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活動度

關節活動度

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 又稱關節活動範圍,是指關節活動時可達到的運最大弧度。關節活動有主動與被動之分,關節活動範圍分為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範圍。 主動的關節活動範圍是指作用於關節的肌肉隨意收縮使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被動的關節活動範圍是指由外力使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

簡介

關節活動度關節活動度

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又稱關節活動範圍,是指關節活動時可達到的運最大弧度。關節活動有主動與被動之分,關節活動範圍分為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範圍。 主動的關節活動範圍是指作用於關節的肌肉隨意收縮使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被動的關節活動範圍是指由外力使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

關節活動範圍異常的常見原因包括:關節、軟組織、骨骼病損所致的疼痛與肌肉痙攣;制動、長期保護性痙攣、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勢等所致的軟組織縮短與攣縮;關節周圍軟組織疤痕與粘連;關節內損傷與積液、關節周圍水腫;關節內游離體;關節結構異常;各種病損所致的肌肉癱瘓或無力;運動控制障礙等。

評定標準

關節活動度(ROM)的評定具體內容

ROM評定的工具與規則

ROM的測量

一、測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動測量(皮尺)。

二、測量方法

1、舒適體位 2、暴露測量的關節

3、確定測量關節的骨性標誌

4、專人測量 5、主動關節活動測量、被動關節活動測量(以劃線方式定位)。

6、正確找準運動軸、固定臂、移動臂

三、測量結果的記錄

內容:關節名稱、左右、主動ROM、被動ROM、關節強直(纖維性、骨性)、攣縮、痙攣等

第三節 ROM的測量方法

一、脊柱

(一)頸椎ROM

1、頸前屈 0 ° -- 45°

2、頸後伸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下頜角 固定臂:肩上

3、頸側屈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第七頸椎棘突 固定臂:雙肩上

4、頸鏇轉 0 ° -- 45°

體位:仰臥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體位:直立位 軸心:L5棘突 固定臂:體側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彎腰手指離地距離、彎腰時第七頸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長度1.6CM

2、脊柱側屈0°-4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背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側屈時指尖與膝關節的距離

3、脊柱後伸0°-3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體側中線

4、脊柱鏇轉0°-45°

體位:仰臥或直立位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關節

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鎖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組成肩部六個關節:盂肱、肩鎖、胸鎖、喙鎖、肩肱、肩胛胸壁關節。盂肱關節是全身活動範圍最大的一個關節,分別可在三個面圍繞三個運動軸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內鏇、外鏇運動。

肩部的運動主要是盂肱、胸鎖、肩鎖、肩胛胸壁四關節配合協調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關節完成,以後的運動由肩胛胸壁關節參與,運動比例2:1。

1、肩關節屈0°-180°

體位:坐或仰臥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2、肩關節後伸0°-60°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3、肩關節外展0°-180°

體位:坐或俯臥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後上臂中線

4、肩關節水平外展0°-40°

體位:坐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5、肩關節水平內收0°-130°

體位:坐或仰臥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6、肩關節外展內鏇0°-70°

7、肩關節外展鏇外0°-90°

二)肘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肱尺關節: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運動。

肱橈關節:協助近端橈尺關節的運動。

橈尺近端關節:完成前臂鏇前、鏇後運動。

2、肘關節伸展-屈曲0°-135°/150 °

體位:坐位 軸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線

3、前臂鏇後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4、前臂鏇前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運動學

腕部關節是由橈、尺骨遠端及8塊腕骨組成。狹義:橈腕關節。廣義:橈腕、腕骨間、橈尺遠端關節。橈腕關節可行掌屈、背伸、尺、橈偏四種運動;橈尺近、遠端關節共同完成鏇前、鏇後運動;腕骨間關節協助橈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掌屈以橈腕為主,背伸以腕骨間關節為主。

1、腕關節掌屈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平行

2、腕關節背伸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

3、腕關節尺偏0°-30°

體位:坐位 軸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線

4、腕關節橈偏0°-20°

(四)、手部關節

1)解剖:骨的構成 8個腕骨、5個掌骨、14個指骨(拇指2個指骨)數個籽骨。

A、腕間關節:腕骨間關節(相鄰腕骨間)運動很小。腕橫關節(兩排腕骨間)運動大。

B、腕掌關節 拇指腕掌關節外展、對指活動大,其餘小,4、5屈、伸15`20`

C、掌骨間關節 3個(2-5間)

D、掌指關節屈、伸、側方運動,被動鏇轉。

E、指間關節 屈、伸運動。

2)運動學概要

拇指:掌腕關節屈、伸、內收、外展、鏇轉。2--5指掌指關節屈、伸、外展、內收。

3)手的功能

3個功能軸;縱軸、前後軸、橫軸

手的動作;握、捏、鉤。

手的休息位與功能位;休息位 腕關節背伸曲10 ~15度,其餘手指關節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側外展。

4)活動範圍測量;

手指ROM

1、掌指關節( M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關節(MP)過伸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關節(MP)外展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間關節(PIP)屈曲0°-110°

體位:坐位 軸心: PIP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5、遠端指間關節(D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 DIP頂部 固定臂:遠節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關節(MP)屈曲0°-5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間關節(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指間關節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3、拇指橈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4、拇指掌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5、拇指對指

用尺測量

三、下肢ROM

1、髖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髖關節是球凹形關節。頸乾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為髖外翻,〈110度為髖內翻。前傾角20度,股骨內鏇時前傾角消失,外鏇時前傾角增大。

髖關節的運動軸:額狀軸屈、伸。矢狀軸內收、外展、垂直軸。

2)ROM測量

量前屈125度,後伸15度,內收35度,外展45度,內外鏇各45度。

2、膝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膝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構成。股脛關節、髕股關節、脛腓近端關節。膝關節屈伸運動,屈膝時輕度鏇轉

膝關節內半月板功能:保護、充填、制動、調節壓力、滾珠作用、潤滑作用、彈簧作用。

2)ROM測量

膝關節屈--伸0~130度。內鏇0~30度,外鏇0~40度。

3、踝及足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踝關節:下脛腓關節(上下、前後、鏇轉、側方運動),距小腿關節(背伸、跖屈)

踝關節韌帶:前、後韌帶、三角韌帶(內; 距脛前韌帶、脛舟韌帶、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腓側副韌帶(外; 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

足部:共26塊骨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趾骨間關節。重要關節;距下關節(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前兩個關節使足發生內、外翻,後兩個關節稱為跗橫關節使足發生內收外展。

ROM測量

踝關節活動範圍:跖屈45度、背伸45度,內翻40度,外翻40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