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渡口

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由於黨內“左”傾機會主義錯誤領導,在國民黨軍隊的重兵圍剿及經濟封鎖下,中央紅軍在根據地內英勇苦戰一年,仍然沒有打破敵人的圍剿,根據地日益縮小,紅軍被迫轉移。


詳細信息

1934年10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由中央軍委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各直屬機關組成第一野戰縱隊(也稱紅星縱隊),葉劍英任司令員兼政委,由中共中央蘇維埃政府及總工會、團中央等機關和衛生部、供給部、紅軍大學,組成第二野戰縱隊(也稱紅軍縱隊),李維漢任司令員兼政委,中央紅軍的一、三、五、八、九軍團撤離戰場,到於都地域集結。
從10月8日開始,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和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分別從原駐地興國、寧都、石城、長汀和瑞金陸續撤離,轉移到於都的段屋、車溪、羅坳和縣城,集結休整補充武器彈藥、兵員、糧食等,布置轉移西進事宜。
於都河(即貢江)是紅軍長征首先要過的第一條大河,當時河寬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隊過河就只有架設浮橋。為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在贛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於都人民無私奉獻,大力支持紅軍,當時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運,共匯集了800多條大小船隻,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為了避免國民黨的飛機轟炸,隱蔽紅軍的戰略意圖,架設浮橋都在夜間進行。一到傍晚,有組織的民眾湧向架橋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飯,還有的送門板木材,僅4天時間,就在於都縣30里的河面架設了多座浮橋和布設眾多的擺渡。
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軍委紅軍總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屬機關與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共87000萬人分別從梓山的山峰壩、花橋、縣城的東門、南門、西門、羅坳孟口、鯉魚、中埠、三門和漁翁埠等渡口渡過於都河,踏上漫漫的長征路。中央軍委、紅軍總部等中央機關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博古就是從這裡(縣城東門渡口)渡過於都河開始長征的。渡於都河前,於都人民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湧上橋頭,湧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送上一頂頂斗笠,送不盡對紅軍的無限情意。紅軍戰士凝望根據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別送行的戰友和鄉親們。
為了緬懷先輩偉業,1996年在此興建了占地3.5畝的紀念碑園。紀念碑高為10.18米。中央機關、紅軍總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同志於10月18日在此渡河,該碑身為雙帆造型,寓意中央紅軍由此揚帆出征,碑座左邊為陸定一手書《長征組歌》第一首“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這是中央紅軍夜渡於都河長征出發的真實寫照。右邊是葉劍英1962年為緬懷當年贛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寫的詩:“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於都濺濺鳴、樑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情漸離情”。詩中引用秦朝燕國高漸離擊築高歌送別壯士荊卿刺殺秦王的歷史故事,追憶當年長征夜渡於都河,劉伯堅同志為他送行的壯烈場面和動人情景,抒發了對先烈的無限懷今和崇敬之情。
2000年,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景點群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評為“江西省百姓心中的十大紅色旅遊景點”。2005年國家還將於都“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系列景點群”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旅遊線路和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