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染指

長風染指

長風染指是一個成語典故,長風是一個人,籍貫湖北。長風染指就是長風替妻子小燕塗指甲。比喻夫妻感情好。是繼繼韓壽偷香、相如竊玉、沈約瘦腰、張敞畫眉成第五大風流韻事。古代風流是指浪漫的意思,這些典故都是誇讚夫妻之間和睦,相敬如賓,注重感情。

背景釋義

解釋:長風:湖北人。長風替妻子小燕塗指甲。

出處:溫州城.

附:希望繼韓壽偷香、相如竊玉、沈約瘦腰、張敞畫眉成第五大風流韻事

古代四大韻事

相如竊玉**

解釋:

用司馬相如的典故,借指風流韻事。

典故:

這裡所說的“相如”就是司馬相如。此人字長卿,四川南充蓬安人,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為“綠綺”,就是傳說中最優秀的琴之一。

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擊劍,被漢景帝封為“武騎常侍”,但這並非其初衷,故借病辭官,投奔臨邛縣令王吉。臨邛縣有一富豪卓王孫,其女卓文君容貌秀麗,風姿綽約,素愛音樂又善於擊鼓彈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丈夫先死,成望門新寡。

司馬相如早巳聽說卓王孫有—位才貌雙全的女兒,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機會,借琴表達自己對卓文君的愛慕之情,他彈琴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並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面之後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的得終身大事。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後,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便落落大方地在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於使得只要面子不認親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後人則根據他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唐代著名詩人張祜則有《司馬相如琴歌》一首,曰:“鳳兮鳳兮非無凰,山重水闊不可量。梧桐結陰在朝陽,濯羽弱水鳴高翔。”

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老套,情節也頗為簡單,就是青年文人司馬相如看上了年輕貌美多才多金的小寡婦卓文君,然後與之私奔,司馬相如不得志,卓文君養之;司馬相如成名後,欲拋棄糟糠之妻,終究沒好意思下手。但是當初的卓文君畢竟是一塊美玉,那么司馬相如偷偷與之攜手私奔,便無異於“竊玉”之舉。因此後人便把私奔暗指“竊玉”,於是,“相如竊玉”就成了千古流傳的一句著名典故。

而成語偷香竊玉中的竊玉,指的是野史中楊妃竊寧王玉笛的事。

**韓壽偷香**

【解釋】:比喻男女暗中通情。

【出處】:《晉書·賈充傳》和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惑弱》有載:晉韓壽美姿容,賈充闢為司空掾。充少女午見而悅之,使侍婢潛修音問,及期往宿,家中莫知,並盜西域異香贈壽。充僚屬聞壽有奇香,告於充。充乃考問女之左右,具以狀對。充秘其事,遂以女妻壽。五代·歐陽炯《春光好》:“雖似安仁擲果,未聞韓壽分香。”宋·李清照《多麗》:“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明·沈鯨《雙珠記·遇淫持正》:“不但偷鈴,韓壽偷香,方法也是我教他的。”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男女私通。

【近義詞】偷香竊玉、韓壽分香。

原文

韓壽美姿容,賈充辟以為掾。充每聚會,賈女於青樓中看,見壽,說之,恆懷存想,發於吟詠。後婢往壽家,具述如此,並言女光麗。壽聞之心動,遂請婢潛修音問。及期往宿。壽蹺捷絕人,逾牆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覺女盛自拂拭,說暢有異於常。後會諸吏,聞壽有奇香之氣,是外國所貢,一著人則歷月不歇。充計武帝唯賜己及陳騫,余家無此香,疑壽與女通,而垣牆重密,門閤急峻,何由得爾?乃託言有盜,令人修牆。使反,曰:「其餘無異,唯東北角如有人跡,而牆高非人所逾。」充乃取女左右婢考問。即以狀對。充秘之,以女妻壽。《世說新語》

