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贖思想

內容介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贖思想——兼論與中國文化思維的比較》共分六章。 第四章《聖像與斧頭》是陀氏表達思想的、具有符號特徵的文化語言,是到達上帝超驗世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手段。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贖思想——兼論與中國文化思維的比較》由郭小麗所著。

內容介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贖思想——兼論與中國文化思維的比較》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簡要概括了心理學、文學、社會學、哲學、宗教、文化學領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本項研究的對象、方法和視角。本文以陀氏的救贖思想為主線,以《卡拉馬佐夫兄弟》為文本,以文化語言為單位,以歷時性視域(大時段)為核心和特色,以對比研究為輔助,嘗試解讀陀氏的救贖思想及其獨特的思維方式。
第二章《彌賽亞意識》首先對彌賽亞意識的宗教起源進行梳理,再從歷時態視域和共時態視域兩個角度切人,展示陀氏救贖理念的歷史根源和現實動機。
第三章《現實世界與超驗世界》通過對比方鴻漸和伊凡·卡拉馬佐夫,揭示中俄知識者的生存樣態和拯救之途,展示人本主義和神本主義語境中的兩種道德訴求:滲透著實用理性精神的道德與著眼於外在性和超越性的道德。儘管伊凡一陀氏分裂於兩重世界之中,但上帝的超驗世界才是他永恆的追求。
第四章《聖像與斧頭》是陀氏表達思想的、具有符號特徵的文化語言,是到達上帝超驗世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手段。俄國的聖像精神孕育在聖徒傳統之中並通過阿遼沙等人的形象表達出來,它是一種精神力量,強調愛、苦難和犧牲。斧頭則是一種物質力量,它的含義是“以暴力抗惡”,那是以伊凡為代表的俄國無神論者達到超驗世界的手段。在陀氏那裡,聖像中孕育著斧頭,斧頭也可能走向聖像。在陀氏高舉的大旗上,正面繪製著聖像,反面則是斧頭。
第五章《精神王國和愷撒王國》以“宗教大法官”為核心內容,就目的和手段的問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討論。精神王國代表著基督的自由和愛,愷撒王國則代表著魔鬼(大法官)的奴役和仇恨。基督信任人,因為只看到人的神性,而大法官恨人,因為只看到人性的弱點。儘管陀氏一大法官言之鑿鑿,難以辯駁,但陀氏永遠高舉基督的大旗,並深信精神王國的引路人非俄羅斯莫屬。
第六章《陀氏思維與中國文化思維》是對第三、四、五章的總結和提煉,以儒道的救世之途和救人之術為背景,襯托出陀氏思維的“二元對撞”(絕對兩分,雙重性)特點,它與儒道一分為三的思維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陀氏既支持阿遼沙也同情伊凡,贊同佐西瑪也不反駁大法官,站在上帝一邊也站在魔鬼一旁。他的偉大在於此,他的遺憾也在於此。作為俄國的精神領袖和俄國思想的代言人,陀氏思維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俄國文化思維,所以中俄兩種文化語言和思維方式的輪廓便顯現出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贖思想——兼論與中國文化思維的比較》由郭小麗所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