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邊抗日救亡學校舊址

閩浙邊抗日救亡學校舊址

在浙江平陽縣山門鎮鳳嶺疇溪國小。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全國掀起了抗日高潮。紅軍挺進師和閩浙邊臨時省委在閩浙邊區堅持三年革命武裝鬥爭,為培養抗日幹部,在山門鳳嶺疇溪國小創辦“抗日救亡幹部學校”。

基本信息

簡介

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舊址位於平陽縣山門鎮鳳嶺崗坪上的山門國小內,前身為山門疇溪國小。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國掀起抗日高潮。我黨為了加強抗戰力量,迎接將來鬥爭的需要,解決骨幹不足的問題,於1938年1月15日,以劉英粟裕同志為首的“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在山門鎮創辦“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招收來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學生、工人、教師等學員200多人,開設游擊戰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經濟學、民眾工作等課程。1938年1月開學,3月間結束。部分學員奔赴抗日第一線,部分學員留在後方堅持地下鬥爭。對此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很大貢獻。

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是當年南方八省十四個革命根據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的幹部學校,辦學為期雖然短暫,但收效甚大。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這些學員南征北戰,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大多成為黨政軍及各條戰線的骨幹,對此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該處1989年被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描述

舊址原有二幢木構樓房,現僅在西樓一幢,七間,分上下兩層,進深 605米,面調23.25米、高約6.7米。總面積 144.6平方米。穿斗式結構,硬山頂,樓上有迴廊、欄桿,門窗飾網 狀方格窗限。樓下教室兩間,擺設課桌、板凳和黑板。樓上新設會客室,隔壁北首一間是學員宿舍,南首是教員寢室,一律草荐墊底,上鋪草蓆,再擺上方塊式舊棉被。板壁上按鋪位掛 上紅五星書包,桌上平放短腳小油燈。再現當年艱苦樸素生活。
在兩教室中間新辟了圖片展覽室。展出劉英同志《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粟裕同志的《游擊戰術講學》,以及結業後部份學員開赴前線照片等文獻實物資料,大門內立有二青石碑。一為“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遺址;一為“抗校”簡介。樓前的桂花叢中,新聳立起“粟裕同志部份骨灰安放紀念碑。”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