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哩出門調

阿哩偌喔我, 阿哩偌喔我, 阿哩偌喔我,

阿哩出門調

白仲
(序)這首阿哩出門調是在紅河流域一帶彝族老人中廣為傳唱的一首散文詩。這首散文詩從創作形式上來講,它脫離了彝文中“貝書”(畢摩書)、“講書”(傳說故事)等敘述方式以及男女青年在山野林間談情說愛時對講“阿哩”的表達方法,是彝文作品中及少見的以漢民族文學作品的創作方式創作的一首散文詩;從創作的方式上來講,整篇文章反覆套用“明喻”、“暗喻”、“借喻”、“直抒”等方式,表達了作者思鄉而又不得不離家到箇舊山當“沙丁”的心情;從創作的意義上來講,它真實地記錄了清末民初彝家兒女的苦難生活。在出門的路途中,作者以“馬怕套攏頭,牛怕繩穿鼻。”的語言表露出男人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離家外出當沙丁的心情;在寶秀山上遇到“砍柴背柴妮、老牛拖木頭”的彝家姑娘;在石屏玉龍湖看到“龍鬚遙幌幌,蛇尾擺遙遙,白魚如曬穀,鯉魚背連背,黑魚跳水面,蝦子活生生,水草綠茵茵。山上白塔氣勢磅礴,海邊樹根盤根錯節。”的情景;在建水看到“滿街是官兵,官行小兵跑,軍馬來回奔,戰鼓隆隆響,兵馬擠破街。”的場面;在箇舊山上過上了“蒿枝作柱栽,荊棘作瓦蓋。背上披蓑衣,頭上戴草帽,日見兩回星。吃飯不吃菜,吃鹽不吃油,活象牛樣做。”苦難生活。這篇文章為彝族文學的發展和清末民初社會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

阿哩這樣說:
板鋸鑽樹幹,
條鋸撓樹皮。
水漲青菜綠,
綠尖盼水沸。
我曾細思量,
世人總有情。
偌①有好心思,
妮②有好口才。
妻慧織棉布,
妮慧言語輕。
七月食日長,
吱扭晝夜鳴。
坐在石塊上,
前聽有人喊:
官兵騎著馬,
站在箐路邊!
八月上昆明,
世上偌妮們,
十四十五歲妮喔,
二十四五歲偌喔。
雲深沒有路,
有路超二十。
無米碗筷冷,
無煙門庭寒。
偌喔不富妮去找,
妮喔不富偌去借。
阿哩偌喔我,
別家偌妮親熱熱,
鬧到深夜月亮落,
不知想那頭。
林中黑猴來,
吃籽不吃皮,
吃皮嘴扯扯,
邊想邊不想。
阿哩偌喔我,
一路都想妮。
雲影投石上,
石上枝葉枯。
路遙道難行,
只是妮不知。
手巧鞋邦綠,
心靈者手跡,
不止是一樣。
台地泥土紅,
是我住地方。
細繩綁石子,
木棍甩石子,
甩我出門偌,
甩過石子後,
拍拍兩下腿,
路遙鞋底破。
阿哩偌喔我,
折枝留岔道,
告我阿哩偌。

不達就得走,
口渴就喝水。
結果不見花,
見花嘴不張,
嘴酸摘橄欖,
又走了一山。
綠樹乘涼處,
走到那地方,
大石歇擔處,
偌妮嬉鬧處,
就象我村外。
鋸鐮鋸禾根
鐮刀割禾腰。
那樣過以後,
地邊公扭叫,
箐間母扭鳴,
又走過一山。

