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山

阪寺位於境內繫舟山脈的阪泉山腹地,北鄰聖母堂,南接鏨溝。 據傳說,1783年曾在此山顯了聖跡,1784年修建了聖堂。 朝聖從山洞敬禮聖母算起,到現在已有216年的歷史了。

簡介

阪泉山,又名阪寺山。位於陽曲縣城東南17公里,海拔1760米,屬繫舟山脈,滿山蒼松成林,山花遍野,灌叢繁茂,幽雅清爽,景色怡人。

傳說

阪泉山流傳著許多黃帝戰鬥遺蹟和傳說。《史記》記載“黃帝戰於阪泉之野”。清道光二十三年編印的《陽曲縣誌》記載,阪泉山上的黃道溝村就是黃帝戰蚩尤處。黃帝與蚩尤交戰,開始難分勝負,後來黃帝從洛陽、洛陰兩處出兵將蚩尤包圍於阪泉山,經過激戰終於將蚩尤消滅。蚩尤死後,後人叫此地為蚩尤坪。在阪泉山主峰、黃道溝村和西殿村後人都修建有黃帝廟,紀念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戰蚩尤距今己有五千餘年的歷史,阪泉山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遺產可見一斑。

景觀之阪寺

阪寺位於境內繫舟山脈的阪泉山腹地,北鄰聖母堂,南接鏨溝。相傳大禹治水時,晉陽一片汪洋,此山乃大禹由東向西渡過晉陽繫舟之處。其山滿目翠綠,花草遍地,幽靜清雅,景色怡人;因系風水寶地及始祖征戰之地,先人於此建一廟(黃帝廟),名曰:“阪寺”。“阪寺”原為二進院建築。前院有大佛殿一處,窯殿一處,此二殿對面有窯洞七眼,旁也有石窯洞三眼。後院為一更大窯殿,對面亦是一排窯洞供僧眾居息。解放前這裡香火旺盛,來人不絕,百里之外盡人皆知。每遇天旱無雨,人們舉旗排隊,來寺跪地祈雨,連軍閥閻錫山也深信此說。

景觀之龍洞渠

在寺廟西南坡下,有一山泉,水質清冽甘甜。相傳,此泉下有一渠叫“龍洞渠”,泉水由“龍洞渠”直下注入陽曲縣候村鄉橋溝村“龍池”(現2004年剛開發出龍池山莊旅遊度假村),古人為傳遞信息快捷,將書信裝入毛筆桿中,把筆桿投入泉眼,信即可到達“龍池”.

景觀之阪泉山聖母堂

阪泉山聖母堂又稱"天神之后聖母博俊古辣殿",地處阪泉山後山腰,又稱"後山聖母堂"。
聖母堂占地356畝,其中:房地10畝,耕地46畝,保護地帶300餘畝,教堂8間,後樓8間,堂系東西向,院內房屋53間,石窯300餘眼,牆外旱井6眼。
聖母堂建於1895--1898年間,是艾士傑任主教期間,由教內著名建築師李有剛督工修建,後樓則是希賢任主教時於1910年--1914年加修的。
“南有上海佘山,北有陽曲阪泉山”,阪泉山聖母堂在天主教教友心目中系一聖地,赴聖母堂朝聖和求恩謝恩者通年不絕。集體朝聖過瞻禮,年內有兩次,亦8月2日過博俊古辣瞻禮,8月15日過聖母升天瞻禮。此外在有9月8日,教會內稱為聖母聖誕瞻禮,俗稱白露瞻禮。據神父統計近三年來每年從8月2日至9月15日前來朝聖求恩謝恩者約為6萬人左右,連同前來觀光旅遊者每年可達8萬人次。
聖母堂四周,蒼松翠柏,鬱鬱蔥蔥。每逢五月,金黃色的山桃花遍地開放,空氣方向鮮潔,一呼一吸,心曠神怡,人間天上。
清晨,薄霧飄渺,如紗似嵐,在聖母堂的周圍繚繞飄拂,仿佛兒女們向母親問好:“您早!”晚間,霞光燦爛,萬紫千紅,聖母堂頂餘輝閃耀,好象母親敞開衣襟,在把兒女們招叫。

最早的聖母山洞

可恥可悲的“禮儀之爭”,招致了120多年的全國教難。在教難中教友們逃到山上來,找到了一個自然的山洞,加以修整,把他們帶來的聖母態像供在山洞裡。他們就在這山洞裡祈禱。日久天長,就形成可一個聖母朝聖地。他們恭敬了聖母,保持了對天主耶穌的信仰。(圪僚溝也有這樣的山洞)。他們渴望神父能到他們當中來,他們曾派陽曲縣的李如,聖名亞歷山,秘密前往廣州,接引若亞敬神父(Joachim Saivetti)來這裡傳教。於1806年嘉慶十年9月30日被兩廣總督那彥成截捕。神父坐牢三年後,於1809年輾轉到達太原。於1815年升為山陝教區主教,在職27年,聖德卓著,遐邇敬慕,愛羊如子,到山上看望渴望神長的教友。1843年9月21日逝於祁縣,不久靈柩運回太原司鐸墓地。
要說原來的山洞,現已不復存在。據一老教友說,原來的山洞就在現在聖母堂右側山坡上,只有幾塊破瓦片留作見證。至於13處旁的山洞,是1986年按照李毓文神父的圖示,由紅溝教友自行鑿建的。修復計畫:原訂在14處苦路開始前,修一山園祈禱亭,14處後修一聖母山洞,以不影響拜苦路的完整和連續性。

