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家橋

閔家橋鎮以“橋”為名,這在下五鎮本也不見怪。 閔木匠造的橋,是一座寶橋,一個小集鎮因橋而興。 搶風氣之先,是閔家橋人致富的秘訣。

解讀閔家橋
金湖地區的東南片,是有名的高郵西北鄉,人們又稱這裡的地域是“下五鎮”,這裡的居民是“下五鎮人”。下五鎮,是高郵湖邊屬於高郵的五個集,它們是閔家橋集、塔兒集、夾溝集、太平集、橫盪橋集。“橋”又稱為“鎮”,是因為歷史上,作為商業區的“集”與“鎮”,界限不太明確。一般規模大的稱“鎮”,小的稱 “集”;敬稱時稱“鎮”,普通場合稱“集”。五個集稱為五個鎮,就是敬稱的結果。下五鎮的稱呼,清初就可能已經出現,《高郵州志》(嘉慶)已明確載入五個集的名稱與方位。金湖南部,西南部均與安徽接壤,到了清代後期,蘇皖邊界集市交易日益活躍。為便於小販趕集擺攤與百姓上街買賣,地方士紳公議,按照五天一個集期,排出五個較大的集鎮來。重排結果,下五鎮變成了金溝集、塔兒集、閔家橋集、銀集、塗溝集。既有下五鎮,又在西部排定了上五鎮,分別是黎城鎮、銅城鎮、東洋鎮、馬壩鎮、永豐鎮。不論何種排法,閔家橋集都是下五鎮的代表。不說閔家橋,似乎就不說下五鎮,不說東南片。

閔家橋鎮以“橋”為名,這在下五鎮本也不見怪。這裡是典型的水鄉,溝河港汊密布。有溝河港汊,勢必要有橋。這一帶遠近叫得上名字的就有橫盪橋、揚陸橋、夾溝橋、太平橋、灣橋、小橋、朱橋、胡橋……每一座橋都有它的一段來歷,閔家橋似乎更加特別些。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修成的《高郵州志》明確記載:“閔家橋,在平阿東村。”接下來的注文是:“民閔念春建,張承位修。”一座橋能在州志中有如此多的的文字記載,本身就顯得閔家橋的不凡,但這畢竟顯得太簡單。民間傳說,閔念春是位木匠,手藝精湛。他看到這一帶的居民因河所隔,往來十分不便,便立志在有生之年造座橋。木工的收入是微薄的,儘管他節衣縮食,但仍相差甚遠。眼看自己已到垂暮之年,不得已找來自己帶過的徒弟,又通過徒弟在民間募集,終於建起了大橋。老木匠心愿已遂,含笑辭別人世。居民們為他的精神感動,就將此橋喚作閔家橋。
閔木匠造的橋,是一座寶橋,一個小集鎮因橋而興。順理成章,小集鎮也就以橋命名了。閔家橋又省稱閔橋。新中國成立後,這裡建過閔橋公社、閔橋鄉,今天是閔橋鎮。本文既然講的是它的歷史,就仍用本名閔家橋,還有點古色古香的味道。
閔家橋地屬高郵州,與州城高郵有數十里高郵湖相隔,進城非船莫屬。一道渡口也就設在閔家橋,稱之為閔家橋義渡。雍正《高郵州志》上說:該渡由居民楊春茂、徐秀共同置辦,並置田20畝作為船工的工資。後此船破損,渡口不存。到了康熙年間,居民張六符個人捐資置渡船1隻,又募捐購置渡船3隻,以方便閔家橋以及下五鎮居民往來高郵州城。這裡成為一方的交通津要,也成了小集鎮發展的催化劑。

