陬市鎮

陬市鎮

陬市鎮原名陬溪,後因此地為沅水木材集散中心之一,加之產桂花糖出名,集鎮逐年繁榮,成為僅次於桃源漆河的集鎮,逐改為陬市鎮。陬市鎮工業門類齊全,有化工、食品、紡織、建材、印刷、飼料等38個行業,工業產品580多種,民營企業75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五家,分別是長島橡膠廠、昌盛鋼球廠、三尖飲料廠、湘魯萬福糖業有限責任公司、裕東紡織廠。陬市鎮現有路113.4公里,總道路面積761200平方米,其中鎮區街道13.4公里,面積147200平方米,城區普通瀝青路面1.6公里,面積7350平方米。

基本信息

陬市鎮簡介

陬市鎮鄉下美景陬市鎮鄉下美景

陬市鎮位於桃源縣城東北20公里的沅水北岸,有近500年的文明史,明嘉靖年間初步形成集市。清朝時代,由於經濟不斷發展,成為“一邑巨鎮”,稱“陬溪市”。“陬”即“角落”之意,“溪”指今五桂村至觀音橋進入沅水的一條溪流,因陬市鎮建於此(以觀音橋為中心),所以取名為陬溪市。

陬市在歷史上是桃源縣的第一大商業重鎮。清末,因沅水陬市地段有三洲分流(洋洲、蘆池洲、李家洲),面寬流緩,四川、貴州和湘西木商竹幫來到陬溪,把持沅水一帶碼頭經營竹木運銷業務,使陬溪發展成為湖南省最大的竹木集散市場,有市民數千戶。民國時期,鎮區街道沿沅水呈帶狀發展,分成上、下兩段(街);後陬溪之名漸演變為陬市,曾有“小南京”的美聯譽。

陬市鎮圖片2012下旬新動態陬市鎮圖片2012下旬新動態

1943年冬(民國32年),陬市鎮被日本侵略軍焚毀,居民逃避他鄉。抗日戰爭勝利後,因竹木運銷業空前興旺,鎮區迅速恢復。解放後,1952後建成解放街,從此集市貿易十分興旺。在陬市經營的竹木商48家,登記註冊的工商戶3000多戶。1956年全鎮社會銷售總額1.2億元,隨著常德至桃源

、常德至慈利公路陬市交匯,陬市成為水陸交通樞紐,鎮區迅速沿公路線擴展。

上世紀70年代,一批縣屬和常德市屬工業企業相繼在陬市興建,使陬市橋港以東迅速成為工業區。80年代以來,人民政府依靠改革開放政策,充分利用公路運輸優勢,提供多種方便條件發展傳統工商業。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城區面積達到3.28平方公里,房屋建築面積60多萬平方米,街道總長7641米。2004年,全鎮31個村,4個居委會,1個社區,總面積105平方公里,總人口557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000人,200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0億,財政收入16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是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常德市的衛星鎮。

陬市鎮多年來大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據本鎮資源特點,以建立特色基地為依託,以點帶面,拉動全鎮的農業經濟向更科學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陬市鎮陬市鎮

一是發揮糧食和棉花生產區的優勢,將

品種更新換代,建立了優質晚稻核心生產基地,鼓勵推廣發展優質高產稻,種植優質早稻2.5萬多畝,優質中晚稻4.2萬多畝,動員和組織長樂、印山等村150餘戶與金健公司簽訂制種契約,落實制種面積700多畝。

二是放手發展畜牧業,以三江禽業為依託,培植擴大養殖基地規模。三江禽業公司成立於1998年,現有固定資產200萬元,有國內先進的全自動孵化機10台,可孵化種雞300萬羽,下設種雞場一個,占地30餘畝,商品雞飼養分場一個占地60餘畝,可飼養商品雞50萬羽,該公司利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定期進行信息、技術、防治等培訓,幫助民眾發展養雞。如今養雞大戶已發展到13個村,3000餘戶,養雞年產值可突破3000萬元。

三是積極發展特色產業,鞏固和擴大特色示範基地範圍。其中以竹林、鸕鶿洲、新堤等村為中心的蔬菜基地面積達6000畝;以竹林、李家崗、郊區為輻射的苗木基地面積已達3000畝;以茶安、新堤、竹林為中心的優質棉基地面積已達5000畝;以東林為中心的休閒農業基地正在形成。陬市鎮工業門類齊全,有化工、食品、紡織、建材、印刷、飼料等38個行業,工業產品580多種,民營企業75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五家,分別是長島橡膠廠、昌盛鋼球廠、三尖飲料廠、湘魯萬福糖業有限責任公司、裕東紡織廠。

陬市鎮陬市鎮

湘魯萬福糖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是始建於1996年的萬福大米廠,2003年由東林搬遷至李家崗,征地30多畝,現有兩條優質大米加工生產線,一條日產100噸的高麥芽糖漿生產線及高蛋白飼料生產線,從業人員200多人,年創產值80

