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礎上(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以及大量隱瞞的人口戶口,隋朝通過接手北周、陳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們留下的隱瞞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了860萬戶 ,而隋朝後期大亂,“留給”唐朝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 ,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定穀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自楊堅建立隋朝,便十分重視道教對社會的作用,他自稱“朕祗奉上玄,君臨萬里。”(53)並對道教之符圖讖大加運用。他的開國年號“開皇”,即是取材於道教靈寶派。《隋書·經籍志》說: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54)《雲笈七籤》卷六亦曰:“及開皇劫,以此妙經,生天立地,大聖應於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55)依此,則“開皇”為道教的一“劫”之始,表明天地間又一個新紀元的到來。楊堅取此為年號,正是力圖證明他依天運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而他則像至高無上的元始天尊那樣濟度眾生,開劫度人。時朝臣王劭在上楊堅的書中曾說:“又年號開皇,與《靈寶經》之開皇年相合。”(56)《三洞珠囊》卷八亦稱:“似元皇君號開皇元年,隋家亦象號開皇元年是也。”(57)

基本介紹

自楊堅建立隋朝,便十分重視道教對社會的作用,他自稱“朕祗奉上玄,君臨萬里。”(53)並對道教之符圖讖大加運用。他的開國年號“開皇”,即是取材於道教靈寶派。《隋書·經籍志》說: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54)《雲笈七籤》卷六亦曰:“及開皇劫,以此妙經,生天立地,大聖應於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55)依此,則“開皇”為道教的一“劫”之始,表明天地間又一個新紀元的到來。楊堅取此為年號,正是力圖證明他依天運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而他則像至高無上的元始天尊那樣濟度眾生,開劫度人。時朝臣王劭在上楊堅的書中曾說:“又年號開皇,與《靈寶經》之開皇年相合。”(56)《三洞珠囊》卷八亦稱:“似元皇君號開皇元年,隋家亦象號開皇元年是也。”

基本概述

開皇之治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定穀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戶口才有三百八十萬,還不到隋朝極盛時的二分之一。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庶與強盛。

簡介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定穀倉儲存食糧。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以及大量隱瞞的人口戶口(根據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隋朝通過接手北周、陳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們留下的隱瞞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了860萬戶

,(而隋朝後期大亂,“留給”唐朝200餘萬戶(《通典》載杜正倫奏“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

),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有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有口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隋文帝儲存的糧食財物大量被隋煬帝消耗,李淵占領長安用府庫里的武裝賞賜有功之臣,發現隋朝府庫的物資不足,”淵傾府庫以賜勛人,國用不足“。

自開皇九年,楊堅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楊堅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

隋初經歷南北朝戰亂,民生疲弊,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之富饒既非重斂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滅。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初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建隋過程

東漢滅亡後,中國經歷了漫長而混亂的四分五裂的時期。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廝殺戰亂之中。像仿於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歐洲的黑暗時代。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為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並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因東晉偏安江南,整個世家大族都不忠心於司馬氏,同時各士族之間常為了爭權而北伐。 隋朝

據《晉書》記載,塞外內附有三十萬人,入塞匈奴有數十萬人,羯族和其它進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種種族有一百多萬人。而這些只是有記載的。南北朝時期,更是各種蠻族大批的進入中原,人數已經多於中原人。就是說北方少數民族已經占據統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在中原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國號大成,史稱成漢。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盧稱王,建國號代,占有蒙古地區。

公元319年,漢臣劉曜稱帝,定都陝西西安,改漢為趙,史稱前趙。前趙臣羯族人石勒稱王。

公元337年,東晉臣鮮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稱前燕。

公元351年,後趙臣氐族人符堅稱王,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鮮卑人慕容泓稱王,建國號燕,史稱西燕,占有陝西地區。前秦臣鮮卑人慕容垂稱王,建國號燕,史稱後燕,占有河北地區。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萇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前秦臣拓跋圭稱王,建國號魏,史稱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連勃勃稱大單于,建國號大夏……五胡、十六國亂我中國。這時的中原人已不是漢時的中原人,漢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 中國開始蠻夷化,比起漢朝完全是一種經濟文化的倒退。

