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趣味俗語

間趣味俗語

1.“連襟”與杜甫的關係 1.“連襟”與杜甫的關係 25.“領袖”一詞的由來

基本信息
出版時間:2009-07-01 版次:1 頁數:291
字數: 印刷時間:2009-07-01 開本:16開
印次:0000 裝幀:平裝 原價:¥28.00
作者:張福遠 編 ISBN:9787219066164 出版社:廣西人民

編輯推薦

讀趣味故事,學實用俗語,悟智慧人生。每條俗語都有一個妙趣橫生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智慧。
最早的“好好先生”是誰?“半斤八兩”到底是多少?孔子真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嗎?誰的舌頭是“三寸不爛之舌”?“五毒”竟然是良藥?“自賣自誇”的王婆是男是女?為什麼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跳槽”一詞出自青樓? 
……
這些問題你都知道準確答案嗎?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了三百多條常用俗語。分為人物稱呼、市井稱呼、行為心理、人生感悟、社會現象、功德成敗、事物由來、當代俗語八個部分,準確地解釋每條俗語的意思,並對俗語追根溯源,以生動的故事講述其來龍去脈,融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於一體。

作者簡介

張福遠,炮兵指揮學院政治部講師,酷愛文史,有志於民間文化的研究,閱讀了大量民間文化資料,對民間俗語、諺語、對聯、歇後語等深有研究,已發表文章數十篇。

書摘

第一篇 人物稱呼篇
1.“連襟”與杜甫的關係
在我國民間,對姐妹的丈夫之間的關係有很多有意思的叫法,有的地方叫“連橋”,有的地方叫“一擔挑”,而使用最

民間趣味俗語民間趣味俗語
為廣泛,接受度最高的恐怕應該是“連襟”這個詞了。把姐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係稱作“連襟”,可見親密程度之高,就如同衣服和袖子一樣。可是這個稱謂究竟源於何處,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要追溯“連襟”這個詞的來歷,最早可見於唐代。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寓居川東,在當地結識了一位姓李的老翁,兩個人非常投緣,經常互相邀請在一起小聚,配上幾碟小菜,再來上幾杯濁酒,就這樣談天說地,非常有興致。兩個人由於有共同的話題,趣味相投,所以關係越來越親密。後來經仔細地談論,竟然發現兩家還是轉彎抹角的親戚,於是兩個人就自然更添了幾分親切,如果幾天沒見面,還要互致書信,以此來表達對對方的思念。
過了一段時間,杜甫要離開峽東到湖湘去。臨別之時,杜甫回憶起兩人在一起度過的歲月和建立的深厚友情感慨萬分,於是寫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其中有幾句是:“孤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裡的襟是衣襟,袂是衣袖,杜甫以此來形容自己與李翁的關係就像衣服的襟與袖一樣密切。
雖然“連襟”這個詞可追溯到杜甫《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句中,但是把“連襟”一詞移來用作姐妹的丈夫之間關係稱謂的人則是南宋的洪邁。當時,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是很順心,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得知此事後,便寫了一封薦書,薦洪邁的堂兄去京城供職。事成之後,洪邁的堂兄非常感激他妻子的姐夫,於是托洪邁替寫了一封感謝的信,寄給了他妻子的姐夫,信裡邊有這樣幾句:“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雲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這裡的“襟袂相連”就是用來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間的密切關係。後來,人們又將“襟袂相連”簡化為“連襟”,成為稱呼姐妹的丈夫之間關係的專用稱謂了。
2.大喬、小喬和“連橋”
上文說了“連襟”的來歷,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另一個稱謂“連橋”的來歷。這個稱呼追根探源乃是出自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這是發生在周瑜和孫策之間的一段故事。
東漢末年,孫吳政權擁有江東六郡。吳主孫堅的大兒子孫策,少年英俊,武藝超群。孫堅死後,孫策憑藉士族勢力承襲父業,在父輩一些舊部的輔佐之下成為江南一霸,號稱“吳侯”。
孫策幼年時期有一同窗好友,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瑜,此人與孫策同齡,只是生辰比孫略早幾個月,彼此一向以兄弟相稱。兩人精通文韜武略,被譽為“東吳儒將”。太位喬公(喬玄)非常喜愛這兩個才華出眾的年輕人,先後將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許給了孫策和周瑜二人為妻。
一天,文武群臣在一起聚會暢飲,席間孫策舉杯到周瑜桌前敬酒。由於二人交情頗深,一直在稱呼上難以改口,孫策仍按往常的習慣,道了一聲:“周兄,請!”話音剛落,謀士張昭趁機調侃說:“老皇曆用不上嘍,如今二位已經結成了姻親,看來公瑾(周瑜的別號)兄你這個大哥以後只能屈尊做妹丈了……”一句話逗得眾人哄堂大笑,孫策倒沒感到怎樣,可是周瑜這個人非常好面子,表情頗為尷尬。周瑜年少氣盛,又有點大男子主義,不甘心屈居姻親地位而改口叫孫策為“姐丈”。
這時場面有些尷尬,最後還是以老好人著稱的參軍校尉大夫魯肅出面解圍,順口而出打油詩一首道:“妹丈哥哥輩分同,弟弟姐夫何須爭。閣老青睞聘二女,連(聯)橋(喬)立業保江東。”這樣一打圓場誰都不丟面予,眾文武齊聲叫好,宴會乃盡歡而散。從這以後,“連橋”(連喬)這個稱呼就流傳下來,直至今日。
