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山吳氏祠

陡山吳氏祠

位於湖北省紅安縣城南26公里八里灣鎮陡山村。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是一組深三進,廣五間的古建築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10平方米。前、中、後廳堂間有庭院相間,廊廡相連。屋頂均有龍頭魚尾式飛檐。院、廊、門、廳、欄桿、梁架、牆壁、窗戶、屋脊、瓦面,或彩繪神話人物,或陶塑珍禽異獸,或木刻山川風物等。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湖北省
陡山吳氏祠VI-669

簡介

陡山吳氏祠在八里灣東北5公里的陡山村,建於1763年,前後三幢,廊廡相連,院、廊、門、廳、欄、梁、窗、脊、或彩繪神話,或陶塑禽獸,或木刻山川景物,其中的“武漢三鎮”和“金鼠戲葡萄”等尤為珍貴。陡山吳氏祠是一組深三進,廣五間的古建築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10平方米。屋頂均有龍頭魚尾式飛檐,或影繪神話人物,或陶塑珍禽異獸,或木刻山川風物,或石雕圖案花紋,均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雕歷史 鐫徽韻 展古風

吳氏祠堂布局嚴謹,庭院間隔、廊廡相連,渾然一體。但它最令人震撼之處,是它的雕功,它的出檐飛角、檐下斗拱、山牆、藻井等等,凡可雕刻之處,都刻有先賢勝跡、歷史傳說、戲曲故事、珍禽瑞獸、山川風物、奇花異草和各種花紋線腳,工藝精湛,造型生動,琳琅滿目,滿堂生輝,無不向來者展示著它那精湛的木雕藝術。
吳氏祠堂正面為重檐歇山式高大牌坊門樓,大門兩側各置一直徑為1米的圓形石鼓。大門橫樑上方陽刻隸書橫匾“家承賜書”,其正上方有陰刻楷書豎匾“吳氏祠”。檐下斗拱色澤如鐵,做工精細,斗拱下方彩飾各種人物、花紋。前幢後檐下雕飾的鳳凰展翅欲飛,作俯衝狀,似為此殿吸引欲落凡間。

..

吳氏祠前幢進深6米,分上下兩層,明間上層向院內伸出,形成一面積約40平方米的戲台,戲台與兩側鐘鼓室,後台連成一體,呈凸字形,由門道乾牆和16根圓柱支撐。正中有屏風、旁開上、下場二門,戲台正上方有八角形藻井,彩繪“太極八卦”等圖案。其下檐正中豁出,鑲“觀樂樓”金字橫匾。柱間有大枋、懸枋,大枋與懸枋間有券柵。戲樓正面與正殿相對,兩側有迴廊,戲台配房與迴廊有過道相通,迴廊有台階與正殿相連,中間形成院落。迴廊上下兩層,上層有欄桿,下層曾有鼓皮隔扇門。迴廊既作通道,亦可作為看樓使用。
觀樂樓戲台前沿橫枋通長8米,高0.5米,採用浮雕與鏤空雕技法展現了武漢古鎮的壯美景致和繁華景象。看那浩瀚的長江從三鎮穿過,江上千帆逐波追浪,長江兩旁樓宇林立錯落有致,古樸典雅的黃鶴樓擁於其中,三鎮間拱橋飛架,橋上街上人流穿梭,姿態各異,表情不同,仿若武漢古鎮芸芸眾生仍在眼前,那街頭喧鬧聲如在耳邊。戲台上卻空空如也,沒有往日繁華喧鬧。
中幢為正殿,後幢為寢殿。中幢與後幢間有一天井,兩邊有廂房。牌樓及三重屋頂均裝有攢尖,其出檐飛角,檐下斗拱由特製磚件、精雕木件拼裝,檐口掛碗口大銅鈴,飛角吻獸保存完好,兩側為馬頭牆,龍頭魚尾式屋脊,山牆上方飾人物、山水花草彩繪。院落天井內屋檐下均有可收可撐的木質雨搭。
中幢正殿,原為吳氏族人供奉先祖,處理族中事務之所,由三十根圓柱支撐,進深約12米,殿前有石制欄桿,柱頭雕刻瑞獸,欄間浮雕先賢故事。殿中後部有一木製屏風壁,應為擺放祭台之處。殿內遍布各種不同內容的彩飾、雕飾。
繞過中殿屏風,及至後幢寢殿。兩殿間有天井,內有一對石砌花台,種植梅樹,兩側各廂房兩間,雕花隔扇門窗,分別鐫刻“魚”、“樵”、“耕”、“讀”四字,以鳳首龍紋為筆畫,構思奇特,筆畫流暢。隔扇上浮雕“西廂記”之類戲曲故事,寢殿進深約10米。正門為通排高5米有餘的雕花隔扇門,其內由六匹龍門梁架支撐。門額、立規、柱枋均由上好下江石條砌築,柱枋之間用赤紅石塊浮雕“文王訪賢”、“大禹耕田”、“二十四孝”等先賢人物故事。
據專家研究,吳氏祠的木雕藝術在湖北省民間雕刻中屬上乘水平,是當年木雕藝術流派“黃孝幫”的得意之作。

