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利·巴拉卡

阿米利·巴拉卡(Amiri Baraka,1934年-),非裔美國作家,以幾部反映美國社會種族關係的頗有影響力的劇本而成名,他的第一部著作《二十卷絕命書的序言》(Preface to a Twenty Volume Suicide Note)(1961年)採用抒情詩來表達個人痛苦。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他成為一名激進黑人民族主義的支持者。《荷蘭人》(1964年)是他的獨幕劇中的佼佼者,表達了對美國白人社會的仇恨。該劇也是三部描述白人和黑人之間種族分歧的暴力劇之一,另外兩部是《奴隸》和《廁所》(The Toilet),三部戲劇都是在同一年首演。通過《荷蘭人》,巴拉卡向黑人們發出警告:由於黑人紛紛仿效白人文化,黑人文化正受到嚴重威脅。《販奴船》(1969年)講述了將非洲奴隸運往新大陸的故事。二十世紀晚期,巴拉卡不再支持黑人民族主義,轉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這些在他的劇作《歷史的運動》(The Motion of History)(1977年)中有所反映。

基本信息

巴拉卡於1934年10月7日在新澤西州的紐瓦克出生,原名叫埃弗雷特·勒魯伊·瓊斯(Everett LeRoi Jones),最初是以此名發表作品。1967年,他改名為伊瑪姆·埃米爾·巴拉卡(Imamu Ameer Baraka)。二十世紀晚期,他又改名為阿米利·巴拉卡。他就讀於霍華德大學,在成為作家之前曾在美國空軍服役。

他的其它作品包括:劇本——《廁所》(1964年)、《四幕黑人革命劇》(Four Black Revolutionary Plays)(1969年)、《最近的殺戮》(A Recent Killing)(1973年)、《S-1》(1976年)、《男孩和泰山在曠野》(Boy and Tarzan Appear in a Clearing)(1981年)、《與里列相會》(Meeting Lillie)(1993年);詩集—《藍調生靈》(1963年)、《已故的講師》(1964年)、《黑人音樂》(Black Music)(1967年)、《黑色魔術》(1969年),在這些詩集中,他對流行美洲的黑人音樂給予深入研究;散文集——《家》(Home)(1966年)、《提起種族,光輝不再》(Raise Race Rays Raze)(1971年)、《音樂:對爵士樂和濫調音樂的反思》(The Music: Reflections on Jazz and Blues)(1987年與其妻子阿米娜 巴拉卡合著)以及1995年出版的《穿過藍調:阿米利 巴拉卡/勒魯伊 瓊斯詩選》(Transbluency: The Selected Poems of Amiri Baraka/LeRoi Jones)(1961-1995年);1996年出版的《鄉土音樂學:新詩1984-1995》(Funk Lore: New Poems 1984-1995)中收錄了他的幾首詩。《但丁地獄的體制》(The System of Dante's Hell)(1965年)是一部小說。《故事》(Tales)(1967年)收錄了他的一些短篇小說。《勒魯伊 瓊斯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LeRoi Jones)《阿米利 巴拉卡》發表於1984年。巴拉卡的部分短篇小說發表在《編外和昔日小說》(Tales of the Out & the Gone)(2006年)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