西晉滅亡後,中國發生了大分裂,形成了“東晉十六國”的局面。當時割據北方的五個主要少數民族中有一個是鮮卑族,鮮卑族的拓跋家族在西晉末年曾協助西晉政府抵禦匈奴劉聰和羯族石勒,因而被西晉封為代王。五胡亂華時期,鮮卑拓跋氏逐漸形成了代國,但在公元376年,前秦苻堅征服了代國,然而383年的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瓦解,拓跋珪便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398年在平城正式稱帝,是為太祖道武帝,歷史上稱這個政權為北魏。

北魏經過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兩代人三十多年的經營,到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時,國勢已經非常強盛,太武帝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先後消滅了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等割據勢力,於公元439年統一北方。此前的公元420年,東晉權臣劉裕在掃平北方南燕、後秦等割據政權後,代晉自立,國號宋,是為宋武帝。以上述兩大事件為標誌,南北朝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多年的戰亂使中國的文化、建築遭到嚴重破壞,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為灰燼。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毀。戰國、秦漢時期的藝術基本是看不到了。外來的宗教文化逐漸統治中國,中原大地上到處興建大大小小的廟宇,供奉著外來的神。外來的佛教已遠遠的壓過漢人推崇的儒教。異族的音樂、舞蹈、佛教的雕塑、繪畫完全統治了中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有一較短時間的統一外,全國基本上處於分裂割據狀態。這一時期,由於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實現統一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全中國各階層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

此後,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朝,北朝的北魏後來則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部分,兩國政權分別由權臣高歡和宇文泰掌握。後來,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簒西魏建立北周。在宇文家族專權西魏和建立北周的過程中,一個叫楊忠的人功勳卓著,被封隨國公。楊忠死後,其子楊堅繼承了這一爵位,並在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地位飆升。不久,北周武帝宇文邕駕崩,宣帝宇文贇繼位,楊堅的女兒做了皇后,楊堅擁有了更大的權力。周宣帝昏庸無能,還窮奢極侈,給了楊堅取而代之的機會。

周宣帝死後,周靜帝宇文闡繼位,楊堅的女兒做了太后,楊堅做了丞相,完全控制了朝廷大權。 為了篡位,楊堅決定先除掉皇室中宇文家族的勢力。當時,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在官職上與楊堅是平起平坐的,不用過問朝政。宇文贊幼稚的信以為真。在地方上,宇文泰的5個兒子作為藩王都手握重兵,反對楊堅,楊堅隱藏宣帝死訊,以公主出嫁突厥的名義召他們入京,收繳了他們的兵符,然後趁機將其一一誅殺。不久,楊堅被封為隨王,公元581年,周靜帝禪讓,楊堅登基,改國號為隨。楊堅覺得“隨”這個字是“走字旁”,“走”是不吉利的,於是就改為“隋”,正式建立了隋朝,是為隋文帝,改元開皇。

措施政治

隋文帝時期在政治經濟制度上進行了大量改革,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他將地方州、郡、縣三級減為州、縣兩級,藉以節省開支、精兵簡政。在中央則首創了三省六部制度。此外,隋文帝還廢止了自曹魏以來中國實行了30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而創立了科舉制度。南北朝時期,突厥人作為北方最主要的一個遊牧民族時常侵擾內地。北周時期,楊堅一直採取和親政策緩和雙邊關係。公元583年,突厥大舉南侵,隋文帝派兵將其擊敗,並大修長城加強防禦。

此後,戰敗的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面發展稱雄西域(後在唐高宗時被唐朝消滅),東突厥則受到了隋朝的控制(後在唐太宗時被唐朝消滅),中國北方邊境逐漸穩定。隋朝初年,在南方還存在有西梁和陳兩個政權,這裡要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個政權。在南朝的第三個朝代梁朝時期,爆發了著名的“侯景之亂”。侯景本是東魏大將,因為與權臣高歡不合而投奔了梁朝,後來他勾結臨賀王蕭正德發動叛亂,答應事成之後讓蕭正德做皇帝。