鄂東第一祠——陡山吳氏祠

據《吳氏家譜》以及祠堂大樑上的文字記載,吳氏祠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後毀於火災,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重修,不幸再次失火;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陡山在外經商的吳氏兄弟傾其數十年積蓄,帶頭髮起重修吳氏祠,族人紛紛回響,共耗銀萬兩以上,歷時兩年建成。

..

吳氏祠堂位於陡山垸的西南方,門前有小溪潺潺流過。遠遠望去,祠堂高高的牌樓異常醒目和氣派,翹起了龍頭魚尾式的三層飛檐,牌樓面上懸掛著一系列的銅鈴,稍有風過它就會發出悅耳的響聲。牌樓正中懸掛著一筆力遒勁豎匾,上書“吳氏祠”,牌樓內還有一塊橫匾,上面同樣也是龍飛鳳舞的四個大字:“家承賜書”,大門兩側高約7餘尺的石柱上鑿刻著“大禹耕田,文王訪賢”的楹聯。祠堂在建造上採取一進數重的風格,每重的用途皆有明確分工,形成前有牌樓,後有深院,中有大廳的格局。
走進大門,拾級而進,迎面是寬敞的大院,院落正中有兩株合抱的桂花樹,清朝同治年間栽種的,這棵百年丹桂曾幾度枯榮,現在仍枝繁葉茂,每逢金秋時節,香飄數里。
祠堂第一重是“觀樂樓”,這兩層木樓建在祠堂第一重進門處,樓梯在圍牆內東西兩側,可沿木梯上樓,站在祠堂進門處仰面而望,能看到樓頂部所繪的八卦太極圖,在八卦圖的外圍又是八幅畫,畫的是騰雲駕霧,登壇拜將之類的神話人物。這觀樂樓做工極為考究,全部為木材做成,梁、柱、幅上無一處不是雕龍畫鳳,鐫刻花鳥人物,樓頂用磚砌起高高翹起的有著優美曲線的飛檐翹角,角上用白玉雕刻有奇禽異獸。觀樂樓的主要功能是娛樂,在樓上沿四周“回”字形雕花壁板走廊,可以全方位地居高臨下觀看樓下歌舞戲曲表演,觀樂樓正中所坐的乃是族中族長,長輩及紳士秀才之類族中顯赫人物。
觀樂樓下四周,桂花樹周圍的空地處,全部用青磚鋪地,地面整齊而平坦,底下迴廊柱子間連線處用木雕花板相隔,這些花板刻工細膩,刀法嫻熟,所表現的內容也都出自史籍典故,如“文王訪賢”、“大禹耕田”、“群英會”等等。
尤其令人叫絕的是觀樂樓下9米長的樓檐木雕《武漢三鎮》,雕刻的是光緒初年武漢三鎮景象。氣勢恢宏,古樸典雅的黃鶴樓高高矗立,浩淼的長江從武昌、漢口流過,江上千舟競發,逐波追浪,三鎮間拱橋飛架,橋上人流簇擁,從人們的穿戴中可以看出有學生商賈士子工匠各色人等,服飾髮型皆為晚清風格,細看橋上有人倚欄而立,眉宇生動,似對江水幽思;有人氣宇軒昂、極目遠眺。萬千人像皆有喜怒哀樂,立體地再現當時的武漢三鎮景象是一幅少見的木雕珍品,有專家稱其為研究古武漢人文歷史的活化石。
站在前庭的桂花樹下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前樓高懸字型莊重的“觀樂樓”匾額。據資料記載,樓下兩邊主柱,篆刻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桂苑溯仙蹤渾疑廣樂頻張月里霓裳傳法曲”,下聯是:“桃花尋古蹟依舊家聲遠振樓頭鐘鼓慶賡歌。”該對聯繫當時書法名家所書,惜在“文革”中被毀。

..

