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井流體

鑽井流體

鑽井工程中使用的循環流體,由於絕大多數使用的是液體,少數情況使用氣體或泡沫,因此又稱“鑽井液”、“洗井液”,俗稱“鑽井泥漿”。

鑽井流體

鑽井工程中使用的循環流體,由於絕大多數使用的是液體,少數情況使用氣體或泡沫,因此又稱“鑽井液”、“洗井液”,俗稱“鑽井泥漿”。

鑽井流體 - 功用 主要是①清洗井底,攜帶岩屑;②冷卻和潤滑鑽頭及鑽柱;③形成泥餅,封護井壁;④控制與平衡地層壓力;⑤循環停止時,能懸浮岩屑和加重劑;⑥在地面沉除岩屑;⑦提供所鑽地層的岩屑、泥漿、氣測等有關資料;⑧將流體功率傳給鑽頭(在用井下動力鑽具時)等。

鑽井流體 - 組成 主要成分有:①淡水或鹽水、飽和鹽水等;②鈉膨潤土或鈣膨潤土、有機土(經表面活性劑處理的土)、抗鹽土等;③無機或有機化合物如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劑等;④柴油、原油等(用於油基鑽井液);⑤空氣、天然氣等(用於氣體鑽井)。不同成分的組合,形成各種類型的鑽井流體。從物理化學觀點看,鑽井液是一種多相不穩定體系。包括“懸浮體”(如重晶石粉、鑽屑、粘土粉)、膠體(如高聚物、膨潤土粉)和真溶液(如氯化鈉、碳酸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膠體成分,一般稱膠態-懸浮體。

處理劑 為了改善鑽井流體的性能,滿足鑽井工程的要求,需要在各類鑽井流體中加入處理劑(添加劑)。目前,根據處理劑所起的作用分成:鹼度調節劑、除鈣劑、除泡劑、起泡劑、降粘劑、增粘劑、絮凝劑、潤滑劑、殺菌劑、乳化劑、堵漏劑、加重劑、防腐蝕劑、表面活性劑、頁岩抑制劑、降失水劑等16類,總數約100~150種,研究和發展處理劑是提高鑽井流體技術水平的重要內容。

鑽井流體 - 分類 按比重可分低比重和高比重兩種:按對粘土的作用可分抑制性和非抑制性兩種(前者加有抑制劑,使流體具有防止鑽屑水化和碎裂及穩定井壁作用),按分散體系中的連續相可分為水基(以水為連續相)、油基(以油為連續相)和氣體三種。目前,根據地層的特點習慣分成:高鹼性淡水泥漿、高鹼性石灰泥漿、低鹼性淡水泥漿、低鹼性鹽水泥漿、低鹼性石膏泥漿、低鹼性飽和鹽水泥漿、低固相泥漿、油基泥漿、油包水浮化泥漿、氣體等10種。

水基泥漿 是目前研究最多、套用最廣泛的一類泥漿,發展過程大概經歷了5個階段:①自然造漿階段,1901年開始用旋轉鑽井方法鑽井,用清水作循環液體。1914年後,認識到混入的粘土對鑽進有利,開始使用泥漿;②細分散泥漿階段,在渾水泥漿中加入如燒鹼、純鹼、丹寧、褐煤等具有分散作用的處理劑,使粘土顆粒變小,從而提高泥漿的穩定性。③粗分散泥漿階段,在加入分散劑的基礎上再加入適量的無機絮凝劑如石灰、石膏等,使粘土顆粒保持在“適度絮凝”狀態,可獲得更高的抗石膏、抗鹽能力。④不分散泥漿階段,60年代出現了噴射鑽井工藝,研究了泥漿水力學及其他有機處理劑。水基泥漿從分散體系發展到不分散體系。前者是把粘土的大顆粒變小、變細,以利於膠態體系的穩定;後者把顆粒變粗、變大,以利於沉澱和清除固相。這一技術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鑽井速度。⑤無固相鑽井液,70年代,利用有機高聚物、生物聚合物、液體加重劑等配成不含固相的鑽井液,徹底消除泥漿中的固相對鑽井及油層的影響。目前正處在試驗和發展中。

油基泥漿

為了克服鑽遇某些複雜地層(如岩鹽、石膏、泥頁岩)時碰到的困難;適應鑽定向井、高溫井和完井、修井的需要,以及給油田開發和儲量計算提供可靠的各種地質參數(如原始含油飽和度等)研究了油基泥漿,其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①原油階段,水基泥漿會損害油層,而油則對地層中的粘土和水溶性物質的影響較小。30年代初期,曾試用原油做鑽井液。但原油沒有切力,濾失量大,含有易揮發的餾分會引起火災,以及所含游離水會濕潤粘土並進入地層,因而影響了使用。②油基泥漿階段,在原油或柴油中加入乳化劑和其他處理劑,能懸浮鑽屑和加重劑,濾失量低,改善了油基泥漿的性能。③油包水泥漿階段,60年代,認識到在油中的水珠乳化後其周圍的乳化膜具有半滲透膜的性質。隨水相鹽度的改變而產生滲透壓力,利用活度平衡理論在油基泥漿中加入10~50%的高礦化度的水配製成油包水泥漿(或稱反向乳化泥漿)。這種泥漿能使泥、頁岩井壁穩定,特別適用於複雜的泥、頁岩、石膏和岩鹽層及超深井。

完井液 即修井液在發展油基泥漿的過程中,注意了鑽進油層及在油層井段進行作業時所用的泥漿性能,逐漸發展成專用的“完井液”或“修井液”。有水基和油基兩類,其成分及配製方法與鑽井液基本相同,只是為了能儘量減少對油、氣層的污染,要求的性能指標更高,例如儘量減少固相,最好是無固相,儘量減少濾失量,用可酸化的加重材料或液體加重材料等。

氣體鑽井

利用空氣或天然氣作為鑽進時循環的流體,是為了鑽開低壓油(氣)層、嚴重漏失層或堅硬而不含水的地層而發展起來的。由於絕對乾燥的地層很少,為克服地層中的水將鑽屑濕潤、粘合成團,造成排屑困難,在氣體中注入泡沫劑形成“泡沫流體”。或者將泥漿與空氣同時泵入井中,形成“充氣泥漿”。氣體鑽井可以提高鑽速,並有利於保護油、氣層,但因受氣體本身特性和地層含水的影響,限制了它的使用範圍。

固相控制

為了能充分發揮噴射鑽井工藝的效能,60年代以來,對鑽井液的流變特性與循環系統的水力參數的關係,對泥漿中固相含量與鑽井工程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鑽井液中的固相害多利少。特別是小的顆粒影響更大。在相同鑽井液濃度下,膠體顆粒對鑽速的影響,小於1μm的為大於1μm的11.7倍,因此,發展了一整套控制固相的工藝和設備,可大幅度地提高鑽速。

參考書目

George R.Gray, et al.,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Oil Well Drilling Fluids, 4th ed., Gulf Oil Co., Houston,1980.

G.V.Chilingarian, P.Vonaburt, Drilling and Drilling Fluids, Elsevier Scientific, Amsterdam,198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