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湯

附子湯

附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溫經散寒之功效。主治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

基本信息

歌訣

附子湯中人參苓,白朮芍藥加方中;祛除寒濕溫脾腎,主治肢冷身體痛。

組成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8g)、茯苓三兩(9g)、人參二兩(6g)、白朮四兩(12g)、芍藥三兩(9g)。

用法用量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服藥前先灸之。

功用

溫經散寒。

主治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

方義

在附子湯中,炮附子辛甘大熱,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人參補益元氣,復脈固脫;茯苓、白朮健脾化濕,且白朮可增強附子去寒濕之邪的功效;芍藥和營止痛,以監附子之悍。總之,全方諸藥合用,共奏溫經助陽、祛寒除濕之功。

配伍特點

方之證,為素體陽氣不足,復感寒濕之邪,四肢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正虛為本,感邪為標。以溫陽補氣治本為主,除濕止痛治標次之,寓有補虛達邪之意。

運用

1、在中醫看來,本方是治療陽虛寒濕內侵證的常用方,主要以背惡寒、手足冷、身體痛、骨節痛為辨證要點。

2、現代臨床常用本方加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之關節痛等屬陽虛寒盛類疾病;亦可用於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腎炎、肝炎、慢性腸炎、盆腔炎、帶下病、月經後期及某些功能減退引起的臟器下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屬脾腎陽虛、寒濕內阻類疾病。

加減化裁

本方加桂被、秦艽、羌活、獨活等,可用治風濕性關節炎屬寒濕者。

使用注意

方中附子有毒,套用本方時要注意炮製、劑量和煎煮時間,謹防中毒。

附方

名稱:附子湯

組成:龍骨、甘草、芍藥、乾薑、黃連、石榴皮、阿膠、附子、黃芩、粳米

用法:上銼。以水八升,取三升,分三服

主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名稱:附子湯

組成:大附子、甘草、蜀椒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次服

主治:霍亂嘔吐

出處:《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名稱:附子湯

組成:附子、當歸、人參、黃連、甘草、乾薑、桂心、芍藥、蜀椒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出處:《鬼遺》卷四

功用:斷下,補胃

名稱:附子湯

組成:附子、甘草、宿姜、半夏、大棗、白朮、倉米

用法:上切。以水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

主治:肺虛勞損,腹中寒鳴切痛,胸脅逆滿氣喘

名稱:附子湯

組成:附子、芍藥、桂心、甘草、茯苓、人參、白朮

用法:上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主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

出處:《千金》卷七

名稱:附子湯

組成:附子、生薑、乾薑、桂心、石膏、生犀角、地骨白皮、白朮、獨活、川芎

用法: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服後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服湯後如覺欲汗,少覆之令汗出,須臾歇汗後,以藥末粉身。其湯須服五六劑,間三四日服一劑。其方服一劑後,量病情進退

主治:風病有因飲酒過節,不能盲語,手足不隨,精神昏恍,得病經一兩。經服生葛根等三味湯七日以後者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許仁則方》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1、附子湯與真武湯:附子湯與真武湯相比,藥物只差一味。附子湯以附子為君,但以白朮為臣,兩者配伍,附子溫經助陽,白朮燥濕健脾,組成祛寒濕之劑,主治寒濕所致的痹證;而真武湯則以附子與茯苓配伍,附子溫陽,茯苓利水,組成溫陽利水之劑,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諸症。實際上附子湯和真武湯,又是對偶統一的一對方子。它們都治療陽虛,都治療腎陽虛,一個是陽虛里有寒水,一個是陽虛外有寒濕。臨床中,脈象不足者,用附子湯。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湯。

2、附子湯與桂枝新加湯:都可以治療身痛,脈沉遲。桂枝新加湯證為汗後表邪未解而氣陰兩虛,筋骨失養,必有發熱、汗出等營衛不和症狀。

3、附子湯與白虎加人參湯:都可以治療背惡寒。附子湯證是整個背從始至終特別怕冷發冷;而白虎加人參湯證之背惡寒程度較微,出現於熱盛大汗之後。

重要文獻摘要

1、《註解傷寒論》: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緩之,茯苓、人參、白朮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扶陰。所以然者,偏陰偏陽則為病,火欲實,水當平之,不欲偏勝也。

