闃寂

闃寂

闃寂,漢語辭彙。‘ 拼音:qù jì 釋義:1、死寂,幽靜。2、斷絕,寂滅。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亦作“閴寂”。

1、死寂,幽靜。

南朝梁江淹《泣賦》:“闃寂以思,情緒留連。”

唐盧照鄰《病梨樹賦》:“余獨病臥茲邑,閴寂無人,伏枕十旬,閉門三月。”

宋 王安石《清平樂·雲垂平野》:雲垂平野。掩映竹籬茅舍。闃寂幽居實瀟灑。是處綠嬌紅冶。

明張景《飛丸記·全家配遠》:“花市無聲萬戶扃,閴寂虛堂靜。”

魯迅 《集外集拾遺·<亥年殘秋偶作>詩》:“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乾。”

李二和《祖籍》:“遠山唏噓啼訴的流溪與落瀑聲,攙和著幽穀神秘的微鳴與低嘯,給這片格外闃寂的林池更平添了幾分雅致和超凡拔俗的迷人風韻。”

2、斷絕,寂滅。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若夫日用闃寂,雖無取於錙銖,歲功宏達,諒有寄於衡石。”

古應芬《民國十二年大元帥東征日記》:“居民流離遠徙,煙火闃寂,祗聞刁斗森嚴與蟲聲而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