翻譯

西晉初年,晉惠帝的老丈人賈充徵召了韓壽做了他的雇員,這個韓壽長得相當帥氣瀟灑。賈充每次召集手下的官員議事,賈充的小女兒賈午都要從窗戶偷看,一眼看到了韓壽,立刻被他的帥氣征服了,過後就天天想念韓壽,以致於口中不停地吟誦韓壽的名字。賈午的一個婢女到韓壽家裡,把賈午的情況講給韓壽聽,還說賈午長得很漂亮。韓壽聽後也動了心,就請婢女暗中致意賈午,並且約好前往相會的時間。韓壽身手敏捷,到約定的當日夜裡,翻牆跳入賈府與賈午幽會,賈府之中無人知曉,彼此韓壽與賈午經常私會。過了段時間,賈充覺得賈午開始喜歡打扮。後來他召集手下官員相會時,聞到韓壽身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而發出這種香氣的香料是外國進貢的,一沾到身上,就會幾個月不消失。賈充暗想,晉武帝只把這種香料賜給了自己和陳騫,其它人家是不會有有,因而懷疑韓壽與自己女兒私通。但是府中院牆高大,門戶重重,怎么會發生這種事呢?於是就假裝府中失竊,派人檢查院牆。負責檢查院牆的人回來道:“其他地方沒有發現異常情況,只有東北角的院牆好像有人爬過的痕跡,但是院牆很高,人是不能夠爬進來的。”於是賈充喊來女兒身邊的侍女審問,侍女就把實情說了。賈充只好順水推舟,把女兒賈午許配給了韓壽。

這件事非常符合傳奇性質,簡直就是書生和千金小姐私定終身的原版。因此韓壽偷香就成了偷情的代名詞,和相如竊玉、張敞畫眉、沈約瘦腰合稱古代四大風流韻事。

**張敞畫眉**

解釋:張敞:漢時平陽人,宣帝時為京兆尹。張敞替妻子畫眉毛。舊時比喻夫妻感情好。

出處

《漢書·張敞傳》:“敞為人敏疾,賞罰分明,見惡輒取,時時越法縱舍,有足大者。其治京兆,略循趙廣漢之跡。方略耳目,發伏禁奸,不如廣漢,然敞本治《春秋》,以經術自輔,其政頗雜儒雅,往往表賢顯善,不醇用誅罰,以此能自全,竟免於刑戮。京兆典京師,長安中浩穰,於三輔尤為劇。郡國二千石以高弟入守,及為真,久者不過二三年,近者數月一歲,輒毀傷失名,以罪過罷。唯廣漢及敞為久任職。敞為京兆,朝廷每有大議,引古今,處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數從之。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上愛其能,弗備責也。然終不得大位。”

例句:假如~,相如病渴,雖為儒者所譏,然夫婦之情,人倫之本,此謂之正色。(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五)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夫妻恩愛

編輯本段故事

張敞做官處事快捷,賞罰分明,碰到惡人決不姑息,但也經常對犯小過者放給不治。他做京兆尹時的做法和趙廣漢差不多,但廣置耳目,懲奸除惡不如廣漢。然而張敞除了用刑罰之外,施政也用儒家之道,經常表彰賢善。京城人多,且高官也比較多,因此做京兆尹長的不會超過兩三年,短的甚至只能做幾個月,經常是因罪丟官。只有趙廣漢和張敞兩個人做這個官做的時間長。張敞做京兆尹時,朝廷商議大事時,他引經據典,處理適宜,大臣們都非常佩服他。但是張敞沒有做官的威儀,有時下朝,經過章台街時,讓車夫趕馬快跑,自己用摺扇拍馬。張敞經常在家給妻子畫眉毛,長安城中傳說張京兆眉毛長得象女人。有司就用這些事來參奏張敞。皇帝就問張敞有沒有此事,張敞回答:“我聽說閨房之內,夫婦之間親昵的事,有比描畫眉毛還過分的。”皇帝愛惜他的才能,沒有責備他。但是,張敞最後也沒得到重用。

附:

他和他的太太感情很好,因為他的太太幼時受傷,眉角有了缺點,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畫眉後,才去上班,於是有人把這事告訴漢宣帝。一次,漢宣帝在朝廷中當著很多大臣對張敞問起這件事。張敞就說“閨房之樂,有甚於畫眉者。”意思是夫婦之間,在閨房之中,還有比畫眉更過頭的玩樂事情,你只要問我國家大事做好沒有,我替太太畫不畫眉,你管它乾什麼?