00萬元,後來又重新征地,進行三期擴改。私營企業昌盛球廠擁有鋼球生產設備42台(套),96年投資150萬元引進脂肪酸生產線,具有年創產值2400萬元生產能力。全鎮現共基有登記註冊個體工商戶1500多戶,從業人員10000餘人。全年產值1.8億元。

交通、通訊、能源、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迅速,省道1848、1801線及新建的三石陬公路從東西、東北、南北貫穿全鎮,2002年開始修建的常張高速公路在陬市鎮高灣建有大的互通。陬市鎮現有路113.4公里,總道路面積761200平方米,其中鎮區街道13.4公里,面積147200平方米,城區普通瀝青路面1.6公里,面積7350平方米。砼路面11.8公里,面積139850平方米。鄉村白色路面72公里,面積34900平方米。瀝青和砼路面28公里,面積265000平方米。城鎮道路總體是棋盤放射型,已建成道路16條,其中42---56米路面主幹道4條,28---34米次幹道2條,12---18米支幹道10條。

陬市鎮陬市鎮

2004年10月底,政府又開始啟動了中心街改造工程。沅水城區段可停泊5000噸船舶,日吞吐量為1500噸,1993年投資千萬元開通4000門程控電話現有固定電話用戶9000戶,行動電話用戶1.8萬戶,並有撥接和寬頻網可供選擇,全鎮現已有400多網際網路用戶。1994年投資百萬元建成陬市有線電視台擁有有線電視用戶10000多戶,全鎮31個村已有20個村

開通有線電視,陬市鎮自來水廠始建於1981年,供水管道45公里,復蓋鎮區範圍及9個村的自來水供應;日供水量13000多噸。1996年建成11萬伏國家中型變電站314、318供電專線4條。1994年投資300多萬元對各中、國小進行擴建改造;1995年投資140多萬元興建陬市中學科教樓和風雨操場。

桃源縣第三中學是常德市名優學校,座落在陬市城區,師資力量雄厚,每年向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6000多人;1959年,陬市鎮工人診所,更名為陬市鎮人民醫院,1993年11月22日升級為桃源縣第二人民醫院,床位110張,共有醫護人員200多人,其中有技術職稱的100多人,高中級醫務人員50多人,且醫療設施齊全。獲省愛嬰醫院、縣百姓放心醫院稱號。市場及公共服務設施比較完善,全鎮共有大型綜合市場4座,1999年修建的占地28畝擁有400多個攤位的興盛街商貿市場,1995年由工商市場服務中心建成的陬市大市場,還有陬市農貿市場以及上街糧油市場,很好的規範了城區的經營秩序。1996年投資200萬元,建成的陬市鎮停車場,能停上百輛長途客車。1995年機構改革,原陬郊村、原淤畲田鄉與陬市鎮全並建立陬市鎮,原陬溪區公所、原畲田鄉政府建制同時撤銷。

座落在陬市鎮灑鋪村的陳兆森烈士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清明,掃墓者絡繹不絕。為了平垸行洪,1998年洋洲村550多戶,2100多人舉村全遷移民至陬市鎮城區。

陬市鎮轄

下街、上街、解放街、興盛街、李家洲、萬家咀6個居委會;崇慶、酒鋪、五桂、毛家橋、指防(口)、東林、高灣、高家崗、朱家崗、長樂、戴家口、李家崗、楊家巷、三里舖、畹田、郊區、茶庵、新堤、鸕鶿洲、竹林、畲田(坪)、塞水(庵)、鹿田(坪)、黃溪港、馮家壋、印山(庵)、神仙橋、土地坡、長嶺、黃花(橋)、洋洲31個村委會。郵編:415701

歷史沿革

陬市鎮陬市鎮

據《桃源縣誌》記載:陬溪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安福縣(今臨澧)界,南經觀音橋入沅。地名以陬溪命名。 陬(zōu),意為角落。所謂山陬海隅,即山之腳海之角的意思。