3.有“泰山”就有靠山
自古至今,人們對妻子的父親、母親有多種稱謂,如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還有泰山、泰水。“丈人”這個詞本來不是專門指妻子的父親的,而是泛指男性老人。《論語》中曾有文為證:“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礤。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這裡的丈人就是指老年男性,我國古代也稱“老丈”。
那“泰山”、“岳父”又從何而起呢?和山東的泰山又有什麼聯繫呢?這裡還真有一個典故,“泰山”和“岳父”都因這個典故而起。
據《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二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四年(716年)決定去山東泰山封禪祭天。唐玄宗任命大臣張說為封禪使,提前到泰山修廟鋪路,來做些準備工作,以迎接皇上駕到。張說領旨後,火速趕往泰安(今山東泰安),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因為封禪要動用黃金萬兩,沒有人監督統計,可以吃喝玩樂,大有油水可撈。此外,封禪還可以得到皇上的獎賞,也可以為自己的女婿謀到一些好處。就這樣,他把自己的女婿鄭鎰也拉上一起,提前到泰安準備,並把一些任務交給鄭鎰辦理。
可是這個鄭鎰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傢伙,他在建設的時候偷工減料,將碧霞祠的面積縮小很多,把鐵牆改為磚牆,金瓦換為銅瓦,省下的銀兩都揣入了自己的腰包。別看這小子如此貪污,卻不但沒有得到懲罰,還從九品官一下子跳到了五品,連升四級,這當然少不了他的老岳父張說的努力了。
泰山封禪的日子終於到了,皇上遠途而來,一路上百官相迎,百姓叩拜。到了泰山,舉行了轟轟烈烈的封禪儀式。儀式結束後,按照以往的舊例,凡有幸跟隨皇帝參加封禪的人,除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外,其餘人員都要晉升一級,並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蕩。鄭鎰本來是個九品的小吏,可是由於他老丈人的暗箱操作,使他連升四級,超常規地升到了五品,官服從綠色變成了大紅。這小子也是,本來就是有貓膩的事情,自己也不收斂一些,反而趾高氣揚,到處宣揚,真是狂妄之極。這必然引起朝中一些官員的不滿,許多人看在眼裡,氣在心上,宮廷上下議論紛紛。
這件事最終傳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又碰巧在一次宴會上鄭鎰穿著紅色的官服耀武揚威,被皇上看了個正著。唐玄宗便問鄭鎰怎么突然穿上了紅色的官服,變成了五品。張說在一旁嚇得大驚失色,不敢做聲。鄭鎰也是支支吾吾,說不出個一二三四。這時,擅長諷刺的宮廷藝人黃幡綽替他回答說:“此乃泰山之力也!”這句話一語雙關,唐玄宗心照不宣,看在張說的面子上,這件事情就這樣混過去了。
這件事在宮廷內外傳為笑話,以後人們便風趣地把妻子的父親稱作“泰山”,把泰山祭壇旁邊的那個高聳入雲的石峰取名為“丈人峰”。又因為泰山被稱為“東嶽”,是五嶽之首,所以又把妻父稱作“岳”、“岳翁”、“岳父”、“岳丈”等。妻母則稱“岳母”或“泰水”。由此可見,“泰山”稱謂的出現是來自親屬關係中政治利益的關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靠山,怪不得今天的許多年輕人在找老婆的時候要看家庭背景呢,原來也是在找“靠山”呀!
4.“老公”與“老婆”
在我國民間,一般的夫妻之間都互稱對方為“老公”、“老婆”,即使是剛剛結婚的小年輕也是這樣稱呼。人還沒老,怎么就稱呼得這么老呢?簡直就是家庭版的“老張”、“老李”。其實,這個稱謂還真是跟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老妻有關,要怪只能怪他們了。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麥愛新的讀書人,一直寒窗苦讀,只為能考得一個功名。他的妻子非常賢惠,也很有文采,一直默默地支持著麥愛新。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麥愛新考取了功名。都說男人有錢就會變壞,這位麥愛新也許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考中功名以後,有些喜新厭舊了,總覺得自己的妻子不如其他官員的漂亮。他看著年老色衰的妻子,便產生了拋棄老妻,再納新歡的想法。可是,這個麥愛新畢竟是個飽讀詩書、受過教育的人,他不好意思直接跟妻子開口,於是便寫了一個上聯放在案頭,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上聯是這樣寫的:“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
這個上聯被麥愛新的妻子看到,她心裡馬上就明白了麥愛新的用意。麥愛新的這位妻子可不是一個簡單人物,她的聰明才智絕對不在麥愛新之下。如何才能打消麥愛新另尋新歡的念頭呢?只見這位麥夫人既不哭也不鬧,提起筆來寫了一個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這個下聯一語雙關,絕妙之極。
麥愛新早就暗地觀察妻子的舉動,見妻子寫了下聯,急忙觀看。讀了妻子的下聯,麥愛新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一片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對妻子的態度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異常的熱情。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又拿起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揮筆續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這對患難夫妻因為妻子的聰慧才智,又得以和好如初了。
……

