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功夫茶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揀乳泉。 《茶錄》則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

原料/調料

過去,廈門市井上有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 其樂無窮。"魯迅先生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我國 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蔡襄對福建烏龍茶的貢獻》一文指出:"後 人為了紀念蔡襄的功勳,還把'君漠'名字在武夷山製成'工夫茶', 推廣各地。現在閩南、廣東潮州和台灣等地飲用烏龍茶地區,大都 稱烏龍茶為'工夫茶'。有的其製法精巧而名為工夫,有的認為烏 龍品飲技藝雅美而名為工夫,各有道理。如深入研究,這可能是蔡 襄的別號'君漠'(註:莆田語音)兩字讀音借用出來的聲韻形成的, 成為武夷山烏龍茶的一種品名。英文譯成 cangou可以證明。"
功夫茶若從茶品飲藝術來說,它則始於宋代的"鬥茶",鬥茶又 稱茗戰,是古代茶人對茶葉品質比美的簡稱。宋代范仲淹在《和章 眠鬥茶歌》作了細緻描繪,從武夷的景色、茶樹的茂盛,茶農細心采 摘,進貢前如何品評,詩云:"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先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嘻笑何 處去;露芽(沾水茶葉)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指茶樹)。終朝采掇未盈 (音 chan,圍在腰上的裙子),唯求精粹不敢 貪。研 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古代玉器)今園中蟾(月亮代稱)。北苑將 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雲外有山銅,瓶攜江上中冷水。 黃金碾(銅製茶具)畔綠塵飛,紫玉甌(茶杯)心雪濤起。斗餘味中 輕醍醐(titu,乳酪),斗余香今薄蘭芷。其間品弟胡能欺,十目視而 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1762年《龍溪縣誌》載:"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 以五月至。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 '大壯'之爐,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
烹著之水,強調"源、甘、輕"。陸羽在《茶經》中提出:"其水,用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蔡襄 《茶錄》則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輕"水,是指雪水、軟水,傳說 清乾隆皇帝曾命人用銀斗量出各種泉水,然後按水的輕重,排按優 次,輕者為上。

上述引述,古人飲茶,很重視茶葉和水,同時還注重茶具,蘇東 坡有詩云:"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歷史的茶具除陶 瓷為主外,還有用金、銀、玉器、瑪瑙等製作的珍貴茶具;當今又興 玻璃茶具等。而飲用福建烏龍茶的茶具,卻別具一格:一曰"玉書 "(燒開水茶壺,扁形),二稱"汕頭風爐"(燒開水用,可調節通風量大小),三為"孟臣罐"(茶壺,宜興紫砂制),四叫"若琛甌"(白色 瓷杯)。品茗之時,四寶配齊,饒有情趣。

清代衰枚在《隋園食單》中,對烏龍茶的品飲有段生動的記述: "……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 咽,先嗅 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怡 情悅性,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燥平矜,始覺龍井(茶)雖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