流傳在盱(眙)、高(郵)、天(長)、寶(應)一帶的一首民謠說:“窮銅城,富龍崗,閔家橋的銀子動船裝。”這雖說有點誇張,但閔家橋富甲一方卻是事實。
閔家橋的富是有它的歷史原因的。明代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在手工業比較發達的蘇南一帶,資本主義已經開始萌芽。地處水路津要,又加上頭腦精明,閔家橋得風氣之先。下五鎮以及周邊一帶盛產大米。閔家橋人動起把產品變成商品的腦筋。他們開起了糧行,敞開收購農民們所生產的稻穀,又將稻穀北運淮安、徐州,南運揚州、南京、鎮江。這些糧行,各自有常備的運糧大船五六條。不僅下五鎮一帶,而且屬寶應的銀集、塗溝甚至三河北的應集,屬天長的龍崗、小關等四鄉八鎮的農民都將糧食運來出售。夏秋售糧季節,日吞吐量達百石以上。這一流通,方便了農民,促進了三麥、水稻生產,也為糧行老闆們積累起雄厚資金。以致於在民歌《高郵西北鄉》里,糧行(民間稱為陸陳行)小老闆成了男主人公。這也可以看出糧行的影響。
閔家橋有一門姓徐的大姓,據傳是明朝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後,設計炮打功臣樓,但被軍師劉基識破,並密告徐達。徐達亦深知“狡兔死,走狗烹”之訓,就來了個狡兔三窟,將其後人由應天暗遷蘇州南門。朱元璋也不是那么好蒙的。他怕徐氏後裔謀反,索性以疏散流民墾荒為名,將南門外居民趕往邊遠的高郵湖西。徐氏來自都市,商品意識特濃,拉生產,做買賣,財源廣進。到明代後期,已成為這一帶的巨富。在中國這個傳統的以農為本的國度,做生意、發橫財,屬於下九流,是要遭人白眼的,有富也不能露富。但又總不能把死錢放在那裡。徐氏畢意是徐氏,他們故意對外放風說:徐家在祠堂里得到了一匹金馬。小道訊息滿足了一些的獵奇心理,一傳十,十傳百,鬧得盡人皆知。其實,這恰恰中了徐家圈套,徐家輕而易舉地從後台上走前台,以祠堂一部分房屋為門面,開起需要巨額本錢的當鋪,經營起更大的生意來。
搶風氣之先,是閔家橋人致富的秘訣。而改革開放,更使閔家橋人如虎添翼。80年代初,發展社隊工業,閔家橋辦有一個只有7名職工的熱工儀表廠,生產流程是購進現成的電器元件,再焊接成簡易的電阻、電偶,很不起眼。可讓你想不到的是,就是這家小廠,經營者聘請24名教授、工程師擔任技術顧問,與全國17家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建立協作關係。奇蹟終於出現了,1986年該廠生產出鉑銠絲,有一種還達到IEC國際S型分度標準,受到國有關部門嘉獎,一舉成為國內生產鉑銠絲的專業廠家。一時間,閔家橋出現頭十家儀表廠,被譽為“儀表之鄉”。影響所及,全縣辦起65家儀表企業,下五鎮更被稱為儀表行為的“金三角”地帶。
90年代後期起,開始了小城鎮建設熱潮。而閔家橋則提前近10年就走這著棋了。從1989年開始,閔家橋著手老集鎮的改造和建設,形成四條井字形的大街。第一條是將稱為古鎮路的南北向老街,由寬僅4米,一下子拓寬到16米,又往北延伸580米,延伸段更寬達32米。第二條是以古鎮路北端為中心向東西延伸,新建一條長560多米、寬32米的新街道,稱之為“建設路”。第三條是由建設路的東端向南延伸,跨過閔橋河,新建一條長 500米、寬32米的新街道,叫“人民路”。第四條由人民路的中心位置向西延伸到古鎮路,長350米,寬20米,稱之為“富康路”。接下來,他們又興辦基礎設施,安裝自來水管道,埋設下水管道,新建公廁、垃圾箱,建起花圃、綠化帶,架設路燈,開通有線電視、程控電話。經過建設,鎮區面積已達1.2平方公里,集鎮居民1200多戶、6000多人,其中有200多戶建起自家小樓,儼然一座現代化的小城鎮。它的作用又何止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它建的是一座聚寶盆。你看,集鎮工商戶中,已湧現出“冷飲大王”、“飲料大王”、“餅乾大王”、“批發大王”等等。不久前,金湖縣計量儀器廠與台灣摩氏國際有限公司合資,在閔家橋創辦了金湖鈦田精密鑄造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達 520萬元,實際利用外資30.88萬美元。等待著新興閔家橋的是項目,是資金,是財富。如今,你要問金湖哪個鄉鎮最富,除去縣城,還是“閔家橋的銀子動船裝”!

