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崇聖寺

閩侯縣崇聖寺

祟聖寺位於福建省閩侯縣境內的雪峰山麓,距福州市約70多公里,是禪宗雲門、法眼二派的發源地,為江南五山十剎之一,素有“江南第一叢林”之稱。1983年,雪峰祟聖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已修葺一新,成為閩侯縣的著名名勝古剎。

基本信息

閩侯縣崇聖寺閩侯縣崇聖寺
閩侯縣崇聖寺
祟聖寺位於福建省閩侯縣境內的雪峰山麓,距福州市約70多公里,是禪宗雲門法眼二派的發源地,為江南五山十剎之一,素有“江南第一叢林”之稱。1983年,雪峰祟聖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已修葺一新,成為閩侯縣的著名名勝古剎。
崇聖寺座范在雪峰鳳凰山南麓,創建於唐朝鹹通十一年(870年),它的開山祖師是唐代高僧義存禪師

據《宋高僧傳》卷十二、《景德傳燈錄》卷十六等記載,義存(822一908年),俗姓曾,泉州南安人。9歲請出家未準,12歲從父游莆田玉澗寺出家,拜慶玄律師為師,17歲落髮,謁福州芙蓉寺靈訓禪師。28歲往幽州寶剎寺受具足戒,後到武陵德山(今湖南常德)參拜宣鑒法師,承其法系。鹹通十一年(870年)到雪峰,當地紳士蘭文卿許他在大枯樹下結庵修行,稱枯木庵。“里人蘭文卿舍田七千餘畝,屋五百間,諸物充足,遂為南方叢林第一”。此寺初稱應天廣福禪院,或稱應天雪峰禪院,四方僧人云集,義存法師的門徒有1500人。唐僖宗賜號“真覺大師”,並賜紫袈裟。義存的弟於有文偃、師備等56人。文偃(?一949年)稟承宗風,往韶州雲門山創立了禪宗新派別——雲門宗。師備(837-908年)到福州玄沙院弘法,其再傳弟於文住金陵清涼寺,從者雲集,創立禪宗另一派別——法眼宗。因此,後人把祟聖寺視為雲門、法眼宗的發源地。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賜名雪峰祟聖禪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永樂二年(1404年)和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祟聖寺住持法庵和達本禪師兩次主持重興。1928年,圓瑛法師住持祟聖寺,又加以修葺。

抗日戰爭時期,大雄寶殿毀於日軍炮火,天王殿也被颱風所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寺廟幾成廢墟。

1979年起,政府批准祟聖寺作為佛活動場所重新修復開放。在海內外憎眾和信徒的資助下,天王殿、大雄寶殿得以重建,山門、法堂、齋堂、鼓樓、鐘樓也得到修復。殿堂內,佛像莊嚴,雕塑精湛。整座寺廟煥然一新.莊嚴宏偉。殿前的對聯有:

開東土有二宗,法眼雲門五派靈源通性海;

稱南方第一寺,垂檉枯木千秋勝跡鎮名山。

雪峰現存古蹟有:義存禪師和閩王王審知各植檉樹一株,清達本和尚種植的檉樹2株,法堂旁有義存禪師塔及應潮泉、梯雲嶺、蓖月池等24處景觀。最著名的是枯木庵。

枯木庵在崇聖寺東南,距寺僅數百米,這裡相繼是開山祖師義存最初棲止念禪之地。庵內有株枯木,上端的枝梢已經折斷,只余木乾,高3.2米,闊7.3米。枯木內心是空的,上面露天,象揭開蓋子的大飯甑。其表皮完全剝光,露出的膚廓非常堅韌,厚約10公分。枯木南向的正中開二竇如門,高2米多,寬約1米,門額如半圓形,似一天然岩洞,裡面可容10多人。枯木內外有唐、宋、元、明的名人題刻20多處。其中有“維唐天祐乙丑歲造庵子及作水池”等題記,這是唐天祐二年(905年)閩王王審知捐款造庵和修築水池的歷史記載。這些樹碑刻筆法遒鍵,被稱為“樹腹碑”,是福建省雕刻的三大奇物之一,也是中國罕見的唐代木碑。

目前,唐代所植的兩棵樹至今已逾千載,樹大十圍,古乾垂枝,風吹之時,猶如掃地。傳說義存圓寂時說:“雙檉掃地,石卵開花,我會再來”。石卵是指義存祖師塔座上的石頭,現有裂紋,如開花狀。現在雙檉掃地,石卵開花都成為祟聖寺的景勝。 1994年11月13日,福建省雪峰寺隆重舉行了廣霖法師升座慶典。

當日天氣晴和,雪峰寺輝煌莊嚴。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妙湛老法師為廣霖法師送座,參加法會的有提潤、傳和、現慧法師和省、市、縣各級有關部門領導和海內外諸山大德、四眾弟子、各界人士兩千多人。

1984年,廣霖法師自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畢業後,應寺眾之請,回山接任監院,主持寺務。歷經十載,新建和重修了天王殿等三十項建築;造林三千多畝,植竹兩千多株,收回民房3960平方米,在協助政府落實政策等方面均有成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