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島深井古民居

廣州黃埔區長洲街深井社區一個建於明末清初的古民居群,養在深閨人未識,目前正著手修繕和保護,欲將其建成深井民俗文化博物館。

概述

廣州黃埔長洲街深井社區一個建於初的古民居群,養在深閨人未識,目前正著手修繕和保護,欲將其建成深井民俗文化博物館。

歷史

這個古民居群占地面積近50。由於長洲過去是對外貿易的集散地,深井村民多從事碼頭搬運、造船、經商等,村民生活富裕,村落建設華美,具有珠三角風情的青磚大屋、石板街巷比比皆是,其中正吉坊、岐西和榮陽里是古民宅最集中的三片。值得一提的是,深井古民居除有廣州西關大屋的風格外,還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樓和西洋式的石柱、門樓、花紋圖案等建築特色,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印痕。
日前,記者來到深井社區正吉坊,只見近200米石街小巷,保留有宗祠、私塾、書廳、民居、店鋪和公用的古井等,凌氏宗祠是這裡的代表。該宗祠是明末建築物,相傳為凌氏十世所建。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來先人的牌位。據悉,每逢喜慶節日,都在宗祠內宴請賓客及鄉里。
在岐西坊,記者看到了九間保存基本完好的古老大宅。由於這些古民居的業主以居住港澳或海外為主,大多無人居住,得以較完好地保留原貌。
記者走進氣勢恢宏的“愚園”,發現這是一棟“西洋式”的西關大屋,木大門、石腳青磚、灰瓦飛檐滿洲窗、龍脊橫空……一派嶺南古風。園子裡,石灰做的六角魚池雖已風化,但精美的花紋依稀可見。
據“愚園”的凌老伯介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有此園,原名“桂園”。據說是當時一名商人為接待友人而建,園後有近5畝的荔枝園,每當荔枝成熟,商人會邀請友人到園裡品嘗佳果、洽談生意。民國7年(1918年),商人因生意失敗,將“桂園”變賣。民國8年,當時的南方政府警察廳長凌鴻年買下“桂園”並改名為“愚園”,在園裡建了大金鐘架、六角亭、書齋等並種上了白玉蘭、紫荊花、棕櫚樹、竹樹等。如今的“愚園”,基本上保留了當年原貌。
由於深井古民居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黃埔區目前正著手修繕,挖掘其厚重的人文內涵。
據了解,黃埔區文化局已聯絡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有關專家學者擔任整個深井古民居的整合修繕設計工作。目前,深井凌氏宗祠的修繕方案已完成,並已報送市文化局審批。
深井岐西坊九戶古民宅的勘察、測繪、修繕設計工作也已正式鋪開,黃埔區將由政府與業主簽訂協定,通過政府出資購買或出資修繕使用一定年限,產權歸業主所有等辦法,整體修繕深井岐西坊一帶共九戶古民居,並建成一個深井民俗文化博物館,對外開放,供遊人遊覽觀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