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鰭領航鯨

長鰭領航鯨

長鰭領航鯨(學名:Globicephala melas,由Traill在1809年命名),又名長肢領航鯨、大西洋領航鯨、黑圓頭鯨,是兩種圓頭鯨屬的一種。它們屬於海豚科,但其行為較接近鯨類,因為體形巨大,可以避開淺灘暗礁 ,漁船跟著它走比較安全,故稱領航鯨。其前額圓,為黑色或深灰色,喉嚨及腹部呈灰色或白色,有些成年鯨背鰭及眼後也具灰色或白色斑紋。背鰭鐮刀狀。腳蹼很長,占據體長的15-20%。

基本信息

分布區域

長鰭領航鯨間斷分布於南北半球的溫帶和近極地區域。
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包括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布維島,巴西,加拿大,智利,丹麥,福克蘭群島,法羅群島,法國,德國,格陵蘭,冰島,愛爾蘭,英屬曼島,義大利,利比亞,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洛哥,納米比亞,荷蘭,紐西蘭,挪威,秘魯,葡萄牙,亞速爾群島(葡屬島嶼),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法屬島嶼),南非,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瑞典,突尼西亞,英國,美國,烏拉圭,西撒哈拉等。

生活習性

長鰭領航鯨是喜歡呆在13-30℃寒冷鹹水區的生物群體。潛水深度從30到1800米,變化巨大,一般只在30-60米的地方活動,能潛水數分鐘,覓食潛水可超過10分鐘。
高度群居性,一個被稱為“豆莢”的鯨群通常有10-50頭個體組成,多則超過1000頭,這類群體社交性甚高,有時會與寬吻海豚灰海豚交流。豆莢中既有雄性也有雌性,有關聯的雌鯨更願組成一個緊密豆莢群,雄鯨則不斷變換鯨群。由於雄鯨死亡率及離群率相對較高,所以群中雌性比例要大一些。整個豆莢群都參與浮窺和尾拍水面活動。也有個體會游上海灘,由於鯨群強烈的家庭觀念,故有時會一起海灘擱淺。
肉食性,主食軟體動物和魚類,一天大約吃34公斤食物,最喜吃烏賊,其次鯖魚大西洋鯡鱈魚大比目魚也頗受歡迎。據悉,長鰭領航鯨利用像人類捕漁的群組效應優勢,形成一種快捷捕食能力。研究發現,長鰭領航鯨既能遠洋也能沿海生存。雌性壽命比雄性長,最長59年,雄性最長46年。

形態特徵

長鰭領航鯨最典型的特徵是它們大號、球形瓜狀腦袋,相比之下,嘴不明顯或可忽略,背鰭基部長而寬,呈鐮刀狀向前延展,鰭肢細長,尾部占體長15-20%。全身大部分黑色,背鰭有一塊淡灰色鞍形斑塊,一條灰線從腹中部延伸至前段,形成錨狀斑帶。雄性平均長6米,最長可達8.5米,重達3800公斤。雌性稍小一些,最長6米,均長4.8米,重1800公斤。新生仔鯨腦袋非球狀,直到長成進入成熟期才顯現出來。

生長繁殖

交配期貫穿全年,高峰在4-6月份的春末夏初,雄性為與雌性交配而互相競爭。雌鯨6歲性成熟,雄鯨則需更長時間,大約12歲進入成熟期。雌鯨懷孕16個月生育後代,再次交配繁育間隔四年。初生仔鯨約100公斤重,1.8米長,雌鯨負責看護仔鯨,哺乳期23至27個月。雌鯨35歲還能生育,51歲仍可授乳,因此能照顧幼鯨一直到10歲成熟期。雖然生育期覆蓋全年,但大部份仔鯨都在夏天出生。

種群動態

尚無該種群全球動態的充足信息,對其亞種群了解更少一些。據1987和1989年的調查估算,在北大西洋中部和東北部有超過75萬頭長鰭領航鯨。每年大約有20萬頭長鰭領航鯨在南極南部聚集度夏。有大約3.1139萬頭在北大西洋西部海域(少許短鰭領航鯨也被計入)。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