聖母堂歷史

眾說紛紜,據《三晉名勝》稱該堂:“初建於1770年,後於1895年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堂前有聖母亭,亭內有聖母像,亭前至如山口處建了耶穌遇害的14苦路處。每年8月2日,8月15日,9月8日三大瞻禮參禮的人數可達數萬” 頗可參考。
1897年,義大利人士方濟各會士艾士傑主教批准,並依照羅馬式的建築風格進行了設計,由工程師潞安府人士李有剛領工建造。這位主教在任期間新建擴建教堂達60多座。這位工程師領建聖堂也很多,他死後葬於聖母堂後。主教於1900年7月9日壯烈殉道。1946年榮立真福品,2000年10月1日榮列聖品。希賢(Eugenius Massi)1910年――1916年在太原任主教期間,加建了堂後的樓房。
1914年李謹志,郭洪泰,郭倫敬等教友集資修改了牛頭坡的上山道路,立有碑記可考。據傳說,1783年曾在此山顯了聖跡,1784年修建了聖堂。據此至今已有216年的歷史了。但尚無實據。至於說19世紀71年代末80年代初建堂的說法,似乎更不可能,因為1877年光緒三年開始,華北大旱三年,山西死人200萬,太原教友死於飢餓的也有4千餘人。

名稱和品位

聖母堂的名稱,來自在此傳教的方濟各會母會所在地義大利佩魯賈省阿西西市附近的一座小堂,名天神之后大殿博俊古辣堂。原文拉丁文Portiunctla,por-tio是部分,_uncuia是表示小的構詞後綴,合起來是小部分的意思。叫這名稱還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原來這裡有四位蔭修士去耶路撒冷朝聖,從聖母墳上帶回一些聖物。教宗理伯略(Liberius)名他們在阿西西附近建一座小堂,把一小部分聖物放在堂中,請一座聖母大塑像供在祭台上。聖堂建成祝聖之後,每天有天神圍繞聖母像載歌載舞。後來因為朝聖的人多,小堂不能容納,就在上面四周蓋了一座大殿,將小堂套在裡面。因而命名“天神之后”聖母大殿博俊古辣堂。

在山西建堂及教堂名字的來歷

原來義大利的這座小堂,是方濟各會會祖聖五傷方濟各經常祈禱默想的地方。聖母在此給方濟各顯過奇蹟,方濟各求聖母轉求聖子賜給來此堂祈禱朝聖的人全大赦。1216年教宗何奧略三世(HonoriusⅢ)頒賜了這一大赦。後來這一特赦擴大到方濟各會傳教區聖堂。我們的聖母堂就獲得了如此高級的品位。不過現在已擴大到一切堂區聖堂。得全赦的時間是從8月1日中午12時至2日夜0點,念天主經,信經各一遍。本堂主保瞻禮亦然。
莊嚴肅穆的聖殿,文革中一變而為頹垣斷壁,撲到堂頂十字架,拆走堂頂的木料,凡是能移動的器物一掃而光。木刻的聖母態像,砍掉了頭部,扔到山溝。有鄉民夜深人靜時,摸到山溝,秘密的把聖母像背回家中,在窯洞牆上鑿了一個洞,將殘缺的聖母像嵌入牆中,然後泥平,保存起來。改革開放後才貢獻出來,李毓文神父請雕塑家予以修補,現供在聖母山洞內。

改革開放後的修復

開放之後,政府撥款兩萬元用於教堂修復。1986年教區指派李建唐,李毓文和郭繼汾三位神父負責修復工程,但主要由當時尚未升任主教的李建唐神父住山監理。修復工程困難非凡,6里多的山路,崎嶇狹窄,車不能行。用水及一切材料均需從6里外的山底運上山來,很艱難。
1987年8月修復工程全部完工,迎接了8月2日傳統的博俊古辣瞻禮。9月12日,太原教區張信主教和負責修復工程的李建唐等神父舉行了隆重的奉獻禮,參禮的教友達3萬餘人。他們懷著壓抑了多年的激情,向聖母一吐為快;也懷著興奮和喜悅,對聖母放聲高唱《聖母德敘禱文》。

朝聖

從山洞敬禮聖母算起,到現在已有216年的歷史了。不僅太原的教友,外教區,外省市教友,也到此來求恩,謝恩。聖母的幾大節日,8月2日,8月15日,9月8日,和五月聖母月朝聖的教友更加絡繹火爆。人數達兩三萬人,五彩繽紛的人流,形成彩色的巨龍,蜿蜒蠕動在6里長的綠色山腰裡,一陣陣14處苦路站上的歌聲、樂聲、經聲,震撼著阪泉山的整個山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