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衫龍

長衫龍

如今,長衫龍苗族蘆笙舞已成為貴定縣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必不可少的民族表演舞蹈。 傳承與發展目前,鼓龍鼓舞長衫龍的傳承已出現嚴重變異,如有的地方只用鼓龍,有的只用鼓虎的“簡化”現象。 蘭衡的任務,就是向學生傳授長衫龍苗族蘆笙舞,這已成為該校的必修課,每個班每周分別要上兩節。

發源與傳說

長衫龍
傳說,最初的長衫龍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跳的舞:男子吹著蘆笙,在姑娘面前模仿龍舞蹈,以贏芳心。後來逐漸演變為祭祀儀式,每逢重大節日集會、婚嫁、立房、跳月等傳統民族活動,村民都要盛裝出席。
據明代熊大木所著《大宋中興史話》記載,宋代,貴州苗族首領黑蠻龍帶領苗族士兵跟隨民族英雄岳飛抵抗金,黑蠻龍累立功勳,朝廷誥封其為龍虎將軍,因岳飛被誣陷入獄,黑蠻龍憤然棄官回鄉,後得知岳飛死訊,悲傷過度而亡。苗族同胞為紀念他便修廟祭祀,稱之為黑神,並以蘆笙舞為祭祀之舞,因黑蠻龍曾受封為龍虎將軍,此舞便被稱為“鼓龍鼓舞長衫龍”。元朝泰定二年,大平伐安撫司首領狄亮歸順朝廷而建立“順元路平民安撫司”時,“鼓龍鼓舞長衫龍”還被作為慶典舞蹈。
鼓龍鼓舞長衫龍過去僅在喪葬和祭寨神儀式中表演,現在則每逢重大節日集會、婚嫁、立房、跳月等傳統民族活動都要表演。用於喪葬時,位於出殯隊伍最前列表演;用於祭寨神時,則於陽曆二月初一在殺牛祭祖踩場上表演;用於立房時,在踩屋基時進行;用於跳月時,則多在正月初一至三十“跳月場”活動中表演。
“東方探戈” 長衫龍
表演時,舞者身穿黑色或藍色大襟長衫,頭插野雞翎,頂龍面牛角圖騰、戴髯口,拴紅色銀飾腰帶,腰插數十根錦雞尾羽,手執蘆笙,自吹自跳。該舞有男子雙人舞、4人舞或群舞等形式,以雙人舞最為常見。起舞時,舞者隨著蘆笙鏇律,舞著“龍斗角”、“龍吐水”、“龍出洞”、“龍飛膀子”、“蓮花”、“拜見”等動作。以大幅度前進、後退、蹉步、擰身急轉體拱進,或跺腳、踢腳、蹉步,突然轉身俯,或墊步前進、昂身向上的舞姿,形成忽高忽低,轉側騰挪,游離起伏、栩栩如生的龍騰形狀。表演時舞者配合默契,左右搖擺似悠閒地散步,時而抬頭作龍吐水狀,時而擰轉左右迴旋似搖頭擺尾狀,時而龍抱柱舞似“龍”鬧海。舞隨情動,激烈時舞者長衫不時向外鏇開,猶如騰飛的“烏龍”。
鼓龍鼓舞長衫龍伴奏樂器笙管粗長,聲音低沉渾厚,音樂節奏鮮明,舞動動作與音樂緊密結合。二拍跳三步為切分音節奏,表現出“蹉步接踢腿、蹉步接踏蹲、墊步突然轉身”的節奏變化。
鼓龍鼓舞長衫龍具有較強的區域性和民族性,其舞蹈特點古樸、粗獷、神秘,是少數民族蘆笙舞蹈中的一枝奇葩,對於研究小花苗族源流以及宗教信仰、節日文化等具有重要價值。
鼓龍鼓舞長衫龍初為家族傳承式,後能在本寨里傳授,但外寨和外族絕不允許傳授。傳承方式為老一輩的蘆笙手在下一輩中選擇兩個跳得最好且聰明、好學的青年手把手傳教。此舞傳承人可上溯五代,即蘭士洪、蘭柏林、蘭有才、蘭成芳、蘭朝斌,按25年一代計算,其流傳歷史最低不少於125年。
跳“長衫龍”時,表演者頭插兩根野雞羽毛,下巴戴一截約半尺長的鬍鬚,口吹蘆笙穿梭跳躍,模仿龍舞蹈,一般是兩人對演。
新鋪苗族的長衫龍,被譽為“東方探戈”。這支長衫龍已流傳了上千年,是貴定縣新鋪鄉大花苗人在傳統民族節目與盛大慶典儀式中進行的祈福、驅邪、圖騰崇拜表演藝術。
貴定苗族長衫龍舞的流傳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新鋪鄉廣大花苗同胞在傳統民族節日裡和盛大慶典儀式上祈福驅邪、圖騰崇拜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是一種以展開苗族男子陽剛之氣的民族舞蹈,表演時,不受場地和人數的限制,少則兩人舞,多則上百人組合,在走、跳、跨、鏇的動作中,力求的是一種粗獷、豪放的力量之美。高潮時,百十把蘆笙同奏一曲,群山共鳴,舞步剛健,震天動地,其場面極為壯觀,極富感染力。

“東方探戈” 長衫龍

2003年12月,長衫龍苗族蘆笙舞作為全國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展演代表隊之一參加“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旅遊節”展演,轟動京城,被國內外藝術界有關專家、學者譽為“東方探戈”。
2006年國務院“國發〔2006〕18號通知”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41項民間舞蹈之一。
“東方探戈” 長衫龍

近幾年來,長衫龍苗族蘆笙舞多次亮相國內舞台,精彩的表演向海內外展示了苗族古老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還在多彩貴州等活動中多次獲獎。如今,長衫龍苗族蘆笙舞已成為貴定縣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必不可少的民族表演舞蹈。被選定為全國第九屆傳統民族運動會傳統體育表演項目後,貴定縣對此十分重視,認為這是展示貴定縣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提升貴定知名度的大好機會,專門從苗族長衫龍舞故鄉的新鋪鄉谷撒村抽調了22名演技精湛的苗族長衫龍舞表演者進行集中排練,還指派縣文工隊專業老師對排練進行指導,力爭每一個動作都做到精益求精,以最優美的舞姿將這一“東方探戈” 展現給全國觀眾。

傳承與發展

目前,鼓龍鼓舞長衫龍的傳承已出現嚴重變異,如有的地方只用鼓龍,有的只用鼓虎的“簡化”現象。而且用於慶典和祭祀活動的區別已不再被人們所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對該舞蹈已是興趣不在,紛紛外出打工,使這項“不外傳”的獨特舞蹈面臨失傳的危險。
如今,36歲的蘭衡是長衫龍苗族蘆笙舞的第35代傳人。
2008年,在當地國小當代課老師的蘭衡,接到教育局的調令,編制轉正,還被調入新鋪中學任教。
蘭衡的任務,就是向學生傳授長衫龍苗族蘆笙舞,這已成為該校的必修課,每個班每周分別要上兩節。
蘭衡說,由於舞姿複雜多變且對舞者的身體協調性、悟性要求比較高,不少學生學習長衫龍苗族蘆笙舞特別吃力,積極性不高。不過讓他略感欣慰的是,近4年來,貴定縣民宗局共撥款1.5萬元,購置了所需的服裝和蘆笙等。
蘭衡說,他已帶了4屆畢業生,約有160人學會了跳長衫龍苗族蘆笙舞。可他仍然懷疑,這些學生會將這舞蹈傳承下去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