2、《金鏡內台方議》:以附子為君,溫經散寒,茯苓為臣,而泄水寒之氣;以白朮、芍藥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參為使,而補其陽,以益其元氣而散其陰邪也。

3、《醫方考》:傷寒以陽為主,上皆陰盛,幾無陽矣。辛甘皆陽也,故用附、術、參、苓以養陽,辛溫之藥過多,則恐有偏陽之弊,故又用芍藥以扶陰。經曰;火欲實,水當平之。此用芍藥之意也。

4、《醫方集解》:腎主骨,寒淫則痛,此一身骨節盡痛,乃陽虛陰盛而生內寒所致,非外寒也。若以外感之痛治之,則殺人矣。故用參、附助陽而勝腎寒,加芍藥斂陰以為陽之附也。

5、《古方選注》:附子湯,少陰固本御邪之劑,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陰之重任,故以名方。其佐以太、厥之藥者,扶少陰之陽,而不調太、厥之開閹,則少陰之樞終不得和,故用白朮以培太陰之開,白芍以收厥陰之閩,茯苓以利少陰之樞紐。獨是少陰之邪,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苟非生附,焉能直入少陰,注於骨間,散寒救陽?尤必人參佐生附,方能下鼓水中之元陽,上資君火之熱化,全賴元陽一起,而少陰之病霍然矣。

6、《醫宗金鑒》:少陰為寒水之髒,故寒傷之重者,多入少陰,所以少陰一經最多死證。方中君以附子二枚者,取其力之銳,且以重其任也,生用者,一以壯少火之陽,一以散中外之寒,則身痛自止,惡寒自除,手足自溫矣。以人參為臣者,所以固生氣之原,令五臟六腑有本,十二經脈有根,脈自不沉,骨節可和矣。更佐白朮以培土,芍藥以平木,茯苓以伐水,水伐火自旺,旺則陰翳消,木平土益安,安則水有制,制則生化,此誠萬全之術也。

7、《傷寒論講義》:本方重用附子,溫經驅寒鎮痛,與人參相伍,溫補以壯元陽,與白朮、茯苓相伍,健脾以除寒濕,佐芍藥和營血而通血痹,可加強溫經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劑之附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附子湯
附子粳米湯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圓
附子細辛湯
附子膏
附子蓯蓉丸
附子茴香散
附子蓽茇丸
附子補湯
附子赤石脂丸
附子酒
附子鹿角煎
附子鹿角霜丸
附子黃耆湯
附子黃耆草果飲
附術湯
附桂理中丸
附桂膏
附子大獨活湯
附子建中湯
附子方
附子木瓜煎丸
附子松脂膏
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厚朴
附雄散
附子面
附子飲子
附子鱉甲湯
附子鹿茸丸
附子鹿茸煎
附子羌活散
附子白朮湯
附子硫黃散
附子茯苓湯
附子龜板湯
附術散
附子神曲丸
附梔煎
附桂二陳湯
附桂地黃湯
附桂姜術加熟地湯
附桂散
附桂湯
附子理苓湯
附桂理陰煎
附子蒸劑
附牛丸
附著散
附礬丸
附硫丸
附芎散
附子塞蟲孔丸
附子大建中湯
附子補中湯
附子大黃湯
附子天門冬散
附子山茱萸湯
附子理陰煎
附子當歸丸
附子振陽湯
附子摩頭散
附子散
附子敗毒湯
附子木瓜丸
附子續命湯
附子木香丸
附子都氣丸
附子枳實丸
附子綠豆湯
附子瀉心湯
附子塗敷方
附子塗腳方
附子溫中丸
附子溫中湯
附子溫經湯
附子灸
附子煎
附子煮散
附子爆脾湯
附子豬肚丸
附子豬苓湯
附姜歸桂參甘湯
附姜歸桂湯
附薑湯
附姜白通湯
附子丁香散
附子烏雞丸
附子五味散
附子人參山萸肉方
附子倉米湯
附子六一湯
附子六物湯
附子養氣湯
附子化毒湯
附子升降湯
附子半夏湯
附子四逆湯
附子回陽散
附苓丸
附虎四斤丸
附豆丸
附子除濕酒
附香丸
附龍丸
附子地黃散
附蒼湯
附子麻黃湯
附子飲
附子八物湯
附子粥
附子六合湯
附醋湯
附子餅
附子丸
附香散
附骨湯
附桂紫金膏
附子防風散
附子五苓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