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洪臣

閻洪臣

閻洪臣,山東沂水人,1936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省尚志縣。1980年11月加入九三學社,1983年6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8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吉林市化工學校肄業,長春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曾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吉林省政協副主席。 2016年5月7日在吉林長春逝世,享年81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44年至1948年在黑龍江省尚志縣讀私塾。1949年至1951年先後在尚志、德惠縣學校讀書。1952年在吉林市化工學校學習。1953年至1957年在德惠縣從父學醫。1958年經考試獲得中醫師資格並就職於德惠縣聯合醫院任中醫師,同年考入長春中醫學院中醫師資班進修,1959年結業留校任教。1972年晉升主治醫師,1978年晉升副教授、任內經教研室主任,1983年晉升教授、任中醫系主任,1990年任長春中醫學院副院長。1986年起任中國農工民主黨吉林省委會主委。1992年後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吉林省政協副主席。

閻洪臣同志是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逝世訊息

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吉林省政協原副主席,農工黨吉林省委會原主委閻洪臣同志,因病於2016年5月7日在吉林長春逝世,享年81歲。

閻洪臣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閻洪臣同志遺體告別儀式於2016年5月9日上午在吉林長春舉行。

人物成就

人物榮譽

1990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被評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1992年獲長春市總工會“功臣功勳杯”獎,1993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英才獎章”。 1995年被吉林省人事廳評為吉林省中醫終身教授。2003年長春市衛生局授予“長春資深名醫”,2007年被聘為“吉林省中醫藥學會科技評審與諮詢專家庫”專家。曾任香港國際中醫藥研究院名譽教授、遼寧中醫學院名譽教授、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吉林省衛生系統高職評審,吉林省高校高職評審會委員和省高校高職評審會中醫藥學科組組長。1970年,創辦《吉林中醫藥》雜誌和《長春中醫學院學報》並任主編。任全國《中級醫刊》總編、《中華醫學論文集》主任編輯。八十年代應遼寧中醫學院和黑龍江中醫學院邀請,多次擔任研究生答辯委員會主任委員。

人物貢獻

教學與論著

在長春中醫藥大學從事教學、科研、臨床工作五十餘年。先後為本科班、西學中班系統講授《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黃帝內經》、《傷寒論》、《針灸學》、《中醫學史》等六門基礎課和專業課,以及《各家學說》、《中醫內科學》等部分課程。還為研究生班講授“五運六氣”、“ 病機十九條”和理論與臨床等方面的專題。曾應邀到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研究生班、全國中醫高資班、黑龍江中醫學院、遼寧中醫學院、山西中醫學院、河南仲景國醫大學(為該校系統講授了《黃帝內經》)、河南地區中醫藥學會、浙江中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湖南中醫學院、大連中醫藥學會、大慶中醫藥學會以及吉林省中醫藥學會、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通化市、白城市、鎮萊縣、通榆縣、大安縣、輝南縣、東風縣、農安縣等地幾十個單位或高等院校,分別做過“胸痹心痛的辨治”、“病機十九條的臨床套用”、“痛證的辨治”、“如何撰寫醫學論文”、“行氣活血法在臨床上的運用”、“養血、止血法在臨床上的運用”、“試論水腫的病理與證治”、“談談如何學習中醫”、“敬事而信、博學篤志”等專題報告。這些題目均在《新中醫雜誌》等刊物上發表。1994年出席了在美國召開的“世界傑人大會”期間,應美“今日世界電視台”邀請做了題為“中醫藥學的發展與展望”報告。閻教授教學深入淺出,善於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對古典醫書中的疑點、難點,既能用通俗的語言傳授給學生,又能把簡單的理論知識進一步深化和升華,做到了由博反約,深受廣大學生的好評,同時,也受到西學中班西醫專家的高度讚揚,學員們說:“閻教授的課富於哲理,他把深奧的中醫理論講活了”。在晉升副教授、教授時,長春中醫學院職稱評定委員會認為:“閻教授的教學效果卓著”。由於他教學效果突出,故多次被評為吉林省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和省、市勞動模範。

公開出版了《內難經選釋》、《針灸處分集》、《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傷寒論析要》、《溫病學析要》、《名醫奇方秘術》、《傳統療法大成》等著作(其中有的書為主編),審定了全國中醫高校教材《內經講義》,七十年代編寫了《中醫學基礎》、《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等教材,供院內教學用。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內難經選釋》一書的編撰,是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完成的。文革期間中醫院校砍掉了《黃帝內經》課程,並把書中的諸多內容,如陰陽、五行、四氣調神論等,做為封建迷信的內容加以批判,成為人們不敢涉獵的“禁區”。閻教授是從事《黃帝內經》教學與研究工作專家,他深知《內經》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這部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絕不能拋棄。這種想法,處於當時的極左環境,在院內既不敢說,更不敢寫,但他自己仍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1976年他利用在基層給“赤腳醫生復訓班”授課之餘,寫出了《內難經選釋》初稿。1978年全國中醫院校正式複課時,缺少《黃帝內經》教材,故該書於1979年正式出版,北京中醫學院、安徽中醫學院等多家中醫院校作為教材,發行量達22.9萬冊。《針灸處分集》(1983年出版)一書的特點是,把難以掌握和運用的“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針法,寫入了每個病症的配方中。該書出版後頗受歡迎,有的中醫院校也作為針灸輔助教材。在讀者的要求下該書於1985年再版。

閻教授兼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後,在相關刊物上發表議政文章50餘篇,並匯總成冊為《議政彙編》(內部印刷)。他在全國政協常委會和全委會上,多次代表農工黨中央大會發言。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會議期間,國務院在機構改革中擬撤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他得知此訊息後立即向國務院提出“保留中醫藥管理局,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建議,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和採納。

臨床與科研

閻教授造詣頗深,精通中醫理論和四大經典,擅於以理論指導實踐診治中醫內、婦科疑難雜症。五十年來,他經常帶學生在內科門診及病房、針灸科從事臨床工作,有時也到農村、工礦企業為民眾義診。他診病謹守病機,掌握辨證論治精髓,突出中醫治病特色。每診一病人,均引經據典,對疾病從病因、臨床表現及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內在發病關係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盡求其本。為了充分體現出理法方藥的完整性,他把“辨證”與“論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臨床治療疑難雜症上,善用經方,雖不以“奇”和“貴”藥取勝,卻每獲“如鼓應桴”之效。他的醫術精湛,療效卓著,深受廣大患者的讚譽。

科研方面,閻教授早期曾從事“經絡感傳研究”、“中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研究”等。後來,長期主要是從事“脊髓病課題的研究”。在研究脊髓病方面的貢獻有以下五點:一是在全國首先研製出了治療脊髓病的新藥;二是創建了全國第一家脊髓病醫院;三是在科研成果基礎上再次進行研究,並有所創新(將益髓沖劑改為益髓系列藥);四是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場;五是擴大了益髓系列藥治療脊髓病的範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