叛軍攻陷建康,包圍皇宮,崇尚佛教的和尚皇帝梁武帝蕭衍被困其中,活活餓死。不久,侯景殺死蕭正德,立梁武帝蕭衍第三子蕭綱為皇帝,是為梁簡文帝,後又廢簡文帝自立。其後,鎮守江陵的梁武帝第七子蕭繹派將軍王僧辯和陳霸先擊敗侯景,攻破建康。蕭繹於公元551年在江陵自立為帝,是為梁元帝。公元554年,西魏攻陷,梁元帝被殺,西魏立梁武帝之孫蕭詧為梁朝皇帝,歷史上把這個政權叫做後梁或西梁,西梁向西魏稱臣。這個蕭詧曾在549年與湘東王蕭繹(也就是後來的梁元帝)交戰,戰敗後逃亡西魏,被西魏封為梁王。

梁元帝死後,王僧辯立北齊支持的蕭淵明為帝,陳霸先殺王僧辯及蕭淵明,另立梁元帝之子蕭方智為帝,是為梁敬帝,自掌大權,後又廢敬帝自立,國號陳,是為陳武帝,這就使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 西梁雖然以南朝正統自居,與陳朝對立,但地少國弱,一直是北方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國。公元587年,隋文帝召西梁皇帝蕭琮入朝,廢之併吞西梁,由此完全做好了南下統一全國的準備。

公元588年,隋文帝以晉王楊廣為帥,起兵南下攻陳。當時,陳朝皇帝是那位因寵愛張麗華和孔貴妃而夜夜笙歌的後主陳叔寶。隋朝大軍壓境,陳叔寶卻不慌不忙,他說:我們有長江天險為屏障,過去北朝各國多次南侵不都無功而返嗎?可是話音落下不久,隋朝大軍就已經突破了長江防線。公元589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情急之下帶著兩個愛妃躲藏到一口枯井中,後來被俘。這口井就是今天南京雞鳴寺中的那口胭脂井。 至此,隋文帝結束了自西晉以後中國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朝結束。隋文帝楊堅也因其銳意改革、為君勤儉而創建了一個政治穩固、社會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榮的盛世,史稱“開皇之治”。

文化措施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一面躬行儉樸,一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由於他明白到“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這種躬行節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於各項措施的推行。

文帝所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六部(吏、禮、兵、刑、戶、工)制。地方政制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行政制。同時,又採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於農,府兵在農時耕種、閒時練兵,輪番宿衛,或臨時調遣。其次是廢除魏晉南北朝以來維護世族豪門權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門閥制度。

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節儉,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餘人,又裁汰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簡要,“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餘萬,平陳得五十萬,後增至八百七十萬。為積穀防饑,故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

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建設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學術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鑒於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後凡得三萬餘卷。為廣置人才,文帝又開科取土,並設秀才科,開後世科舉制之先河,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於南北朝晚期,突厥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後,隋文帝便派將兵攻打突厥,後來更採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於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

州縣改革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楊堅登基當天,長安城出現了八百年一次的祥瑞天象----慶雲,仿佛上天也在熱烈慶祝大隋皇朝的成立。在中國曆朝歷代中,他被公認為是才智最高的皇帝,也是最為仁慈的聖皇天子。

公元589年,大隋滅了南方的陳,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論》中說隋文帝,“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於是乎在。顧盼閒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早任公卿,聲望自重。”

初唐的李延壽在《北史》中讚美隋文帝, “皇考美須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大隋朝建立以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開皇之治。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大隋開皇盛世氣象恢宏磅礴,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

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隋文帝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線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線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里的“開皇之治”。

修建水渠

隋文帝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

大運河連線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線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里的“開皇之治”。

