鑰匙理論

鑰匙理論是心理學法則,鎖匙理論的潛意識初探:自己是鎖,而對象是鑰匙。

概述

醫學中的“鑰匙理論”是指如果一個與疾病相關的生物大分子是一把“鎖”,與之作用的藥物分子就是可以打開這把“鎖”的“鑰匙”。也就是說,科學家只要找到某種致病的“鎖”,就可以根據這把“鎖”的結構配出一把“鑰匙”,即研製出一種新的藥品。

然而,每個人的基因都有自己的獨特結構,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單核酸的多態性”(SNP),根據這一特性,一個藥品不可能對患同一種病的人百分之百有效。因此,一種理想的藥物應該根據SNP分類人群,從而製造出針對每一類人甚至每一個人的特效藥。

典故

話說東漢末年,一位傑出醫學家名醫華佗。此人醫術非常之高明,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診斷準確,在當時乃至我國醫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華佗的一大特點,就是給病人診療時,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開出不同的處方。
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症相同:頭痛發熱。華佗分別給兩人診了脈後,給倪尋開了瀉藥,給李延開了發汗的藥。
兩人看了藥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症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麼吃的藥卻不一樣呢?”
華佗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於外感風寒,著了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症下藥,給你們用不同的藥治療。”
倪尋和李延服藥後,沒過多久,病就全好了。
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症下藥”。
投資這種事情,同樣需要區別不同的情況,正確地處理各種問題。
我們把這種情況,稱作“鑰匙理論”。

相關理論

幾年前,小屁孩認識了一個好孩子,後來這兩個小孩子就成了很好很好的朋友,那我們就暫時稱小屁孩的那個朋友為小p孩吧。
有一天,小屁孩陪小p孩去買手提電腦,時代的發展,迫使小p孩必須得買一個電腦鎖,於是那個幸運的鎖就成了電腦的保護神,而鎖的兩把鑰匙則成了倆小孩是好朋友的見證。
幾年過去了,有一天小p孩忽然對小屁孩說,他不小心把鑰匙弄丟了,這個時候,小屁孩把本屬於他的鑰匙還給了他。
那天下午,小屁孩照樣出去打球,他把鑰匙放在了一個顯眼的位置。可是結束之後他卻在原來的那個地方沒有發現自己的鑰匙,。這時,他異常惱怒和痛苦,轉瞬之間他才明白是因為少了那把明顯的鑰匙使得自己認不出自己曾經的鑰匙罷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悲傷之情由此而生。
標誌性的鑰匙成了我們否定自己的標準,多年來的定勢思維總是讓我們陷入困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