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縷

長命縷

又名“續命縷”、“避兵繒”、“五色絲”、“長命壽線”、“長命鎖”等,漢族端午節吉祥物兼飾物。農曆五月初五,婦女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或絨線,拴在兒童手臂、手腕等處;或懸掛於兒童胸前、蚊帳、搖籃。據說,五色絲象徵五色龍,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長壽。

名稱

又名"續命縷"、"避兵繒"、"五色絲"、"長命壽線"、"長命鎖"等。

用途

古代以五月為惡月,以其天氣炎蒸,疾病易於流行,自漢以來,即於此月重五前後,以彩色絲線繫於臂,謂可保平安健康,又謂能避刀兵之災,故稱。亦稱“纏五色絲”。漢族端午節吉祥物兼飾物。農曆五月初五,婦女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或絨線,拴在兒童手臂、手腕(男左女右)等處;或懸掛於兒童胸前、蚊帳、搖籃。據說,五色絲象徵五色龍,可以免除瘟病,使人健康長壽。東漢已有記載。原是用彩色絲線織成日月星辰和鳥獸等物,端午日奉給家中尊者。清代將長命縷纏在手足腕,此俗至今仍在民間流行。安徽淮北地區稱“拴花線。”

古典來源

《太平御覽》卷三一引漢應劭《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五彩,辟五兵也。”清顧祿《清嘉錄.五月.長壽線》:“結五色絲為索,系小兒之臂,男左、女右,謂之長壽線。”又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杭俗,結五彩索系小兒臂上,即古之長命縷也。”詩曰:“編成雜組費功深,絡索輕於臂纏金。笑語玉郎還憶否?年時五彩結同心。”

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長命縷有哪五種顏色的線做的

青、白、紅、黑和黃色

端午節戴五彩線可是很有講究的。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製成。

◆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製成的五彩線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全康。

◆以五色絲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漢代應助《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另外又有稱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紹、五色縷、朱索等。據說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驅除災害。

古典記載

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于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

◆另外,可能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髮,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繫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另外還有其他佩飾之物。

◆比如,《太平御覽》引《風俗通))佚文:“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條達,即彩色織絲帶,亦與五色絲相行。又有佩贍賒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傳,僅《太平御覽》中有記載)。

◆這些習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許多種漂亮好玩的香囊等飾物。如《東京夢華錄》記北宋開封過端午要購,“百索、艾(多年生草木板物,葉子有香氣,可入藥,內服可做止血劑,又供灸法上用。也叫艾篙或蘄艾)花、銀樣鼓兒花”。是佩戴飾物。

◆《武林舊事》記南宋杭州時賜予后妃諸臣:“翠葉、五色葵榴、金絲翠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誕佩帶。”清《帝京歲時紀勝》:“幼女剪彩疊福,用軟帛緝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是在端午制小人形(由古代艾人發展而來)、粽子、蒜頭、五毒、巷虎等形的小香囊佩戴。

◆《清嘉錄》中記有另一種健人:“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領下的帶子)、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為之者,供婦人插鬃,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婦女也於髻上戴艾,插石榴花朵,既可驅邪,又兼裝飾。

◆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風俗習慣

◆五彩縷有叫“五色線”、“朱索”、“百索”等,是端午節必備的物品。陝西風俗,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江蘇高郵風俗六月六把他剪下丟到屋頂上,有歌訣:“六月六百索子剪掉撂上屋,喜鵲銜的作瓦屋”

◆由戴五彩線而演變出戴香囊的風俗習慣。香囊俗稱香布袋兒,也是端午節人們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種花色的布縫製而成,內裝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蒼朮和雄黃等製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線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如今,香布袋兒的形狀種類繁多,體現出時代特色。當然,在小孩子身上塗雄黃酒也是為了避邪強身。正因為有這么多的作用和意義,所以,端午節戴五彩線、香布袋兒和塗雄黃酒仍延續至今而不衰。

同名小說

作者

明·梅鼎祚作。

劇情內容

單英符與刑春娘二人是表兄妹,從小青梅竹馬,嬉戲遊玩。端午節日,英符戲解下長命縷繫於春娘臂上,二人約為夫婦。後來兩家得知此事,遂相許聘。隨後金主完顏亮南侵,春娘在逃難中與母親失散,被賣到全州為妓,改名叫楊玉,但因念及英符,拒不接客,力保貞節。英符投奔虞允文軍抵抗金兵,因功被授予全州司戶。一日到會勝寺行香,恰好春娘也來酬夢,二人相見,但認不出對方。但英符有所懷疑,乃設計令楊玉承應,得知她為春娘。二人稟報父母完婚。春娘又讓英符納另一妓女李英為妾,各生一子,一門封贈。

現存刊本

《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明崇禎刊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