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癲癇

間歇性癲癇是一種不同發病的原因引起的下丘腦病變導致的周期性發作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病症。

簡介

間歇性癲癇病又稱植物神經性癲癇病,在國際癲癇病分類中未定為一個獨立的類型,而是列為單純部分發作類型中。間歇性癲癇症狀占全部癲癇發作類型的8.4%,男女之比為3:2,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3~9歲最多。以主要間歇性癲癇症狀命名的還有“頭痛型癲癇”、“腹型癲癇”、“再生性嘔吐”、“肢痛型癲癇”、“眩暈型癲癇”等。

發病原因

丘腦下部是皮質下高級的植物神經中樞,與大腦皮質各區,中腦中央灰質,網狀結構及脊髓的植物神經中樞均有密切關係,各種有害因素影響都可形成異常放電病灶。

臨床表現

間歇性癲癇症狀表現常常涉及多個系統。如胃腸發作表現為口腔唾液分泌增加,胃腸有不適、沉重感、噁心、嘔吐、覺氣上升至咽頭,或有腹痛、腸鳴、腹瀉;心血管系統發作表現為心率增快或變慢、心悸、血壓發生變化、皮膚青紫、潮紅、蒼白等;還有呼吸系統發作表現為呼吸性增快、急促、遲緩或停止,咳嗽、噴嚏、支氣管分泌增加等。其它異常如頭、肢體疼痛、感覺過敏、頭暈、耳鳴等。發作時持續數秒致數分鐘,均為間歇性癲癇症狀。

診斷依據

間歇性癲癇病診斷依據有以下五種:
1、反覆發作自主神經症狀,每次發作具有相對刻板性;
2、腦電圖可出現癇性棘波等異常放電;
3、部分病人發現下丘腦或者第三腦室底部病變;
4、抗癲癇病治療有效;
5、可有癲癇病家族史。
間歇性癲癇病臨床上易誤診的疾病,所以要求癲癇病患者一定要注意確診,要及時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