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博物館

閔行博物館

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於2003年3月建成並對外開放,原展館內設兩個基本陳列:馬橋文化展和中國民族樂器展。2012年8月因城市規劃建設,博物館搬遷至春申文化廣場臨時館舍,臨時地點位於閔行區名都路85號,春申文化廣場2樓。

基本信息

簡介

閔行博物館閔行博物館

閔行博物館原位於上海莘莊捷運文化廣場內,於2002年12月建成。館內設《崛起的新城——閔行區發展成就展》,目前,有三個基本陳列館:《馬橋古文化陳列館》、《中國民族樂器陳列館》和《崛起的新城——閔行區發展成就展》,是一個頗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閔行博物館的建成,為發展先進文化,推動全區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原博物館面積4200平方米,收藏有出土古文物700多件,涉及50多個少數民族的300多件民族樂器,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博物館對全市市民免費開放,同時可對青少年舉行各類儀式活動免費提供活動場所和幫助。

2012年8月閔行區博物館搬遷至春申文化廣場臨時館舍。過渡期間,博物館通過舉

閔行博物館閔行博物館
辦主題展覽、流動展覽進社區、進校園、進公園及專家講座等多種服務方式,繼續滿足市民多樣化文化需求。

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新館選址在七寶鎮閔行文化公園內,新館正在建設中,預計2016年上半年對外開放。館舍總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新館設《中國民族樂器文化展》、《上海•閔行歷史文化展》兩個基本陳列及臨時展廳。

特點

坐落在莘莊捷運站,設立馬橋古文化、中國民族樂器和崛起的新城———閔行十年發展成就展三個展館。走進馬橋古文化陳列館,蘆葦、小舟和濤聲把人們帶回5500年前馬橋先民的生活年代,這裡有200多件源自馬橋文化遺址的陶器、石器、骨器;灶坑、窯穴、水井和少量青銅生產、生活工具。民族樂器陳列館,則有著100多類300餘件來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擁有者的民族樂器。在“崛起的新城”展館中,點擊“十年成就”查詢系統和滾動顯示屏,能看到一系列數據、百餘幅照片,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新閔行的新成就。

陳列館

閔行博物館閔行博物館
進去首先看到的就是“永遠的航天精神”展覽。大約每每臨時展覽都布局在這樣一個L型的廳中。L所抱著的有三處展示廳,包括“馬橋古文化展”和“閔行的發展規劃展”、“民族樂器展”。這些屬於長效展覽,展廳的布置可以一勞永逸的——只有閔行發展大概會不時根據政府的規劃作些增刪。 “永遠的航天精神”展

如同其他紅色之旅一樣,展票呈大紅底色,用白色大字寫著主題、主辦和承辦單位、及展示時間和地點。

1956年10月8日,我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式起步。2006年的10月8日,是中國航天事業走過50年奮鬥歷程的紀念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當年10月12日發布了《二○○六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明確提出中國航天事業未來五年的八大發展目標和十二項主要任務。如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啟動並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畫等。

今年閔行區慶祝建區15周年,策劃了此項大型活動。5月21日,由中共閔行區委宣傳部、上海航天局黨委宣傳部、閔行區文廣局等聯合,舉辦了“永遠的航天精神”展,免費向公眾開放。展覽由前言、航天事業的激情歲月、航天發展的力量之源、航天精神的傳承發展、後記等五部分組成,通過130多幅珍貴照片、史料及100多件實物,生動介紹了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走過的五十年不平凡歷程,謳歌了航天工作者可歌可泣的事跡,展現了由此產生的三大精神: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但除了多媒體電腦互動外,像參觀者體驗基地起火引爆的真實感覺、航天服試穿拍照、氣象衛星的工作場景等,都沒有看到,無從去過“航天迷之癮”。

馬橋古文化陳列館

這個陳列館陳列的是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和春秋戰國至唐宋元時期的文化遺存,共有200餘件出自馬橋遺址的文物,是1959年出土的。

展廳中有一個形象的馬橋遺址模型,它呈帶狀分布格局,縱貫於一道貝殼砂堤之上。形成於5500年前的砂堤,是長江帶來的泥沙和海潮帶來的貝殼砂共同沉積作用的結果。這個時期的馬橋村落順堤而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在橘紅色射燈的照耀下,白色的海灘砂堤、浩瀚的大海、海灣逐漸演變而成的瀉湖格外醒目,簡陋的草屋、飽經風霜的灌木叢、勞作的村民等造型栩栩如生——4000年前我們的先民們就繁衍、生息於斯。

各種文物中,以陶瓷為多。很多陶器用現代審美觀去看還很粗糙,沒有什麼豐富的色彩,圖案也很簡單;但從遠古的角度看,則有所不同。如果沒有文字的提示說明,一般人很難發覺這些鴨型壺、戳印雲雷紋、三足盤等精美瓷器是馬橋文化的傑作。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陶角爪、三足盤都是中原地區文化的代表陶器,而鴨型壺則多見於夏文化。青綠釉、黑釉瓷器等圖象算得精美,顏色也較鮮艷,顯示馬橋文化處於技術創新的轉變時期。據對發掘出來的硬陶測試,估計燒成溫度高達1100℃左右,從而證實馬橋遺址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原始瓷出產地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