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史問廉

鑒史問廉

《鑒史問廉》是由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台、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河南電視台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該片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鑒。據悉,該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全片對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進行了充分展示,內涵深厚,立意高遠,氣勢恢宏,製作精良。於2015年1月9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黃金時段播出。2015年3月3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播出。2015年1月17日起在河南電視台每晚7:35播出,當晚9:00,河南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同集內容。

基本信息

背景資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盪的深刻教訓。”
8集紀錄片《鑒史問廉》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的作品。眾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
2013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研究我國反腐歷史,

鑒史問廉鑒史問廉
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建設。從1月9日起至16日,每晚20:00,8集紀錄片《鑒史問廉》將登入央視紀錄頻道(CCTV-9)。
這部紀錄片由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台、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它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歷史的興衰沉浮之中挖掘中華廉政文化的優秀遺產,全方位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精華。有關專家認為,《鑒史問廉》主題鮮明,故事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在強勢反腐深入人心的當下,此片的問世更具現實意義。

播出時間

據介紹,該片拍攝、製作歷時近2年,經多方徵求意見、數易其稿後最新推出,共8集,每集45分鐘,名稱依次為《興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濁之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
在央視9套的具體播出時間為:2015年1月9日—16日,每天1集,20:00首播,次日5:00、10:00、16:00重播。2015年1月17日起在河南電視台每晚7:35播出,當晚9:00,河南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同集內容。

分集劇情

第1集《興衰之思》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封建王朝的興亡更替在中國大地上反覆上演。一個王朝的鼎盛與輝煌,轉瞬之間就化為歷史陳跡。古代廉政建設與懲貪措施曾經有效地剎住了腐敗現象,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現有賴於胸懷天下的君主勵精圖治,和官員的清廉幹練。奮發有為的君主和賢明的大臣們胼手胝足,齊心協力,開創了一個個傳誦千古的盛世。
但是,當一個王朝走向衰敗的時候,官場的貪污腐敗總是愈演愈烈,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全面戰亂和改朝換代,盛世又被亂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來描述這一現象。在歷史上,對“人亡政息”的嘆息,體現出了古人對此的反思。面對這種治亂循環的歷史現象,解讀歷史或許有各種答案。但是,一條始終不變的規律一再顯現,那就是“廉則興,貪則衰”。貪腐不會導致一個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會導致這個王朝滅亡。管不住腐敗,國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敗,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第2集《清官之念》
跨越歷史的長河,在數千年的時空中,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狄仁傑、包拯、海瑞、袁可立、于成龍等著名清官,在他們的傳奇故事的背後,隱藏著中國人綿延數千年“青天情節”。《清官之念》將通過對這些歷史上著名清官及他們背後的故事的探究,解讀中國人千年“清官情結”背後的歷史文化密碼,那就是對公平正義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國清官廉吏的符號,青天文化在中國的形成和延續,反映了在君主專制時代底層民眾對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對主持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國青天文化的基本內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統為核心,清官廉臣雖有緩和社會矛盾,為鞏固帝制服務的一面,但他們剛正不阿、懲惡揚善的道德人格卻有超越時代的價值。“清官情結”和“青天文化”對現實社會仍具有啟示價值,《清官之念》將通過對中國人“清官情結”的解讀,探尋青天文化對於歷史和當下的意義。
第3集《清濁之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么,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第4集《道德之擇》
為政以德,是安邦治國的準則。中國傳統文化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來贏得民心,則是古代政治家們成就一番偉業的秘密。
道德修養是個人修養的根本。在漫長的歷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節、修身,以及清慎勤這些被稱為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歷朝歷代視為官德的重要內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約束是克制腐敗發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從外部圍追堵截腐敗發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卻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的“迷思”。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張英和其子張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禮的見證。這些流傳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經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厚德載物。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恪守為官之德的政治家們用自己的選擇和堅守,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閃亮篇章。在漫長的歷史中,那些面對利誘、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氣,已經成為中國人精神家園裡的一座豐碑。這種用生命和熱血寫就的高尚,直到今天還在感動著我們。
第5集《文化之力》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無數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為官從政者一生戮力奮鬥的終極目標。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這其中的廉潔、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了傳統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通過文化藝術頌揚光明與希望,鞭笞黑暗與腐朽,彰顯著中國人對清廉與正義的不懈追求。這種蘊含在文化深處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還在激勵著人們。歷史是天下蒼生書寫的。每一種文化符號的背後,都有對現實的警示與告誡。《文化之力》通過剖析古人創作的經典藝術作品,展示傳統文化在廉政建設中的作用和力量。
穿越歷史的風雨,文化的力量歷久而彌新。

第6集《律令之矩》
運用法律手段懲治貪污腐敗,貫穿在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之中,見證著一個個封建王朝的興衰成敗。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在懲治貪污腐敗方面都出現過科學規範的廉政立法,制定過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現過許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在不斷地完善懲治貪污的法律條文,從秦漢到明清,法律對貪污腐敗的懲處越來越嚴厲;而越來越嚴密系統的法律,也成為懲治貪腐的有力武器。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研究和借鑑歷史經驗的珍貴財富。
《律令之矩》以歷史朝代為序,從懲治貪污賄賂等相關的法律制度入手,形象、生動地梳理出中國古代廉政法制建設的主要內容,挖掘其中的經驗教訓。
第7集《制度之重》
廉政制度建設是政治制度的基礎工程,對反腐懲貪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如何遏制腐敗和濫用權力,歷朝歷代在制度建設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嘗試和努力。縱觀歷代王朝,在選任以廉、考核以廉、依法監察(官吏選舉任用、官吏考核管理、官吏監察監督)三方面都出現過科學規範的廉政立法,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制度,對於今天仍然有借鑑意義。
廉政制度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環境,造就了一大批為官公正廉潔、為人剛直不阿的清官廉吏,他們廉潔清正、奉法循理、剛直無私、勤政愛民的政治品質與操守作風,不但深受後世為政者的推崇和民眾的愛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制度之重》通過挖掘古人在廉政制度上的探索和努力,將這些歷史的鏡鑒展示給觀眾。
第8集《千秋之評》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人有一種對歷史的虔誠感和敬畏感,歷史有終極審判的功能。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能夠對人間是非做出公正的終極審判,使善惡最終各得其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歷史是古代中國為官者和讀書人心中的“上帝”,是他們在一生中最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歷史上傳統讀書人都看重能夠刻諸青史的德行、功業和言論,因而也就在終極價值上把歷史看得高於現實,堅信歷史終將裁決現實,評品現實。《千秋之評》將通過講述保存在史書中的清官和貪官的典型故事,探尋中國廉政文化背後的歷史邏輯,並探求中華文明戰勝一次次危機而不斷浴火重生的歷史文化密碼。

主創團隊

總策劃:尹晉華;趙素萍;胡占凡
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
策劃:付靜;趙景春;王少春
總監製:胡恩;劉建新
監製:魏斌
節目監製:周艷;史岩;陳曉卿;石世侖
創作總監:石世侖
總編導:劉建新;李青春
總撰稿:常仕本;顧亞奇
執行總編導:鮑永紅;曾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