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鬣蜥

長鬣蜥

長鬣蜥被列為雲南省的珍稀保護動物。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 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長鬣蜥在遭遇敵害或受到嚴重干擾時,常常把尾巴斷掉,斷尾不停跳動吸引敵害的注意,它自己卻逃之夭夭。長鬣蜥的外表和綠鬣蜥極為近似,可以由綠鬣蜥的兩腮有大型的圓形鱗片,而水龍沒有此特徵來簡易區別。長鬣蜥的變色能力很強,特別是避役類(Chamaeleons)以其善於變色獲得“變色龍”的美名。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長鬣蜥長鬣蜥

命名:Cuvier

鬣蜥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下屬分類:無

中文俗名:水龍

英文俗名:Oriental water dragon

產地: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泰國東部,越南,高棉,印度和中國南部 地區。

壽命:8~10年

體長:60~100厘米

溫度:晝29~32攝氏度。夜23~26攝氏度。相對濕度70%

食性:肉食性,各種昆蟲以及小魚

背脊正中有一行極為發達的鬣鱗,始於頸部,直達尾部中段。體色長為暗綠色,橄欖棕色或淺棕黑色,但也可以隨周圍環境略微改變。唇緣淺黃色,軀幹部有2~3條A型淺紋。

形態特徵

長鬣蜥長鬣蜥

個體大,頭體長150 mm,尾長300 mm以上。體背橄欖棕色或灰色或淺棕黑色,可隨

環境及光線強弱改變體色,通常具有灰色或淺黃鑲黑邊的斑點以及三條斷續的縱紋。頭小體側扁;背鱗很小,大小一致,起棱,鱗尖朝後上方;喉區鱗片橢圓;頸鬣與背鬣相連續,前段鬣鱗著生在皮膚褶上;雄蜥鬣鱗較雌者長,呈矛形或鐮刀形;背鬣與尾鬣略為分開;趾側具齒樣櫛狀鱗。尾強烈側扁,被小鱗,尾下鱗較尾背側者大而起強棱。

生活習性

長鬣蜥

長鬣蜥長鬣蜥

在蜥蜴類體形較大的種類之一,頭體長可達20cm以上,尾長可達40cm.背脊正中有一行極發達的鬣鱗。始自頸部,達尾中段,在受到驚擾時全部豎起,似馬頭部的鬃毛,因此又有馬鬃蛇之稱。體色可隨周圍環境而改變,故又稱“變色龍”。也善游泳。卵生。它有漂亮的體色和怪異的形狀,人們往往捕捉,用於觀賞,由於它們棲息地為熱帶地區,離開產地,難以存活,致使資源銳減。目前野外數量極少。

捕食與食性:捕食昆蟲、幼魚等食物。

物種分布

長鬣蜥長鬣蜥

生境分布:生活在熱帶低海拔濕熱河谷的樹上,和灌叢上,夏季夜間常伏於溝邊竹葉上。

地理分布:雲南(河口)、廣西、廣東。

飼養方法

長鬣蜥飼養前準備

1,飼養箱:可選用一般中大型蜥蜴飼養箱,但由於長鬣蜥性格活潑,喜歡跳躍,所以飼養箱要相對高點,放置它接觸到射燈導致燙傷。墊材可選用椰土或樹皮顆粒。

2,飼養器材:UVA射燈,UVB5.0燈,夜燈,水盆,食盆等等

3,飼養箱環境布置:與綠鬣蜥相似,但是需要較大的水平用以泡澡。

體長:剛出生之幼體全長約13-18公分,成熟的雄水龍最大可達100公分,成熟的雌水龍約可達60公分,其中尾巴就占了全長的70~75%。

適溫:日溫:28-31度、加熱點可達33度;夜溫:20-27度。

濕度:60%-90%。

光周期:日行性,十二小時光照、十二小時黑暗。

壽命:在營養及飼養情況正確情況下,可達25年。

主食:水龍為較偏肉食性的雜食動物,可餵食蟋蟀、麵包蟲、蚱蜢、蚯蚓、魚等撒上鈣粉及維他命粉,同時可給予少量切碎的菜葉、蔬果等植物性食品。

長鬣蜥長鬣蜥

長鬣蜥性情溫順,不咬人,為水陸兩棲性的蜥蜴類,所以飼養的環境必須提供

可攀爬的樹幹,在飼養箱中也同時須供應夠大的水盆供其泡水、游泳。這類的蜥蜴因為動作迅速、活力旺盛且略帶神經質,最好能提供較大的飼養空間,否則常會發生鼻頭因撞擊、磨擦籠壁導致破皮,最後甚至造成感染的情形。一般說來,飼養箱的長度最少應是水龍全長的二倍以上,因此考慮到完全成長後的體型。

長鬣蜥的外表和綠鬣蜥極為近似,可以由綠鬣蜥的兩腮有大型的圓形鱗片,而水龍沒有此特徵來簡易區別。在購買的選擇上,須注意四肢、尾巴、吻部是否完整,眼睛是否明亮,體重是否會過輕,活動力是否旺盛。通常水龍是由原產地野外採集而來,鮮少是由人工繁殖得來,所以太大的採集個體野性較強,過大的水龍成體除非可確定那是自小以人工飼養,否則不建議購買長鬣蜥和其它日間活動的蜥蜴類一樣,需要日光的照射以活化體內的VitaminD3,幫助鈣質的吸收與骨質的合成,所以在無法提供日光的飼養環境下,使用人工UV-A及UV-B光源是必須的。除了紫外光燈管外,在天氣溫度較低的季節,另外要提供聚熱燈泡,以升高長鬣蜥的體溫,幫助其消化和提供正常代謝和活動的熱能。

長鬣蜥長鬣蜥

長鬣蜥在一些動物園和家庭飼養中已有成功繁殖的記錄,在正常情形長鬣蜥約2歲

可達性成熟,交配通常在春秋兩季,一窩可生9-15個蛋,一年最多可生5窩,所以算是蠻多產的蜥蜴種類。孵化期在27度約須60天。

尾的自截與再生

長鬣蜥長鬣蜥

長鬣蜥在遭遇敵害或受到嚴重干擾時,常常把尾巴斷掉,斷尾不停跳動吸引敵害的注意,它自己卻逃之夭夭。

這種現象叫做自截,可認為是一種逃避敵害的保護性適應。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發生。但斷尾的地方並不是在兩個尾椎骨之間的關節處,而發生於同一椎體中部的特殊軟骨橫隔處。這種特殊橫隔構造在尾椎骨骨化過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強烈收縮而斷開。軟骨橫隔的細胞終生保持胚胎組織的特性,可以不斷分化。所以尾斷開後又可自該處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沒有分節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連續的骨棱,鱗片的排列及構造也與原尾巴不同。有時候,尾巴並未完全斷掉,於是,軟骨橫隔自傷處不斷分化再生,產生另一隻甚至兩隻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現象。我國壁虎科、蛇蜥科、長鬣蜥科及石龍子科的長鬣蜥,都有自截與再生能力。

變色與發聲

長鬣蜥長鬣蜥

長鬣蜥的變色能力很強,特別是避役類(Chamaeleons)以其善於變色獲得“變色龍”的美名。我國的樹蜥與龍蜥多數也有變色能力,其中長鬣蜥(Calotsversicolor)在陽光照射的乾燥地方通身顏色變淺而頭頸部發紅,當轉入陰濕地方後,紅色逐漸消失,通身顏色逐漸變暗。長鬣蜥的變色是一種非隨意的生理行為變化。它與光照的強弱、溫度的改變、動物本身的興奮程度以及個體的健康狀況等有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