不達就得走,
口渴就喝水
難走河邊路,
難過江中水。
走到那裡時,
阿哩偌喔我,
褲腳捲上腿,
朋友手拉手,
一起踩過河。
阿哩偌喔我,
跟不著人家。
馬怕套攏頭,
牛怕繩穿鼻。
山路彎彎轉,
轉到大塘箐,
走到大塘時,
阿哩偌喔我,
手舉額頭上,
光線似花朵。
轉眼望過去,
懸岩陡峭峭
箐在山地下。
偌喔得財物,
財物給阿嫫③,
阿嫫藏兜里。
身在林間走長路,
心全掛在妮身上。
折枝遮陽光,
反被陽光枯。
山間大道上,
荊棘草房前;
林間岩前路,
沒有歇擔處。
大石歇擔處,
無處找水喝。
龍潭吃水處,
吃飯脖子。
那時想什麼?
那時想妮掛妮喔。
思念我妮喔,
亦思山亦高。
龍潭水清清,
亦望口亦乾。
寨子裡常爾④,
亦思離亦遠。
永遠難忘記,
阿哩偌喔我。
蛇行無足腳,
蛙走跳兩步。

不達就得走,
口渴就喝水。
邑宅⑤沒有底,
再修不漏水。
走近石屏城,
石屏城外面,
竹林小箐里,
松毛草坪邊,
轉來轉去看。
轉到街頭看,
看看那街頭,
背柴賣柴妮;
賣高背簍偌,
數也數不清;
轉來轉去看,
轉到正街看,
正街走走看,
字筆飄冉冉。
官站庭院前,
兵站街兩旁。
轉來轉去看,
轉到街尾看,
街尾上看看,
擺蝦子賣妮,
煮魚喝酒偌,
說也說不完。

阿哩偌喔我,
檻高難出進,
葉放水上漂。
又走過一山,
路遇背柴妮,
臉上羞答答,
側身站路旁。
阿哩偌喔我,
慢走前一步,
緊走前三步。
賣者囊中鼓,
買者兩手空。
吁約⑥呼三聲。
阿哩偌喔我,
官也當不成,
兵也沒有當。
將要到海邊,
不達就得走,
口渴就喝水。
紅綠鞋幫面,
筍葉做鞋底。
走到海邊時,
海水蔚藍藍。
石似海眼睛,
白雨順山飛,
海中浪聲輕,
浪中浮蛟龍。
有手要勞動,
靠嘴交常爾,
眼睛看人笑眯眯。
阿哩偌喔我,
偌喔我常爾,
再次又想你。
水龍似樹根,
頭尾常相絞。
龍鬚遙幌幌,
蛇尾擺遙遙,
白魚如曬穀,
鯉魚背連背,
黑魚跳水面,
蝦子活生生
水草綠茵茵。
山上白塔氣勢磅礴,
海邊樹根盤根錯節。
海邊那種路,
都在石縫間。
偌喔我常爾,
他家也不富。
阿哩偌喔我,
路難走一天,
出門難全心。
山高棕樹葉,
蘆桿做蘆哩。
回家找妮喔,
妮喔門檻高,
石屏豆腐塊,
翻來翻去烤。
倒折轉的話,
無理再提了,
阿哩偌喔我。
石屏傣家女,
挑水不用繩。