程朱理學祖師爺激動地評價這位偉大的皇帝:“地憑宸極,天縱神武,開運握圖,創業垂統,聖德也。撥亂反正,濟國寧人,六合八紘,同文共軌,神功也。玄酒陶匏,雲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極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禮裁樂,納民壽域,驅俗福林,至政也。”後世的魏徵讚嘆道:“皇帝載誕之初,神光滿室,具興王之表,韞大聖之能。或氣或雲,蔭映於廊廟;如天如日,臨照於軒冕。內明外順,自險獲安,豈非萬福扶持,百祿攸集。”可見大隋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財富、對後世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卻很多。如三省六部制、開皇律、州縣兩級制、均田制、大運河、科舉制度、長安城、洛陽城、義倉的創立。

法制改革

隋朝建立後,為鞏固統一,楊堅厘定了一套新的體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立並發展了諸多意義深遠的制度,開創了一代新局面。特別是他對政治體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對於唐朝的體制有著直接的影響,實際上,唐朝的體制基本上就是隋制的複製。

原來北周的官僚體制是依《周禮》而定,名多而繁亂。楊堅則參酌漢魏時期的體制,有所損益,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六部、二台、九寺、十二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三師是榮譽稱號,沒有實權,授給有功勞的文武官。三公也僅僅是顧問性的機構,沒有實權,不直接參與國家政務,也不常設。

執掌國家政務實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以上二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三省的設定,能互相牽制,避免了丞相一人專權的局面,把權力集於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地方行政機構方面,則由過去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廢郡。同時,將一些郡縣合併。簡化了地方行政組織,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改變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不僅節省國家開支,還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統治。

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製,一直沿襲到清朝。

刑律定製

自從秦朝制定了殘酷而又苛刻的刑律之後,漢承秦律,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一脈相承。楊堅親自參與、制訂、頒布了《開皇律》12篇,500 條。刪除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一些殘酷的刑罰,其中規定,民眾有冤屈可以逐級抗訴,直至訴至朝廷。對犯人處置採取審慎態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發生。這是以前各代所沒有的。《開皇律》將原來的梟首、車裂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又廢除孥戮、連坐之法。隋律寬簡,定刑名僅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形成了封建五刑制。文帝對法律的改革,使法律減少了殘酷和野蠻性,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流傳至今最完整的《唐律疏議》,其實就是從楊堅的隋律中繼承過來的。只不過將順序顛倒過來,從輕到重,內容基本上沒有改變。

而對歷史上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北魏以來實行的均田制,隋朝則予以肯定和繼承。成年男子即丁男可以分到露田80畝,永業田20畝。成年女子分露田40畝。露田死後歸還政府,永業田可以傳給子孫。奴婢和一般人的占田數相等。此外,官員從一品到九品,可以分到一到五頃數量不等的職分田,以此作為俸祿,等以後不做官了上交國家。各地的行政機關也有一些土地,收入作為辦公的費用支出,叫做公廨田。隋大業七年(611年)前出現的倉庫充實、府庫山積之繁榮景象,就是推行均田令的成果。

在賦役上,分租、調、力役。在隋朝,對年齡有明確的規定。3歲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黃,4歲到10歲的叫做小,11歲到17歲叫中,18歲到60歲叫丁,60歲以上叫老。國家的賦役對象是丁。一夫一婦每年納粟三石,叫作“租”。種桑養蠶地區每年交絹帛一匹,相當於4丈,以及綿3兩。種麻織布地區每年交布一端,相當於5丈,麻3斤,叫作“調”。成年男子每年服役一個月,叫作“力役”。開皇三年(583年),成年的年齡從18歲提高到21歲,服役時間從一個月減為20天,調絹從一匹減為二丈。到開皇十年,規定成年男子的力役,從50歲以後可以交納布帛代替,稱為“庸”。租調力役的推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農業發展。租庸調製被唐朝所沿襲。

