

南邦黎獻集/1265

清明看花/1266

郭青天/1266

西湖花神廟/1267

扈倫四國/1267

石倉詩選/1268

盛啟東/1269

盛逮李乾/1271

盛宏盛昶/1272

盛應期議改漕河疏/1273

龐山龐氏/1276

周莊陳氏墓誌之新發見/1281

龐山龐氏元明兩朝世系圖/1282

卷十三 巢南文集外編

興西學必先正名說/1285

江震物產表敘例/1286

歌泣集/1287

揮戈錄/1291

警告某青年書/1293

論中國不與俄戰之危險/1295

告女優/1297

張蒼水二百二十六周年忌祭文/1300

湖北鄉土歷史教科書敘/1301

湖北鄉土地理教科書敘/1302

江西鄉土歷史教科書敘/1303

江西鄉土地理教科書敘/1304

直隸鄉土歷史教科書敘/1305

直隸鄉土地理教科書敘/1306

清史談叢/1307

一 清初赫圖阿喇四祖考/1307

二 南關北關考/1308

三 明清嬗遞之往跡/1308

開國之攝政王耶/1310

《中國公報》祝詞/1310

《江蘇大漢報》發刊詞/1312

對於《新中華報》失火之感言/1313

嗚呼!邊陲之風雲急矣/1315

東鄰之危機一發/1317

清明日之感想/1317

洪述祖醜史補遺/1320

鏡台詞話/1321

紫金山考——關於中山陵寢建築之商榷/1325

一九二七年杭州市民公祭鑑湖女俠秋瑾祭文/1327

提柳亞子任縣誌總編纂議案/1328

補編後記/13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