走過前院,踏上兩級石階,就到了祠堂的上殿——拜殿,這裡殿廳寬闊,兩邊擺滿油漆雕花太師板椅,乃過去吳氏宗祠議事之處,大殿廳正中擺一長溜雕花香案,上面供有吳氏列祖列宗牌位,此處長年香燭繚繞,供品不斷。在大廳與前庭相鄰處的正中,有用粗紅銅線綑紮的金龍一條,柱子兩邊是三尺高的木雕藝術掛幅,雕的是葡萄,葡萄的葉、藤、須、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定睛細看,在碩大的葡萄葉和捲曲的藤、須空隙間,竟有一群老鼠藏匿其中,這些老鼠或露或藏,或下或上,活靈活現。近前細看,才發現這些老鼠也是雕刻的,令人驚嘆的是,這些木雕老鼠居然也被雕得似乎毛茸茸的,如活的一般。觀賞的人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眼力,方能將這幾十隻老鼠數個清楚明白,整個畫面構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百鼠戲葡萄圖”。此外,大殿的四壁還雕有仙鶴、鳳凰、麒麟、獅子等珍禽異獸,刀工熟練,形象逼真,妙奪天工。

..

沿著拜殿兩邊的邊門再往後走,就到了寢殿。在拜殿與寢殿之間,又有一塊與前面栽種桂花樹庭院面積相仿的後院,庭院正中植有兩株樹齡在八十年以上的老梅。這梅樹於寒冬時節清香撲鼻。寢殿是吳氏家族過去議事後休息住宿和族中長老者小範圍議事之處。後庭的東西兩邊為廂房,每間廂房門皆用雕花鼓皮門。四扇門上用極精細的刀法雕刻四個斗大的鳥體字:“漁”、“樵”、“耕”、“讀”。鼓皮門的上下方雕的是:《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蘇小妹三難新郎》等文人學士風流倜儻故事。
凡到過吳氏祠的遊客,無不讚嘆這一“文化瑰寶”的精緻和匠心,無不被它藝術氣質的布局和每一細節所感動。2007年2月,湖北省作協副主席、作家劉醒龍等參觀該祠後,發出驚嘆:“吳氏祠的莊重、古樸、典雅沿襲了濃重的鄂東地方風格,它的文化內涵不遜於周莊……”。

相關連結:

陡山吳氏祠位於紅安縣八里灣鎮東北五公里處的陡山村中部,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由吳姓族人合資興建,同治十年維修,
..
光緒二十八年新修,歷時兩年而成,計耗銀萬餘兩,族中諸子捐田、出力還未在其內。該祠坐南朝北,磚、石、木結構。三進院落、面闊五間,四合院式布局。建築面積1128平方米,主體建築由前幢觀樂樓、中幢拜殿、後幢寢殿組成,前、中、後三幢之間,有庭院間隔,廊廡相連,布局嚴謹,渾然一體。三幢屋頂上均建有龍頭魚尾式飛檐,檐口掛碗口大銅鈴。其院、廊、廳、門、窗、欄桿、梁架、牆壁、屋脊、瓦面或彩繪、或陶塑、或木刻、或石雕出各種神話人物、珍禽瑞獸、山川風物等各種圖案花紋,其題材廣泛、工藝精湛,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巧奪天工。

建築

吳氏祠建築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各種古建築裝飾工藝技法齊全,題材廣泛,且製作精良,巧奪天工,是徽派古建築藝術磚、石、木雕的寶貴遺產,曾歷經戰火的考驗和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其原貌基本得以保存。1992年,經省人民政府核定,被公布為第三批“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湖北民間工藝寶庫”的美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