後此典故與韓壽偷香,相如竊玉、沈約瘦腰合成古代四大風流韻事。

**沈約瘦腰**

沈約

沈約簡介

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先後在宋、齊、梁三朝做官,舊史一般稱他是梁朝人。

沈約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足見其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赫。沈約從少年時代起就很用功讀書,白天讀的書,夜間一定要溫習。他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常常減少他的燈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

青年時期的沈約,已經“博通群籍”,寫得一手好文章,並且對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二十幾歲的時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終於寫成一部晉史。可惜,這部晉史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編輯本段沈約的史學成就

在沈約之前,已經有人開始撰寫南朝劉宋皇朝時期的歷史了。最早撰寫劉宋國史的是何承天。他在宋文帝時以著作郎身份,起草了宋史的紀、傳和《天文》、《律歷》、《五行》等志,其中人物列傳只寫到宋武帝時期的一些功臣。後來,又有山謙之、蘇寶生等相繼續作宋史,但都中途而廢。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徐爰負責修撰宋史。他在前人撰述的基礎上,寫成國史六十五卷,上起東晉末年,下迄大明時期。所有這些,都為沈約撰《宋書》提供了文獻資料。

沈約接受撰寫宋史的任務,是在南齊永明五年(487年)的春天。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在第二年二月,就首先撰成《宋書》紀、傳七十卷。起於東晉安帝義熙之初,終於宋順帝升明三年(479年),記東晉末年及劉宋一代史事。這是沈約撰寫《宋書》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宋書》八志三十卷的撰成。從《宋書》志避梁武帝父親和梁武帝本人的諱來看,它的撰成,很可能是在梁武帝時期。沈約撰《宋書》的經過大致如此。

《宋書》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面是很突出的。比如《宋書》的傳,與以前正史相比,就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第一,創立家傳的形式。以前史書列傳所記人物,一般不附記傳主後人之傳,而《宋書》則改變此例,開以子、孫之傳附父、祖之傳的先聲。故《宋書》所記人物,多為門閥地主,而且把門閥士族所重視的家傳也引入正史了。如《宋書》卷四十二《劉穆之傳》,後面就附有“長子慮之”、“慮之子邕”、“穆之中子式之”、“式之子瑀、“穆之少子貞之”、“穆之女婿蔡佑”等人的傳;卷七十七《沈慶之傳》,後面附有“子文叔”、“慶之弟劭之”、“慶之見子僧榮”、“僧榮子懷明”、“慶之從弟法系”等傳。這種家傳式的列傳,在《宋書》里是不少的。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地主居於統治地位,社會風氣崇尚門第、家族史和譜系之學在史學上的反映。第二,創《索虜傳》以記北魏史事,正如北齊人魏收撰《魏書》以《島夷傳》記南朝史事一樣。這是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在史學上的一種特殊的反映。第三,在類傳中增立《孝義傳》,提倡“孝行”、“孝廉”。這是魏晉統治者鼓吹“以孝治天下”的遺風。

《宋書》的志,也很有特色。一是八志多從三國講起,有的更追述到東漢,表明作者極重視典章制度的沿革流變。這是中國史學的一個優良的傳統。八志之首有一篇《志序》,概述志的源流和《宋書》志的緣起,也講到志的撰述之不易,所謂“淵流浩漫,非孤學所盡;足蹇途遙,豈短策能運”。梁朝江淹說過:“修史之難,無出於志。”他的這句話被後來的史家一再引用,說明中國古代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都有一種共同的感受。《宋書》的《志序》是一篇不可不讀的好文章。二是《宋書》的《禮志》和《樂志》分別占了五卷和四卷,幾乎占了整個志的篇幅的三分之一,這在以前的正史中也是不曾有的。東晉南朝門閥士族十分講究禮法。《宋書·王弘傳》記王弘說:“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禮法,凡動止施為,及書翰儀體,後人皆依仿之,謂為‘王太保家法’。”有的史書還說;“弘每日對千客,可不犯一人諱。”真不愧是門閥土族講究“禮法”的楷模。《宋書》重視禮志、樂志,洽是這種社會風氣的反映。三是《宋書·州郡志》詳盡地記述了東晉以來北方人口南遷及僑置郡縣的具體情況,是一篇反映人口變動和區域建置變動的重要文獻。《州郡志》序說;“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曆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當時社會的動盪於此可見一斑。四是創立《符瑞志》,從遠古到劉宋,歷舉許多神怪荒誕之事,宣揚“有受命之符,天人之應”。因而它的糟粕就更多一些。不過,它也講到一些自然現象,如果用今天的科學眼光來看待的話,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的。

在沈約同時和沈約以後,還有一些人撰寫過劉宋皇朝時期的歷史,但都失傳了。因此,《宋書》的價值就越發顯得重要了。

除《宋書》外,沈約還著有《晉書》一百一十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