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六韐

陳六韐(1577~1647),字子儀,號參周,晚年自稱二漳山人,後人稱為二漳先生。明代感化里(今溪南)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主管繕寫文書。崇禎五年(1632)被派往兩廣巡視,次年任禮部郎中,崇禎八年(1635)升任天津兵備道。

人物簡介

陳六韐(1577~1647),字子儀,號參周,晚年自稱二漳山人,後人稱為二漳先生。明代感化里(今溪南)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主管繕寫文書。崇禎五年(1632)被派往兩廣巡視,次年任禮部郎中,崇禎八年(1635)升任天津兵備道。陳六韐到任後,撫恤民眾,革除積弊,興辦水師,整頓軍旅,在險要的地方建築興濟城,加強防禦力量。崇禎九年(1636)改任武德道(山東德州),十年(1637),因受朝廷內宮太監陷害,陳六韐罷職歸里,築樓隱居,不再出仕。十七年(1644)甲申之變,明朝覆亡,陳六韐“撫膺痛哭數日,鬚髮皆白”。清順治三年(1646)朱聿鍵入閩,企圖恢復明王朝,不久敗亡。次年(1647)2月,朱聿鍵部屬陳國祚率兵襲擊漳平,有人密告與陳六韐有關,知縣戴真學派兵追查,陳六韐報國之志堅定,於是就在自家土堡自焚殉節,終年70歲,從死家屬10餘人。陳六韐盡忠明朝壯烈感人,為後世所傳頌。清乾隆帝憫其行,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賜謚“節愍”。

生平事跡

萬曆二十二年(1594)入庠,二十五年(1597)補廩,光宗即位時(1620)選為恩貢。
天啟七年(1627)順天中式舉人。崇禎元年(1628)考中進士,授中書舍人。
崇禎五年(1632)被派往兩廣巡視。次年任禮部郎中,“分考北闈”,崇禎八年(1635)升任天津兵備道。他到任後,撫恤民眾,革除積弊,興辦水師,整頓軍旅,在險要的地方建築興濟城,“增肅寧之垛,浚交河之川”,置備守御工具,加強防禦力量。他還採用“寓兵於民”的辦法,通知所屬各縣每10甲選派1人當兵,5天1操,輪流更替;又“仿周官田賦之法令”,每戶每月出錢5文,1年60文。防務得以鞏固。故其任內“河間、景州、任邱、靜海諸郡縣,臂指相連,屹然為畿南保障”。朝廷派內宮太監盧某為監軍,盧到處敲榨勒索,陳獨與抗禮。盧懷恨在心,欲加陷害。吏部尚書謝陛“恐其構禍”,將陳調任武德道(今山東德州)。時武德道附近的良鄉、雄縣已失守,德州岌岌可危,陳為山東巡撫出謀劃策,鞏固城防。不久京城吃緊,陳毅然組織兵眾3000,攜帶糧食,入衛京城。因受盧某中傷、陷害,崇禎十年(1637)罷職歸里,築樓隱居,不再出仕。
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清順治三年(1646)唐王朱聿鍵入閩,企圖恢復朱家王朝,不久敗死。次年2月唐王舊部陳國祚攻打漳平,因涉嫌勾連,知縣戴真學派兵捕陳。陳自忖必死,於二月二十五日在自家土堡自焚殉節,從死家屬十餘人。死前賦詩明志:“四載泣孤臣,空辜夕與晨;居旁無止水,盼斷石嶙峋。”“莫後夷齊死,前慚忠顯身;衡陽山未圮,樂與祝融親。”“瘞骨非吾子,銘心及汝曹;九霄懸日月,一死等鴻毛”。順治六年(1649)長子陳金書為其“重理棺衾”,葬於長榮的田地村。乾隆帝憫其行,於四十一年(1776)賜謚“節愍”。
陳博覽群書,尤喜讀孟子,終身以為指歸。曾說:“惟在捨生取義,盡之而已”,“千秋青史筆,一死白臣心”。所著詩文,多有抨擊時政,為民請命之作。他有樸素的民主思想,認為做官的應“約己惠民,恭上勤民”,上親民民亦親上,上下交相親”,“愛惡去存,與百姓共之”。他在《松關吟社記》寫道:“余既久困於時,落魄不能治家人生業,日惟旦暮之資是急……。鄉鄰之富人貸我粟十餘石,可少紓內顧之憂。”可見其家居生活之清貧。
著有《二漳詩文集》若干卷。

其他

皇賜品御巾

溪南長榮陳氏家族所藏,據說是明崇禎皇帝御賜給陳六韐的一條布帛浴巾(俗稱御巾),長2.48米,寬48厘米,繡有二首詩(篆書):
國正人心順,官清民自安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御巾兩端繡有圖案文字:
長命富貴 金玉滿堂
福如東海 壽比南山
這件御巾一直被陳氏家眾傳為珍寶,每逢祭節,高桿奉豎,供裔人瞻仰。

藝文選錄

陳六韐遺詩三首
據《漳平縣誌》記載:“公自焚堡內,於垣外素衾一幅,題詩三首”。
四載泣孤臣,空辜夕與晨;
居旁無止水,盼斷石嶙峋。
莫後夷齊死,前慚忠顯身;
衡陽山未圮,樂與祝融親。
瘞骨非吾子,銘心及汝曹;
九霄懸日月,一死等鴻毛。
讀《二漳詩集》
林得震
先生生是忠顯身,慷慨一死俱成仁。
先生生與石齋友,先後一死俱不朽。
長瀛山上仰高風,不就止水投祝融。
一炬心同白日白;九泉魂伴紅顏紅。
我讀先生《二漳集》,歸田自安鴻羽蕺。
《小雅》不聞誹怨辭,放臣豈作新亭泣
百年耿耿忠孝忱,發為敦厚和平音。
論詩格在慶曆上,至情至性超高岑。
平生知己相期許,真賞真評非諛語
後學何能贊一詞,但覺古香流墨楮
遺衾一幅詩數行,自甘焚玉崑崙岡。
地下若逢劉與黃,定欣同調賡和章。
黃石齋(黃道周)先生評《二漳集》詩,稱:五言字字遒上,意格深老,慶曆而上,此為長城得滄溟聲響,而情理出於高岑,自是近人所未能到。又評七言,謂:雄渾高寄,是此道正宗。覺七子尚有雕鏤之苦,晚近益多寒瘦之態。岑高上下足定其倫,吾鄉惟有鄭祠部,當時亦推孫太初。此道分明看天分,枉煞時人坐讀書。此總評也。至各首俱有評語,不能備錄,亦足以見先生為石齋先生所心折矣。
錄自詹柏山編纂的《漳平市區景觀與宦跡》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