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神星

冥王星的質量大約只是卡戎的10倍左右,而地球的質量卻是月球的81倍,木星比它最大的衛星大上千倍。 卡戎繞冥王星公轉的周期,恰好等於卡戎自身的自轉周期和冥王星的自轉周期,也就是說它們始終保持同一面朝向對方。 這些特徵使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卡戎更像是一個雙星系統,彼此是平等的伴星關係,而不是行星與衛星的關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卡戎
【英文名稱】Charon
【希臘文名稱】Χ?ρων
【直徑】1172 千米
【質量】1.90×10^21 千克

發現命名

1978年,美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克里斯蒂在檢查拍攝到的冥王星的照片時,發現冥王星側面有一個明顯的腫塊,由此推斷冥王星有一顆衛星。這個新發現的天體最終被正式命名為卡戎。

天體特點

卡戎本身並不很大,質量約為月球的1/45。但以衛星與其行星的大小之比而論,它卻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衛星。冥王星的質量大約只是卡戎的10倍左右,而地球的質量卻是月球的81倍,木星比它最大的衛星大上千倍。卡戎繞冥王星公轉的周期,恰好等於卡戎自身的自轉周期和冥王星的自轉周期,也就是說它們始終保持同一面朝向對方。卡戎繞太陽公轉的周期與冥王星同樣是248個地球年。它與太陽的距離也與冥王星基本相同,平均約59億公里。此外,卡戎自身的引力大到足以使它呈球形,而冥王星和卡戎的共同重心位於外空間裡,並不位於冥王星內部。這些特徵使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卡戎更像是一個雙星系統,彼此是平等的伴星關係,而不是行星與衛星的關係。卡戎的密度很低,大約是每立方厘米2克,表示它可能很像土星的冰質衛星,如土衛五,它的表面可能覆蓋著冰水。

形成過程

美國西南觀象台科學家魯賓·卡努普在美國一期《科學》雜誌上著文,披露他採用計算機模擬計算得到的卡戎是一個星體與冥王星碰撞的結果。魯賓·卡努普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個數學模型,通過計算機模擬,再現了這一過程。魯賓·卡努普模擬計算的結論顯示,當年有一顆直徑在1600公里到2000公里的星體與冥王星發生了碰撞,碰撞後在冥王星附近產生了彼此相距不遠的很多碎片,這些碎片逐漸結合在一起,最後形成了卡戎。魯賓·卡努普模擬計算的結論不僅解釋了卡戎的形成過程,而且還證實,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星體碰撞對太陽系的最後形成起到重大作用。

構成物質

卡戎的密度大約是水的1.7倍,這意味著這顆衛星差不多是由60%的岩石和40%的冰構成的。科羅拉多州玻爾得市西南研究所的行星學者羅賓表示,由於冥王星的岩石構成只略微多了一點(70%),因此卡戎和冥王星可能是很早以前碰撞在一起的兩顆原始行星,並且以這樣一種方式彼此盤繞在一起。

新地平線探測任務

“新地平線”探測器在2006年1月發射升空,預計將最早於2015年年中到達冥王星。它要觀測冥王星,然後還將探測冥王星的衛星——卡戎,然後繼續前往進入冥王星外的柯伊伯帶,並丟棄在茫茫太空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