閔家橋東北邊,過去有一個叫欣家溝頭的莊園,這是一個普通的開有護莊園溝的小村落。但也就在這裡,誕生了在江蘇以及安徽很有影響的欣氏醫派。欣家祖傳中醫,得閔家橋雨露靈氣,乾隆年間開始就小有名氣。到了同治、光緒年間,代表人物欣澹庵終於獨樹一幟,聲名遠播。欣澹庵收有高足欣汝明、徐俊升等,欣汝明、徐俊升又傳道閔坦、徐則先等。如此代代相傳。枝繁葉茂,形成著名的欣氏醫派。欣家溝頭不僅醫界出名,民國年間政界也出了縣長欣樹聲。
閔家橋是典型的水鄉,水鄉孕痛著甜美水靈的秧歌。從姜燕、戴之堯兩先生所蒐集的名歌中可以看出,閔家橋的秧歌確實是金湖秧歌的代表。插秧時,在那裡隨處可以聽到高亢明亮又清新優美的秧歌聲。你聽:
雞叫頭遍離被窩,黑咕隆冬去插禾;
四爪摳泥多辛苦,不唱秧歌瞌睡多。
這是“四句頭”調,每句七字,四句一段,曲調舒緩柔美,既適合敘集,又方便抒情。
這是“四句頭”調,每句七字,四句一段,曲調舒緩柔美,既適合敘事,又方便抒情。
我跟姐姐隔蘆笆,姐姐愛我我愛他;
姐姐愛我會種田,我愛姐姐會當家。
好姐姐,不如兩家並一家。
這是“五句半”調,是在“四句頭”基礎上,加半句襯句和一個收尾句構成。半句初句起提示作用,收尾句則點明主題,妙不可言。
我與妹妹隔條河,妹妹放鴨我放鵝。
我幫妹妹, 妹妹幫我。
鵝鴨合趟, 哥唱妹和。
專業戶對專業戶,哥妹二人情意合。
這是“搶八句”調,也是在“四句頭”基礎上,中間插入四句快板式念白,使句式經,容量加大,內容更加豐富。
秧工姐,加把勁,趕快上趟;
黃秧,搶節令,莫誤時光。
這是“串十字”調,兩句一段,每句一個字,每句三頓,節奏短促明快,似行雲流水,奔騰而下,自有一股盪人心魄的力量。
唱秧歌是要“打鼓”的。通常一人唱,另一個人“打鼓”。這種“打鼓”,“代你咯哪”,等等。一段秧歌的開頭與結尾都要“打鼓”,“五句半”、“串十字”調的中間也要“打鼓”。這種“打鼓”,既像“過門”,又似唱和,使氣氛特別濃烈。
在閔家橋一帶,除了以唱代鼓外,還有真傢伙鑼喜,這就是秧田鑼鼓。這不再是婦女們邊插秧邊唱歌了,而是由職業性質的鑼鼓師傅在秧田邊演唱,內容與形式也就複雜得多了。在秧田邊,鑼鼓師傅中一人持鼓,一人持鑼,以鼓為主,鑼隨鼓行。打鼓師傅石手以杖敲鼓,可敲出輕重緩急、快慢長短的鼓點,左手則輕拊鼓面,隨鼓聲拍出節拍、鼓點。邊敲邊唱,熱熱鬧鬧。有一種用來打唱下趟鑼鼓、收工鑼鼓、中途休息鑼鼓的“花香鼓”, 以鼓點與拌和不同,分有 72 套。鑼鼓師傅們憑著豐富想像力,將這些鼓點分別叫作“三個一陣風”、“老牛奔田埂”、“蛤蟆跳井欄”、“螺絲切腳”、“螞蚱伸腿”、“鴛鴦雙點頭”、“金雞啄食”、“老樹盤根”、“猴子偷桃”、“鯉魚穿浪”、“烏龍戲水”,等等。鑼鼓師傅一下田,插秧人就興奮異常,工效倍增。
閔家橋真是一座多彩的橋,多么耐人品味,又多么耐人解讀。
摘自 金湖信息網
該文出自馬國順著<<歷史上的金湖>>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ISBN7-214-01935-3/K.274),94-99頁。謹此致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