過了玉龍湖,
不達就得走,
口渴就喝水。
黃蠅咬牛脖,
虱鑽牛耳。
走到荊棘箐,
荊棘箐那裡,
站在深箐邊,
一眼望過去,
山勢兩頭高,
森林兩旁密。
山頂紅懸岩,
石乳層層疊。
岩蜂往來飛,
蜂來花芬芳。
箐旁白嫻鳴,
溪澗石鬧。
那裡看看後,
又細想一回。
看這山和水,
又象家鄉境。
阿哩偌喔我,
不願走在後。
不時思妮喔。
蘆葦做蘆哩,
竹枝做蘆笙。
指彈很自如,
彈出如意調。
不達就得走,
口渴就喝水。
孩兒睡蓑衣,
吱扭葉下鳴。
木頭穿眼孔,
結繩讓牛拖。
阿哩偌喔我,
走到建水城。
城邊看一眼,
不知走哪頭。
摘葉置水上,
葉隨風飄蕩。
轉來轉去看,
轉到東方看,
東方彩雲紅。
邑羅杉山頂,
太陽白生生
手舉眉眼上,
手掌遮陽光。
轉來轉去看,
轉到街頭看。
街頭看一看,
滿街是官兵。
官行小兵跑,
戰馬來回奔。
戰鼓隆隆響,
兵馬擠破街。
轉來轉去看,
轉到正街看,
正街看一看,
磚牆綠瓦頂,
屋緣高高翹,
遍街賣綢緞;
東方灰濛濛,
遍山是雲影,
雲影順山轉。
轉來轉去看,
轉到街尾看。
街尾看一看,
趕牛羊賣妮,
拉牛換馬偌。
人站如烏雲,
人走如蟻行。
那樣看看後,
再後想一想。
阿哩偌喔我,
又想起家鄉。
杜鵑老箐里,
松林台地邊;
轉來轉去看,
轉到西邊看。
西邊看一看,
街尾西山腳,
那條車道上,
車子來往往,
灰塵遮天地。
車聲如擂鼓,
地動也山搖,
山幌水也幌。

離開建水城,
不達就得走,
口渴就喝水。
乳狗未睜眼,
有腳難離窩。
箇舊大山間,
大官住地方。
打鐵做碓棒,
馬背裝鐵鞍。
中間正街上,
鋪子紅綠綠。
兩邊屋檐下,
彩旗迎風飄。
漢人漢書字,
如龍飛鳳舞。
走到城外面,
布穀聲聲鳴,
蝴蝶成群飛。
金銀堆成山,
綢緞鋪林林。
緞多父氣高,
糧多母膽大,
友多偌氣粗,
碗多妮氣壯。
阿哩偌喔我,
藍藍天底下,
綠綠大地間,
沒有一樣好。
人人誰富靠誰玩,
個個誰富靠誰吃。
我是這樣想,
別人怎樣想,
阿哩偌喔我。
打蛇置路邊,
路邊蛇尾細。
妻子手雖巧,
沒有針線活,
阿哩偌喔我。
鹽坨放嘴邊,
舌頭添鹽坨。
好吃沒得吃,
好味常常聞。
熱天遮陽樹,
遮陽樹底下,
偌妮阿哩⑧講。
心想天樣高,
窮事無理講。
箇舊山頂上,
走到那裡看,
蒿枝作柱栽,
荊棘作瓦蓋。
窩棚作家室,
不叫不起床。
喝水不挑水。
扁擔扛肩上,
竹筐掛兩頭。
濃霧盪山間,
日出不見日,
月出冰冷冷。
雪堆山頭白,
霜凌掛滿枝。
背上披蓑衣,
頭上戴草帽,
日見兩回星。
吃飯不吃菜,
吃鹽不吃油,
活象牛樣做,
出汗淌泥水。
不死人會活,
人沒有不窮。
白天找好吃,
晚上想妮喔。
阿哩偌喔我,
三板不算床,
四板才為床。
破被子底下,
乾草鋪半尺。
棚頂常漏雨,
一天舀三次。
四月天偌喔,
頭藏胳肢窩,
腳縮胸口前,
常常這樣睡。
下看沒有腳,
上看沒有頭。
頭裡常做夢,
做來一個夢,
有吃也有玩。
白天沒飯吃,
夢裡吃飽飯;
晚上沒酒喝,
夢裡常喝酒;
要煙沒煙抽,
夢裡常抽菸;
想妮妮不見,
夢裡常見妮。
這樣的日子,
何時才能了。
註:①偌、偌喔—指未婚青年男子。
②妮、妮喔—指未婚青年女子。
③阿嫫—指母親。
④常爾—指朋友。
⑤邑宅—在深箐里攔堵溪流的地方。
⑥吁約—指象聲詞,是呼叫的聲音。
⑦阿哩—指以對講為主山歌調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