與此同時,楊堅還開創了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科舉考試,按成績優劣來選拔任用人才。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隋朝的科舉包括秀才、明經、進士等十科,各科考試的內容不同,選拔官吏的類型也不同。如進士科,以考詩賦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出來做官。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以門第為標準進行選官的,只有高門大族才有做官的資格。楊堅創立的科舉取士制度,無疑是開天闢地的壯舉。開了貧民士子入世為官之先河。這種重才學而不重門第的選拔官員的標準,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從而擴大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權的統治基礎。科舉制度,對後代影響至巨。

錢幣改革

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隋書·食貨志》稱:“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度量衡的統一對全國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說:“三代以來,權量之制,自隋文帝一變。”唐承隋制,基本以此為準,唐以後雖稍有變動,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隋文帝對社會各個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整個有隋一朝,社會都很富足,編戶大增,倉儲的豐實也為歷史所罕見。全國安寧,南北民眾得以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故歷史上把隋文帝之世稱之為“開皇之治”。這才有了後來隋煬帝向西域商人炫耀國家的實力的資本,也才有了他揮霍糜爛的本錢。

改革選官制度和科舉制的確立隋文帝時建立起一整套相當完備的行政管理機構。科舉制度的採用,是社會經濟發展和階級關係變動的結果。自從北魏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庶族地主階級經濟也相應得到發展,形成了一種社會力量。他們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科舉制度有利於選拔人才,對於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起了很大的作用。隋文帝崇尚節儉,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駭,莫有固志”的混亂狀態。“六宮”都穿洗舊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過一肉。”一時間,“大崇惠政,法今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由於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現了崇尚節儉的風氣。

農業改革

隋文帝時,農民的負擔相對減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由於隋文帝進行了政治、經濟上的整頓改革,既強化了中央集權,又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戶數增加。606年,全國戶數達890多萬戶,在二十六、七年時間內,戶數增加400多萬,人口增加了1600多萬。墾田面積不斷擴大,修復了許多水利工程。隋代倉庫豐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倉的豐實情況,反映了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和統治者搜亂人民的殘酷程度。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造船技術的進步。

隋煬帝巡遊江都時所乘的“龍船”高15米,長60多米,船身分為四層。商業貿易出現繁榮景象,長安和洛陽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經濟貿易城市。洛陽有豐都、大同和通遠三市。豐都市周圍84公里,通12門,市中有120行,3000餘肆,市四周有400餘店,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隋朝的對外貿易發達。陸路可達亞洲的西北部和歐洲的東部,海路可達南洋諸國和日本。“開皇”是隋文帝楊堅在位時的年號。隋文帝在此期間,勵精圖治,發展生產,又攻滅了陳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那時,天下安定,經濟發展,所以封建史學家稱之為“開皇之治”。

賦稅收入

隋文帝楊堅鼓吹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定穀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鑒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楊堅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楊堅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

隋初經歷南北朝戰亂,民生疲弊,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之富饒既非重斂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滅。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初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鑒於魏晉南北朝政區劃分毫無標準,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國中央政府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僅及南北朝時代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

統一貨幣

開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鑄造五銖錢,規定每千文重四斤二銀兩,作為全國通用貨幣,其它錢幣則禁止流通,改府兵制為古代兵制之一。 隋代府兵制創立以後,規定三年一揀點以補充缺額,服役年歲為二十一至五十九歲。府兵本身是免除課役,但軍資、衣裝、輕武器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糧食,則須自備。凡出兵征防須由朝廷命將統率,調遣時必須持兵部所下之魚符,經州刺史和折衝府將領勘合後,才得發兵。戰爭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這樣,將帥就不能擁兵自重。 革府兵制。 五銖錢

行租庸調製隋開皇二年(582年),重頒均田令,自諸王以下至正七品的都督,受永業田從一百頃遞減至四十頃,至於普通百姓,丁男一人受永業田二十畝、露田八十畝,奴婢亦同。 另外又規定受田並承擔賦役者,從十八歲提高到二十一歲,勞役從十一歲提高到十六歲,力役時間則從每年一個月減至二十天,而未被役的丁男可納絹代替,稱為“庸”。戶調絹從一匹(四丈)減為二丈。年滿五十者,還可減免。這樣隋初的賦役便比前代大為減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