目錄

第一篇 人物稱呼篇
1.“連襟”與杜甫的關係
2.大喬、小喬和“連橋”
3.有“泰山”就有靠山
4.“老公”與“老婆”
5.乾隆發配“兩口子”
6.“公子”原本不分男和女
7.宋弘不忘“糟糠”妻
8.“千金”也曾指少男
9.“千金小姐”搭救伍子胥
10.用意頗多的“先生”
11.“大夫”本是朝中官
12.“足下”是指介之推
13.韋固難抗“月老”手中線
14.席地而坐的“主席”
15.“百姓”原是指百官
16.大萬變“大腕”
17.王羲之臥“東床”
18.“萬歲”本是民間歡慶語
19.“鼻祖”和鼻子的關係
20.“秀才”也曾稱“茂才”
21.“老師”最初是高幹
22.“駙馬”甘當犧牲品
23.“太太”原指周朝“三母”
24.“妯娌”的微妙關係
25.“領袖”一詞的由來
26.外國人為何叫“洋人”
27.“黃花閨女”與壽陽公主
28.“老闆”源自戲班
29.班傑明筆下的“黑馬”
30.“靠山”的由來
31.“同志”一詞源於春秋
32.“幹部”一詞來自法國
33.“丈夫”與身高的關係
34.“元首”一詞的由來
35.司馬徽是個“好好先生”
第二篇 市井稱呼篇
1.齊王懸賞,捉住“二百五”
2.“半吊子”源自古錢幣
3.胡琴演奏,沒有“二五眼
4.“傻瓜”源於“瓜子族”
5.“二把刀”源於泥瓦匠
6.“三八”與“洋鬼子”進城
7.“馬大哈”原是相聲人物
8.“醜八怪”並不醜
9.“王八蛋”還是“忘八端”
10.“硬脖子”董宣
11.“狼心狗肺”故事兩則
12.人間偏愛“狐狸精”
13.比干是個“缺心眼”
14.磨出來的“下三爛”
15.燉不爛的“滾刀肉”
16.不戴“綠帽子”
17.縣太爺的“狗腿子”
18.荊軻不是“鐵公雞”
19.“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20.“半斤八兩”的五銖錢
21.“狗屁不通”還是“狗皮不通”
22.“三腳貓”變飛熊
23.秀才織布,“花架子”
24.懷慶府的“兩面派”
25.要拔的本是“眼中‘丁’”
26.蒙古包里出“混帳”
27.劉邦這個“臭小子”
28.無名的“店小二”
29.無所不能的“萬金油”
30.“不三不四”的由來
31.“烏鴉嘴”的來歷
32.“太保”和“蓋世太保”
33.中外都有“替罪羊”
第三篇 行為心理篇
第四篇 人生感悟篇
第五篇 社會現象篇
第六篇 功德成敗篇
第七篇 事物由來篇
第八篇 當代俗語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