陬溪地名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天,八洞神仙中的張果老挑著一擔水桶,來到洞庭湖北岸取水。他一擔水挑起來,洞庭湖水竟一下子降了三尺。他正待離去,突然來了成百上千的老百姓。他們齊跪在張果老面前說:“大仙,救救我們吧!洞庭北岸一帶,已經百日無雨,糧食無收,飲水也很困難了。”張果老放下擔子說:“好吧,我給你們挑幾擔水去就是了!”百姓大喜:“謝謝大仙大仁慈愛民!可是,這么多水,裝在哪兒呢?”張果老摸了摸腦殼:“有了!有了!”只見他顯出法身,身子高入雲端,扁擔長約萬丈,威武極了。他在洞庭北岸猛跳了八下,落腳處留下了十六個大坑。然後,將桶中的水分別倒入這十六個大坑中,坑坑都裝滿了。這就是現在的楓樹上八湖(潭家湖、周家湖、草湖、童家湖、泥鰍湖、蘇家湖、田湖、劉家湖)和陬市的下八湖(楊家湖、巴巴湖、太子湖、長樂湖、李家湖、戴家湖、何家湖、毛家湖)。雖然十六個湖裝滿了水,可是百姓們還是長跪不起。張果老莫名其妙了:“你們還要什麼啊?”百姓們說:“大仙,這些水坑要是又遇上今年這么大的旱情,會幹涸的,我們又上哪兒去找水呢?”張果老想了想說:“有了!”順手將扁擔一頭點在洞庭湖中,隨手一拖,彎彎曲曲的一道溪流開出來了,洞庭湖水嘩嘩倒流入上下十六湖。張果老笑著說:“今後你們就不用愁了!天干時,你們管好湖水;漲水時,讓水流入洞庭湖。保你們年年豐收,歲歲太平!”百隆們叩謝張果老。張果老哈哈笑著說:“這條溪在洞庭湖一角,就叫陬溪吧!”

常德河洑犀牛岩是個有些神秘的地方。沅水河道在這裡突然向內彎進一個半圓形的凹形,面積大約有一兩千平方米吧。凹形的上方是一座小山包,下方是一片鍺紅色的砂岩,這就是著名的犀牛岩。沅水流過犀牛岩後,產生一個又一個的鏇渦,連綿不斷地向下流去。尤其在漲水季節,在犀牛岩這段水面上,直到河中央都是一個個巨大的鏇渦。“洑”的字面意義中有“鏇渦”的意思。

《水經注·沔水》中記“又東為淨灘,夏水急盛,川多湍洑。”稱流水因急盛而產生鏇渦為“湍洑”。這也許是“河洑”地名的一個由來吧。那片鍺紅色的砂岩從水面伸出,最高處大約有十來米高,水下有多深,誰也不知道。聽老人們說,很久很久以前,當河水暴漲時,有人曾看到從這個凹形的水面底下衝出一隻木槳,上面寫有“四川娥眉”的字樣。又傳說犀牛岩這裡出紅尾紅眼的鯿魚,說是犀牛岩下面有一條暗河通到四川峨眉山,這些紅尾紅眼的鯿魚就是從這條暗河裡出來的。

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還真發生了這種事。大約是一九七五年前後,連續兩年從犀牛岩口出了兩次紅尾紅眼鯿魚。據說第一次出了八千多斤,第二次出了一萬多斤。兩次都被河洑對面桃源木塘坪的一個生產隊捕獲了。還聽說這個生產隊的勞動日價值一下子從幾分錢一天漲到幾毛錢一天。這是一個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去探究的謎。

經濟工作

2012年3月21日,陬市鎮召開2012年經濟工作會議,會議傳達了縣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布置了2012年各項工作任務。

會上,鎮黨委書記文承喜對該鎮2012年總體目標定位進行把握,該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工業強鎮、和諧陬市”的戰略目標,全力打好工業發展、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及綜治維穩四大戰役,確保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規模工業值增加25%,財政收入確保增長18%,固定資產投入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人口自然增長控制在1.5‰以內。

重點抓好計生、社會穩定、黨建工作,完善績效考核,嚴格落實各項工作責任。文承喜對黨建工作明確了要求,開展好創先爭優活動,做好黨員發展工作,按時將遠程教育,村部建設抓好落實,要結合國家政策,加快陬市發展。文承喜還就計畫生育、對綜治維穩、安全生產、項目建設等工作部署和強調。

鎮長董文武傳達了縣委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學習了相關檔案,明確了鎮村各級幹部要統一思想、服從大局;宣布了2012年的領導分工、績效考核、村幹部管理制度等,並對計畫生育、項目建設、政府工作進行了強調。

行政區劃


陬市鎮下轄村:

崇慶村

酒鋪村

五桂村

毛家橋村

指防村

東林村

高灣村

高家崗村

朱家崗村

長樂村

戴家口村

李家崗村

楊家巷村

三里舖村

畹田村

郊區村

茶庵村

新堤村

鸕鶿洲村

竹林村

畲田村

塞水庵村

鹿田坪村

黃 溪港村

馮家當村

印山庵村

神仙橋村

土 地坡村

長 嶺崗村

黃花橋村

洋洲村

人口數據

陬市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3587


27232


26355

家庭戶戶數

15927

家庭戶總人口(總)

53469

家庭戶男

27155

家庭戶女

26314

0-14歲(總)

10360

0-14歲男

5406

0-14歲女

4954

15-64歲(總)

38429

15-64歲男

19687

15-64歲女

18742

65歲及以上(總)

4798

65歲及以上男

2139

65歲及以上女

265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068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